<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日前,遵离退休工作处要求,搜集舞蹈队资料以荧屏展示。不禁感叹:与姐妹们共同习舞,在追求韵律美的路上,十年弹指一挥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2-2013年间,我们编创(王承珍主创),排练、多次表演了藏族舞《郎拉山情》,这也是我开始融入舞队,与姐妹们共同打磨的第一支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4-2015年间,我们手持一柄长穗团扇,舞出了我们感悟的《琴台古韵》,在学校,在街道汇演中多次表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6-2017年间,我们经过构思、改编,在曾繁婷同学的帮助下,将古典舞手位组合改编成舞蹈《珊瑚颂》。在教育部老同志汇演的七八支舞蹈表演中颇为突出,获得好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8-2019年间,校友刘棣仅用了一个单元就教会了大家《梨花颂》,以此为基础,我们对舞蹈做了音乐剪辑,动作修改和队形设计,形成了舞蹈《梨花情》,在校内外演出多场次,效果很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多年的训练和学习,舞队姐妹们的舞蹈能力和表现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所表演的舞蹈,多为古典舞和民族舞,这也是缘于我们这个年龄段舞蹈爱好者的共同爱好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舞蹈系16级团支部书记刘思思同学志愿为我们做指导,教授并改编了蒙古舞《泉》,遗憾后来疫情突发,舞蹈队活动按下暂停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16级团支部的同学与我们一同度过了五四青年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四、五月,疫情小有缓解,舞队用了五(周)次学习了蒙古舞盅子组合《赞歌》,并于六月底参加了市教育工委线上汇演的录制,向党的百年庆典献上了我们的祝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顾我和姐妹们一起走过的习舞之路,在舞韵的滋润下,我们的心越来越年轻,我们越来越热爱舞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新冠疫情终于在2023年结束了,我们又可以在一起习舞了,真好!尽管一晃我们都长了三岁,但我们觉得自己依然年轻呢,只要身体允许,我们会在追求美的路上坚持舞动下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