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怎样写咏物诗"一一湘潭洛口诗词楹联学会2023年11月月课开讲

楚国良(谢绝献花)

<p class="ql-block"><消息></p><p class="ql-block"> "怎样写咏物诗"</p><p class="ql-block">一一湘潭洛口诗词楹联学会2023年11月月课开讲</p><p class="ql-block"> 文/楚国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蔚琦,主管药师退休。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湘潭县洛口诗联学会顾问、湘潭县谭家山镇文联副主席兼诗词楹联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11日上午,湘潭洛口诗词楹联学会11月月课"怎样写咏物诗"在湘潭县老年大学三楼教室开讲。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唐蔚琦老师主讲。洛口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近3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湘潭县洛口诗词楹联学会副主席兼《湘潭风韵》主编的赵术龙先生主持。 </p> <p class="ql-block"> 怎样写咏物诗</p><p class="ql-block"> 唐蔚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诗友,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根据洛口诗词学会11月月课的安排,下面,由我来讲讲"怎样写咏物诗"。主要讲两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问题咏物诗的写法与类型</p><p class="ql-block"> 清代的李重华他有一本书叫《贞一斋诗说》里面说:“咏物诗有两种写法:一种呢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种呢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这其实也就是说,咏物诗的写法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没有寄托的单纯咏物的,如齐梁时专写外形的咏物诗:一类是有所寄托的体物寓意的咏物诗,如屈原开创的《橘颂》那样的咏物诗。</p><p class="ql-block"> 一、直写物象类(无寄托)   这种咏物诗大多采赋体,图状绘貌,再现形象,好比一幅幅静物写生画、工笔花鸟画,惟妙惟肖,可爱可味。它们亦可根据偏重的不同,细分为三种写法:</p><p class="ql-block"> 1、偏于写形。这种写法着重表现物的外在形式。正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说:“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 如骆宾王七岁时所写的《咏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即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红掌白鹅在绿水中划游高歌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也是一首偏于写形的咏物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状写了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形态。为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 </p><p class="ql-block"> 再如杜牧的《鹭鸶》:“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首句状形绘色。次句写鹭鸶捕鱼的情景,后两句状写受惊飞远的鹭鸶,在青山的背景下,好似白色的梨花纷纷落下。诗人完全作为旁观者,来状写、欣赏静态的、动态的鹭鸶,宛如一卷色彩鲜明的鹭鸶戏水、鹭鸶远飞的禽鸟图,给我们以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2、偏于写神。这类咏物诗不太追求细致刻画,工巧形似,而是重在写物的神态,表现物的内在精神,但这种精神并不比附人,诗人只是写自己刹那间所感受的物事的气象,仿佛西方印象派的绘画,或中国的写意画。</p><p class="ql-block"> 如宋人汪洙的《梨花》:“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这首诗描写诗人瞬间所见清晨带雨梨花的神采,好像《长恨歌》中所写“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杨贵妃。诗人所要写的就是这株带雨梨花留给他的印象,不涉及托物寓意、借物写人的事。这样写物,显得神采奕奕,气韵生动。南齐谢赫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生动”(《古画品录》),与此是相通的。</p><p class="ql-block"> 苏轼很强调神似,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云:“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苏轼曾批评石曼卿《红梅》诗所写“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的写法,未达神似,是“村学究体”,并作了一首强调神似的《红梅》诗:“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它写出了红梅的精神品格,突出了神似,故而比前者高出一筹。</p><p class="ql-block"> 其他诗论家也认为写神比写形更重要,如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所云:“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p><p class="ql-block"> 3、形神兼备。这是形神结合、兼具以上两者之长的写法,也是直写物象类咏物诗最理想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王士稹《带经堂诗话》云:“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 钱咏《履园谭诗》亦云:“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意思是说,咏物诗如果一味形似。则显得呆板学究,缺乏灵气;如果一味神似,则会离物太远,使人难以认知。因而应该是两者兼备,形神结合,这样就不再是只有形式上的摹拟,也不再会失之于空泛。所谓“不即不离”,就是指“形”与“神”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又渗透了诗人的情思。</p><p class="ql-block"> 好比画家完成的一幅创作画,不再是单纯地摹描某一“物”的写生,也不是脱离“物”而随意下笔,而是以一定的情意为中心,选取典型的有表现力的画面,创作出既自然真切、又富于情意神采的风景画、花鸟画、人物画、风俗画等。这样的作品形神毕备,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成为咏物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p><p class="ql-block"> 古人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晁以道《题画雁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屠隆《论诗文》云:“体物肖形,传神写意。”都强调了形与神的结合。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便是一首形神兼备的名作。</p><p class="ql-block"> 这里再看一首陈亮的《梅花》诗:“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这首诗前四句主要写梅花的“形”:疏枝瘦条,雪积其上,花萼似珠,光彩夺目;一朵先开,吐放清香。由第四句转到后四句,主要写梅花的“神”:梅先天下春,凌雪抗冰霜,清香传天地,规律不可抗。</p><p class="ql-block"> 二、体物寓意(有寄托)</p><p class="ql-block"> 这一类咏物诗的写法,与前一类不同。首先,就创作目的来说,它虽仍要图貌写象,表现物的神态,但主要目的已不在于物事本身,而是要托物寓意。所谓“意”,或言志,或抒情,或议论,或说理,是诗人要通过物而表达的主观情意。但这种情意与抒情诗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自由表达也不同,它必须在咏物的基础上进行,或借物述志,或托物喻意,或以物论理,离不开这个物,因而它还是咏物诗。其次,就创作的重心来说,它同前一类也不同,它的重心已放在所托喻的“意”上,而不再是物的形与神。</p><p class="ql-block"> 但它与抒情诗也不一样,抒情诗的重心完全是抒发诗人主观的情,而这类体物寓意的咏物诗,所表达的重心不一定是所托喻的意,所占的篇幅也不一定是情意部分为多,咏物仍是它占主导地位的内容。最后,就创作手法而言,前一类咏物诗主要运用赋体直接描写刻画,有时或用一些简单的比喻、拟人手法,而这一类体物寓意的咏物诗,则兼用比兴、象征、拟人、抒情、议论等,手法较为多样、较为复杂。判断一首咏物诗属于哪一类型,从以上三个方面比较一下,是不难分辨的。至于怎样区分体物寓意的咏物诗和抒情诗的不同,以上也已说明。另外,我们也可以推敲诗的题目来加以辨别。一般而言,这类诗仍属咏物诗,因而其题目往往是物名,如《鹭鸶》、《荷花》、《红梅》、《池边柳》之类;或加上“咏”、“赋得”、“戏题”或“歌”、“谣”之类,如《咏梅》、《赋得鸡》、《戏题池内鱼罾》、《团扇歌》、《聚蚊谣》等。而抒情诗的题目,即使涉及物名,也往往会加上一些表现感情的语词,如《古钗叹》、《伤邻家鹦鹉词》、《悲秋》、《题风筝寄意》等。</p><p class="ql-block"> 对于咏物诗的这两大写法类型,古代诗论家多以后一类咏物诗为上乘。如王夫之《薑斋诗话》云:“意犹帅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又如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平心而论,如前一类咏物诗单纯咏物,无所寄托,但可以状形写神,生动细腻地表现“物”的美感,如一幅幅静物画,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自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后一类咏物诗有了寄托,能体物寓意,托物抒情,借物论理,则更上一层楼,可以显示出更大的意义,更丰的内涵,可以表现更蕴藉深沉的形象。能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在的情感,也更加耐人寻味,感人至深。体物寓意类咏物诗。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种写法:</p><p class="ql-block"> 1、托物拟人(托喻型)。这种写法的咏物诗,或利用某些物事与人们的精神道德有某种相似之处,或人为地将自然物象和与之并无内在联系的社会伦理品德进行象征比附,即以物比德,在咏物的同时,着重表现人的精神品德。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说,即以“香草”比附美好的精神品质,以“美人”象征君王。便是这种“比德”说的形成与开创。屈原的《橘颂》,便是这种托喻型咏物诗。诗中句句咏橘,但并非单纯咏橘,而是托物拟人,将美好的橘树比作具有美好精神品德的人,因而句句咏橘。也是句句写人。诗中物我为一,表达了诗人托橘树而颂贤述志的情意。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是这种托喻型的写法。此外,如李白的《白鹭鸶》:“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旁。”这首诗写白鹭鸶孤飞独立,不仅写了它的色泽、姿态、神态与境遇,而且托鹭喻人,象征了诗人自己孤寂、彷徨的心境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可以说诗中所咏的白鹭鸶,就是诗人李白的自我写照。</p><p class="ql-block"> 2、缘物写情(感兴型)。这种写法的咏物诗,不再束缚在“比德”的框框内,而是前进一步,摆脱儒家道德和功利论,注重自然物象本身的描绘以及由此触发的诗人深沉情感的抒写,走向“感兴”和“移情”的新途。正如清初廖燕在《意园图序》卷四所云:“借彼物理,抒我心胸。”如果说托喻型咏物诗所表现的是伦理美、人格美,带有群体性、类型性的特征,侧重于社会的美,那么感兴型咏物诗所表现的则是人情美、人性美,带有个体性、独特性,侧重于个性的美。它标志着审美意识已由“比德”阶段走入了“畅神”阶段。如钱起的《石井》:“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陵通?”这首诗是写石井的,由桃花映人井中,而激起诗人的情感与联想:井下桃红艳艳,是不是与武陵桃花源相通?从中暗抒了诗人对桃花源生活的向往之情,这就是“感兴”和“移情”。又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咏物喻志之作,写得豪壮刚健,明快质朴,洋溢着一股不凡的气势。首句状写满院的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怒放盛开,蕴含了赞赏之情。次句笔锋一宕,指出尽管菊花鲜艳盛开,花蕊美艳,幽香阵阵,但因开放在寒冷的秋风里,“蕊寒香冷”,无法像春花那样吸引美丽的蝴蝶前来求爱。这句诗极写菊花在寒秋开放的不合理,因而激起了诗人的愤慨。于是诗人挥笔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人决心要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状况,要让菊花与桃花一起盛开!由此也表露了诗人的胸臆:现实是如此的不合理,我如果成为执掌大权的帝王,一定要对天下重新安排,消除不公平,实现人人平等的美好理想。这也正是诗人后来成为起义军领袖所提出的大政纲领的核心内容。当然,在本诗中诗人是在写诗,因而只能咏物喻志,象征寓情。诗人说,他年我如果成为司春的青帝,我一定叫菊花与那春天的桃花一起盛开。言下之意自明:那样,美艳灿烂的菊花便会与桃花等春花一样,招引翩翩的蝴蝶前来求爱了。这种类型的咏物诗,由物感兴,灵活地表达诗人的情兴,最有灵气,因而被看作是咏物诗中的上品。如清陈仅《竹林答问》云:“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若模形范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见《清诗话续编》第四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3、借物论理(议论型)。这是指通过写物来议论、说理,或借物议政,或以物喻理,或由物咏史。 </p><p class="ql-block"> ①借物议政:借物议政一般出于三种情况,一是为了避免遭到统治者或政敌的*,不直接以诗论政,而是通过咏物的形式曲折地指斥、批评朝政,为自己披上一层保护色;二是为了形象生动地表达政见,借物来表示,收到通俗易懂、富有意味的效果;三是诗人性格方面的因素,有些诗人喜谐谑打趣,有的十分清高,不屑于与当朝政要议政,因而借物来讽嘲、戏谑。这些借物议政的咏物诗往往寓庄于谐,带有寓言诗的意味。但全诗以咏物为题,对所咏之物有具体生动的描写,可见其形,可味其神,仍然是咏物诗之属。</p><p class="ql-block"> 如刘禹锡的《聚蚊谣》:“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欺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露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全诗句句写蚊,写蚊虫在黑暗中喧腾鼓噪,利嘴叮人,使人们不得不设帐为御,但秋天一到,蚊虫必将统统被丹鸟吃掉。但作者的用意并非真的写蚊,而是借蚊议政。当时诗人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推行新政。但遭到竭力维护自己私利的权宦、藩镇们的反对,他们不敢明说,背地里却暗使阴谋诡计,散布流言蜚语,造谣惑众,攻击革新派志士,真像一群暗中咬人的蚊虫一样。因而诗人借蚊虫来揭露、来斥责这些政敌们的卑鄙恶毒,并警告他们必不会有好下场的。</p><p class="ql-block"> ②以物喻理:这种咏物诗通过物事来喻理,既可形象生动地讲清道理,使人容易领会;又能婉转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不尽。</p><p class="ql-block"> 如王直方《诗话》记载,王安石任翰林学士时,翰林院有石榴一丛,枝叶繁茂而不著花,一日忽发红花一朵,王安石即吟道:“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两句诗通过对石榴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渲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古代兵法“兵不在多而在精”的至理名言,蕴含“以少总多”、“从微见著”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首诗前两句极写画眉鸟在山林间自由飞翔、自在鸣叫的欢快和动听,后两句对比以往所听到的锁在金笼中画眉鸟的啼鸣,哪有如此美妙!由此点明了一个真理:失去了自由的画眉鸟,即使将它用金笼供养起来,它也没有身在大自然快乐啊!由物及人,人不也是这样吗?</p><p class="ql-block"> ③由物论史:这类诗通过某种契机由物联系到历史,借咏物而咏史,说出诗人独特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如明人瞿佑的《虞美人》:“剑血当年尚有神,楚歌声里弄残春。迎风似舞腰肢细,带雨如含泪眼颦。江畔乌骓空踯躅,宫中人彘可悲辛。青青只有明妃冢,长恨飘零作虏尘。”这首诗是咏写虞美人草的,诗人抓住虞美人草这一名字,同历史上项羽的宠姬也叫虞美人这个同名的契机(民间亦传虞美人草乃虞姬死后所化),由写草而追忆历史上的人,作出自己的评论。首联由草名而忆人,追想当年在四面楚歌的垓下,虞美人舞剑侍酒,陪伴楚霸王,并自刎死别的情景;次联写物,将虞美人草看作是虞美人死后的化身;颈联先写楚霸王最终也在江畔自刭,再写刘邦死后自己的宠姬戚夫人被吕后残害为人彘;尾联写后来王昭君和蕃塞外,葬身青冢,长恨千古。诗人虽没有在诗中明确点明,但字里行间已经表达对楚汉相争这段历史的看法:楚王虽败,虞姬自刎,值得同情;刘邦虽胜,但汉帝保不住自己的女人,实在窝囊 ! 虞姬的命运实在胜过戚夫人和王昭君!</p><p class="ql-block"> 又如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由焚书坑想到了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发表了自己的评论,从三方面论说了其大错特错:焚书坑儒毁掉了立国的基础,使帝王的基业由此虚弱;焚书坑儒使天下民心相背,雄关大河也救不了秦国的覆亡:焚书坑儒毫无作用,最后灭秦的刘邦、项羽原本就不是读书人!短短四句,言简意赅,不亚于一篇史论。</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问题: 咏物诗词的美感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学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美。近代理论家把文学称为“美文学”。诗词是文学皇冠上的珍珠,更是美的结晶,阅读它、吟诵它、赏析它就是爱美审美享受美的过程。格律诗词以它特有的美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读者。李汝伦老师在《中华诗词》上撰文说格律诗词是四大美人。声韵美、均匀美、对称美、参差美。这是从诗词的形式上赞美的。再从内容上去考究它还有内含美、意境美、寓意美、哲理美……美不胜收。怪不得孙中山先生在《与友谈诗》中说: “中国诗之美,逾越各国。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各家有一韵数句可演为彼方数千言而不尽者。 ”</p><p class="ql-block"> 咏物诗词作为格律诗词家族中的一员,因为它内容的特别性决定了它美感的特殊性。由于所咏之物不同写作出发点不同选择美的角度不同诗词所展示的美感也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写咏物诗词必须选择你所热爱并为之动情之物作为对象。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说过: “凡是感觉不到的东西对美来说就不存在。 ”俄国19世纪文论家斯捷洛夫斯基也说过:“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 ”如果观察后没有发现它的美,或者它的美没有感动你,那么你也无法去写。中国当代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 “如果在你的心目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发现美的踪迹。 ”当代美学家叶朗在《胸中之竹》一文中说: “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有人的意思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应它使之从实在物变为意象。 ”如果对某物已经产生了美感,要把它写出来,表达心中的爱,甚至想告诉他人也要去爱它,那么你需要仔细地观察它的形和色,审视它的静和动,追寻它的古和今,研究它的外和内。写咏物诗不能只活灵活现地写出它的外貌即形象。更要挖掘它内在的含意即有关典故、有关成语挖出它内在的东西。写出意象给人们以教育、以启迪、以警示、以欢愉、 以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吟咏物体,不同的着眼点,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一:物的朴素美。</p><p class="ql-block"> 人有爱美的天性。生物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追求美、呈现美。植物以它鲜艳花朵之美吸引蜂蝶采花授粉、传播种子。动物以美丽的丰姿吸引异性繁衍后代。自然山川和人工造物是非生物也以它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打扮着壮丽的世界……这无穷无尽的美物为咏物者提供了丰富的题材。</p><p class="ql-block"> 李白诗《望天门山》:</p><p class="ql-block"> 天门中断楚江开,</p><p class="ql-block"> 碧水东流至此回。</p><p class="ql-block"> 两岸青山相对出,</p><p class="ql-block"> 孤帆一片日边来。</p><p class="ql-block"> 浩浩荡荡的长江把梁山劈开,从中间泻出。碧绿的流水在此拐了一个弯,两岸的青山拔地而起两相对峙。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像柳叶一样的小船从那边划过来。一幅自然的山川美景图激活了多少诗家的创作灵感。</p><p class="ql-block"> 骆宾王《咏鹅》:“鹅、鹅、鹅 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对活泼可爱的小白鹅 自由自在地在池中游泳。 白色的羽毛碧绿的池水,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弯曲的长颈不停地欢唱着鹅鹅鹅的歌儿。一幅快乐的白鹅游泳图,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真是美极了,谁人不爱呢?</p><p class="ql-block">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p><p class="ql-block"> 毕竟西湖六月中,</p><p class="ql-block"> 风光不与四时同。</p><p class="ql-block"> 接天莲叶无穷碧,</p><p class="ql-block"> 映日荷花别样红。</p><p class="ql-block"> 西湖的六月风光特别的旖旎。你看那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与天相接。一阵清风吹来叶片一齐翻动,如无数的绿扇在呼唤着清风。一朵朵刚从水中伸出的莲花,像淋浴的少女,带着羞与人见的红靥在朝霞的渲染下低着头……在这样的美景面前武官下马,文人下车,定会凝神注目观赏良久,赞叹不已,久久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 上面三首诗,分别展示出山川、 白鹅、芙蕖的自然之美、朴素之美。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 “美在朴素之中这是—个原理。 ”</p><p class="ql-block"> 二:物的朦胧美。</p><p class="ql-block"> 清代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诗云: “不写晴山写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鬓。人间万象模糊好风马云车使往还。 ”这首诗道出了写景的诀窍。晴天的山,一眼看得穿,一句就写明白了。如果到了雨天,雨似烟似雾,将山半遮半掩朦朦胧胧看也看不透,写也写不真。这时的景色真美。写景如此,咏物同理。不要把物的大小、色泽、明暗、习性、作用全部写得清清楚楚,像说明文那样,这样写反而失去了诗味。只要写其中一星半点,一鳞半角,把其余的隐藏下来让读者去想象。这样就会显出朦胧之美。</p><p class="ql-block"> 宋朱熹《观书有感》:</p><p class="ql-block"> 半亩方塘一鉴开,</p><p class="ql-block"> 天光云影共徘徊。</p><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p><p class="ql-block"> 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 题目是观书,哪里写了书?书的形状、大小、纸质、 内容一点也没有提到。起句“半亩方塘”比喻书的形状像一方池塘。 “鉴开”打开书就像打开镜子一样。承句接着将上面的比喻加以想象,天上的光亮和浮云在明镜中映了出来而徘徊不定。高尔基说: “艺术是靠想象存在的。 ”雪莱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 ”钟嵘在《诗品》中评阮籍诗时说: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 ”由池塘想到源头活水。池水为什么能清澈明亮、生机勃勃而非一潭死水呢?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不停补充过来。更进一层由书想到了知识, 由知识想到了读书人。读书人写诗人为什么能活力无穷不断创新呢?因为他们孜孜不倦地持久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引来了知识的源头活水。说到此该诗之美已真相大白。你看朦胧之中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啊,艨胧之中又隐含有多深的哲理啊!</p><p class="ql-block"> 唐代来鹄的《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空。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虞世南《咏风》: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写云的诗,写风的诗,没有正面去写它们的形状、色泽、功能而是从侧面写,衬托方式写, 同样具有朦胧之美。</p><p class="ql-block"> 三,物的含蓄美。</p><p class="ql-block">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 ”沈祥龙说: “含蓄无穷,语之要诀。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味,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最好的咏物诗,不在乎把所咏之物写得具体逼真,而应把它写得发人深思馀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宋杨万里的《小池》:</p><p class="ql-block"> 泉水无声惜细流,</p><p class="ql-block"> 树阴照水爱晴柔。</p><p class="ql-block"> 小荷才露尖尖角,</p><p class="ql-block"> 早有蜻蜒立上头。</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写小池中的小荷。一眼清亮而静谧的泉水细细地流进了小池,池边的树影落在小池中,随着微风轻轻地荡漾而显出柔柔的波纹。小小荷叶的尖角刚刚冒出水面一只蜻蜒已经栖在上头了。这是一幅悠闲的小池小荷图。多么幽远、清静、祥和啊。有山有水,有静有动。如果仅仅从景色上去欣赏那么这首诗美的价值就缺失了一大半。一个荷叶的小尖尖,是一个新的生命。让它顺利成长,不久就会撑开它如盘的绿叶,像一把大伞遮天蔽日遮风挡雨。它的旁边不久就会生出一朵莲花来开花结籽。可是刚一出水面,这蜻蜒就盯上了它,栖在它的上头。你是亲近它、阿护它还是忌妒它、戏谑它?你何不去栖老荷叶老树枝呢?有人说,小小的荷叶尖是美好的,小蜻蜓也是美好的,小蜻蜓栖在小荷上是美中添趣,锦上添花。有人说,尖尖的小荷叶是温柔的,蜻蜓是浪漫的,蜻蜓亲热小荷尖,不是和谐而浪漫吗?同是一首诗,各人有不同的美感。 “美”这东西是个多棱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内函的怪物,它可以使各人从不同的角度产生无穷无尽不同的美感。这既是物的含蓄美,也是咏物诗的多棱美!</p><p class="ql-block">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p><p class="ql-block"> 应怜屐齿印苍苔,</p><p class="ql-block"> 小扣柴扉久不开。</p><p class="ql-block"> 春色满园关不住,</p><p class="ql-block"> 一枝红杏出墙来。</p><p class="ql-block"> 主人爱惜他门前的苍苔怕被人踩上脚印。门紧紧地关着,扣了好久没人来打开。园里的春天怎么也锁不住一枝鲜红的杏花伸出到墙外来。从字面上看,是赞颂这枝伸出头的鲜花。细细一想,不仅如此。任何新生事物是阻拦不了的。它必定会冲破层层阻挠显现出来,关也好,锁也罢,都是徒劳的。一个特别优秀人物在同伴中鹤立鸡群是会高出一头的,做任何事情既有所失必有所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了解情况信息不通,必然导致失误……诗无达诂,诗的层次越多、含蓄越多,诗意就越是美丽。</p><p class="ql-block"> 四,物的哲理美。</p><p class="ql-block"> 哲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统管世界的道理。把这些道理寓于咏物诗中,就能给人以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苏轼《琴诗》:</p><p class="ql-block"> 若言琴上有琴声,</p><p class="ql-block"> 放在匣中何不鸣?</p><p class="ql-block"> 若言声在指头上,</p><p class="ql-block"> 何不于君指上听?</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琴放在匣中不去弹它它是不会有声音的,手指不去弹琴手也不会有音乐的。它的哲理是,琴和手不能单独奏出音乐,只有手和琴巧妙结合、协调合作才会弹出美妙的乐曲,缺一不可。从此推想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双向的、双边的,重此废彼或重彼废此都是不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老师和学生,如果只有老师单独努力,搞填鸭式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只有师生双边活动,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做到教学相长。</p><p class="ql-block"> 领导和群众也是如此,只有领导的发号施令,玩弄权术,驾凌群众之上工作是干不好的。只有尊重群众,走群众路线,遇事同群众商量,尊重民权,尊重民意,把群众当主人,领导为群众服务,工作才能做好,经济才能发展, 国家才能富强。</p><p class="ql-block"> 《屋檐水》:“不寄竹篱寄瓦檐,滴滴点点总相连。穿石纵有超凡力,天上无云是枉然。 ”这首小诗展示了“天上无云不下雨,”“无雨没有屋檐水”、 “没有水滴怎穿石”的哲理美,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p><p class="ql-block"> 《磨刀石》: “好事多磨千古谣,临石霍霍莫心焦。磨刀当省砍柴力,但看青山万里遥。 ”这首小诗展示了“磨刀不误砍柴工”、 “青山万里砍不尽”的哲理美,让我们尽兴的咀嚼、玩味和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