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真 让孩子终身受益——那木汗

吴老师

<p class="ql-block">让教育回归本真 让孩子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2018-07-21</p><p class="ql-block">阅读 1211</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两千多年前《圣经》里说道“教孩童走他当行之道,既便到老,也不偏离”。2018年6月12日,我怀惴着对教育一份热忱,一份使命和担当,也为了圆一个大学学习的梦想和夙愿,再次走进素有“教育黄埔”的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全国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本铎金声,百年名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润泽百年沧桑,仿佛传诵着师大百年风霜,在与莘莘学子擦肩与回眸间,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启功等先人的身影,倏然间使我在城市的喧嚣中屏息静气,去感受先人之智慧,学习大师们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坚定初心,不负芳华。</p> <p class="ql-block">一、 对学校教育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北师大钱志亮教授的一堂课《教育的逻辑起点》,给了我很多思考与启迪,好的学校不应该是规划孩子发展的地方,而应是一个能够让孩子们实现梦想的地方。中关村小学校长的一句话也引起了我们参培校长的共鸣,“我理想的学校会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寻求帮助的环境,这样的学校才能是创新的沃土和情感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新时代背景下的好教育不仅要多出人才,更要出好人才;不仅要成为“某种人”,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人”;不仅要“观物”,更要“观人”。好学校应是一个“生命机体”,而不应是简单的“机械聚合”。正如萨尔曼所说“四周的墙体只是为了隔开空间,而非用于禁锢我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审观中国当今教育,素质教育二十年,却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培养着一批批“机械式”的学生、高分低能的学生。缘何如此?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的教育不缺乏高度、不缺乏深度,缺乏的是温度。技术层面走的太快,“灵魂”跟不上了。温总理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就曾语重心长的说过:“能不能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p> <p class="ql-block">新时代下,我们要转变“视角”、转变“思维”、 转变“路径”,做“宽”教育。</p><p class="ql-block">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课堂的本质并不取决于教师讲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了什么。我们追求的课堂要焕发出生命活力,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我们摒弃的是满堂灌、满堂练、满堂看、满堂问的课堂,我们追求的是“求真、求活、求适”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和发展技能,还要凝力丰富人心,涵养人性。面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的课堂依然如昨天,我们就剥夺了孩子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尊重学生个性出发、从贴合学生需求出发、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出发,把学生放在“正中央”,让学生学出习惯与大气,习出修养与特长,玩出健康与情趣;让这些温暖人心、扶正人性、传递信念、带有温度和情感的老师为社会发展与国家的未来奠基;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教师乐教、会教、教好的学习成长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二、对学校文化的思考(以文化成就品质)</p><p class="ql-block">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去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过程,不仅需要积淀与创新,更需要强化顶层设计,达成共识与广泛参与。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学校精神穿越时空的见证。文化建设应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非常欣赏梁晓声先生视角里的文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日本足球啦啦队在赛后打扫看台,日本球队把队员休息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好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他们心田的最好见证。这也促使我反思,我们应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怎样文化素质的人才,用怎样的校园文化去引领学生、教育学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尼克松在1999年《不战而胜》一书中说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这句话更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作为我们当今教育工作者更值得考虑的深刻话题……</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星河里采撷优秀的种子,植根于每一位孩子的心田,使他们从小更加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这样才能更加体现出教育的意义和力量之所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未来社会才会有希望。</p> <p class="ql-block">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通过禇宏启教授“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讲解,使我们对当代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只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但“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是缘木求鱼还是放水养鱼,是竭泽而渔还是放长线钓大鱼?禇教授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即“健康的体魄,聪明的脑(创新),温暖的心(仁爱)”。我们学校要把学生放在学校的正中央,用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的教育要放眼未来,让我们的育人理念与未来精准对接,从而带动课程和课堂的改变、学校和教育的改变。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学会寻找光明,要让创新真正成为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虽然我们现在还带着“镣铐”,但也要跳好舞,正如德国尼采所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p> <p class="ql-block">  历史是庄严的洗礼。我们在对蒙小历史的梳理中完成了作为一个蒙小人的精神皈依,我们正在为办一所魅力大气的学校而不懈努力。我坚信:今天给儿童一个精彩的世界,明天他们会带给世界一个温暖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而不懈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