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秋日傍晚,美丽的晚霞辉映着北京三里屯,在东社区路口,偶见四十多年没谋过面的老邻居老赵.,他己是94岁的高龄老人,我们两老面对面相视着,异常惊喜,谈起三里屯从普通居民变身为国际国贸易、消费、美食和中外文化交融的北京持殊新潮地标,两人谁也难于表上不清,都感到既无能又不敢把三里屯的世际之变说明白。</p> <p class="ql-block">三里屯离京城古城墙东约三里,本是东郊荒凉僻静之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沿着三里屯路和工人体育场北路两侧大兴土木,建起大片三层至五层的民居楼。我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北京国家机关工作,第二年就分配到预制板式的新型楼,位于三里屯路东一号楼,就是现在紧靠酒吧街南头的那楼。开始先给我九平米小间,在成家有了孩子后,调整为一大间,最后调整为两居室公寓房。当时,常住在这个居民区没感到有什么特别的,交通还比较方便,但我喜欢骑自行车上班,到西城百万庄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上班,每天骑车上下班,从东城外穿越市中心到西城外,来回约两个小时,到办公室难免灰头土脸,先在水龙头下洗把脸,时值年轻力壮,一晃就过了十个春秋,直到我调到人民日报当记者,便结束了我超长距离的骑行经历。</p><p class="ql-block">在三里屯,我度过了创业成家的漫长人生历程,28个年头,超过养育我的江苏启东第一故乡,三里屯不愧为我的第二故乡,这里街道变幻,不仅绘就十年“文革”动乱的伤痕和改革开放后经济复兴的世纪变化,也留下我甜酸苦辣的成长历程。我眷恋这个第二故乡,特别它那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迁,它的三大步华丽变身,尤其那座150米高的通盈洲际酒店的新形象,令我这位老居民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图为我1965年开始居住的小</i></p><p class="ql-block"><i>区,现名为三里屯社区。我的</i></p><p class="ql-block"><i>住所在那座红墙白门窗楼中。</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三里屯在改革开放中崛起,见证它华丽转身的我,与它相伴了三十年。</p><p class="ql-block">面前,一幢150多米高高的新楼矗立在三里屯酒吧街路南,它那蜂巢式玻璃幕墙,凸显三里屯国际商城崭新形象,让人频频回眸……</p> <p class="ql-block">三里屯的国际交融文化新潮和国际名牌商品门店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特别国内外青年不逛逛三里屯如同没到北京似的。</p> <p class="ql-block">美国苹果手机体騐店的吸引力谁也不敢相信。</p> <p class="ql-block">三里屯完全被颠覆了,这与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应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与迎接他的周总理手握在一起,后又与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会谈,表明中美20多年的隔绝状态结束,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2月28日,人民终于见到震惊的《上海公报》,中美双方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经贸科技合作。美方表示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持异议。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又发表《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外交关系的“破冰”后,中国很快迎来建交高峰,英国、荷兰、希腊、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建交,三里屯使馆区楼宇迅猛扩大,成为北京最大的外交使团的新天地。</p><p class="ql-block">随后的巨变让三里屯老住户难于想象,原来的大片居民楼区折迁,原顾客盈门的三里屯综合服务商场已经销声匿迹,一大片时尚的太古里国际商城大楼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然而,三里屯在生活、经济、商贸上的崛起仍然是蓄势待发,积累力量等待华丽转身。</p><p class="ql-block">(照片由北京日报提供)</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总统会见。(金台视觉社供图)</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p><p class="ql-block">与尼克松总统世纪式握手。(新华社供图)</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周恩來等与尼克松会谈。(新华社供图)</p> <p class="ql-block"><b>三里屯的世纪变化。</b>1972年2月,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出现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首都东交民巷、雅宝路和三里屯等使馆区快速扩大,三里屯摇身一变成北京最大的使馆区,异国情调的建筑,配套的免税店、合资酒店等平地而起,旧貌换新颜。我们邻居孩子们喜欢看那层出不穷的新景观,有时,在我们常去的普通街区也遇到穿红着绿的各国外交人员的夫人们,有次我夫人告诉我:今天想不到在菜市场和洋人一起排队买菜,时代脚步太快,人们的思维跟不上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照片上:我夫人与儿子在家的厅里留影。</i></p><p class="ql-block">那时沙发和灯罩属于奢侈品,买不起,都是我们自</p><p class="ql-block">己做的。许多人学会这样的手艺,形成当时的一股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里屯面貌在快速变化,我们在三里屯生活得很开心,周围的邻居都是老熟人,一切依旧快乐如常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夫人闲暇时爱听音乐。</p><p class="ql-block">我常外出采访,是个小忙人。</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30多岁,从南京大学毕业北上,分配到一国家机关上班,第二年就安排我到三里屯东区安家居住,住在当时新型的预制板式五层楼,应该算得上三里屯的老居民。尽管新家不富裕,但后来拥有了“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但还没有能力购买电脑、电视机等,那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1976年,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天灾接连降临,政局动荡,人们惊恐不安。在此我用大事记的方式,记录当年发生的大事。</p><p class="ql-block">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在北京逝世。3月8日,中国吉林地区降落一次世界罕见的陨石雨,其中最大的陨石重量为1770公斤。4月5日,人民群众为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而在北京天安门发生抗议事件。7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在北京逝世。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中国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造成二十四万多人死亡,十六万多人受伤。9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与领导人毛泽东在北京逝世。10月6日,以毛泽东遗孀江青和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为首的掀起全国动乱的“四人帮”被逮捕并接受审查,标志着延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动乱的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h3><h3>当年我正在河北外文局干校劳动锻练,但有大事必然返京参加活动。唐山地震时,北京有震情,数百万居民在户外过夜,我们家在三里屯住家前马路傍搭起简易棚,我夫人、丈母娘、九岁的儿子在此度过不平凡的岁月。</h3><h3>图为简易地震棚,后来在我工作单位和邻居的帮助下,逐步有所改进完善。<br></h3> <h3></h3><h3>在我三里屯生活了20年后的1985年春,我已经调到人民日报工作,有机会到深圳采访一个改革开放中诞生的崭新的世界,时值邓小平巡视深圳珠海一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翟向东组织记者采访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我和摄影记者徐建中被选中随同前往采访,当我们目睹深圳的对外开放成果、深圳速度和深圳改革开放精神,深受感染,先后撰写了“深圳成功之路”、“闪光的新星——蛇口”等三篇深度报道后,两人还应海洋出版社之邀,赶写《深圳飞吧》采访见闻一书。深圳打开国门、引进外资的初期,许多人对兴办经济特区持有疑虑,有的说:深圳除了红旗还是红的,其他都变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下深圳、珠海视察,其后旗帜鲜明地提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表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还提出:中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是收,而是要继续放。我再回看三里吨出现的奇迹,如开放中出现的一颗星星, 汇入开放大潮流的一片星空,完全不是少数人领导人的心血来潮之举。</h3><h3><br></h3><h3></h3><h3 align="center"><b>酒吧街的灯红酒绿和洋味儿</b><br></h3>1985年10月25日,中国第一家合资饭店“兆龙饭店”在三里屯落成,邓小平亲笔题写店名,并参加落成剪彩仪式。不久,我家儿子结婚大喜,有幸假座酒店举办了一次亲朋会餐,但想不到的是,三里屯千百位使馆人员孕育着新型的饮食酒吧市场,三里屯附近星星点点地出现了啤酒屋。<br>1986年,我们住家附近冒出第一家私营酒吧。时值邓小平巡视深圳经济特区之后,在全国形成浓浓的改革开放氛围,酒吧街上的店家就从我家住的一号楼西侧起,沿路往北向使馆区延伸,如雨后春笋,连国外来的洋老板也来找房开店。酒吧被老外们宠爱,一杯啤酒能坐半天,聊天忆旧,还有爵士乐、歌舞助兴,中外货币买单畅通无阻,生意分外火热。大约在1992年,“酒吧街”的名字被叫响,邻居们对这种夜生活很新鲜,不过旺盛的人气逐步聚集,除外交官员外,国内的名流、艺术界人士、爱时尚的年轻人和一些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有些老外竟成酒吧街的常客,熟知 那家是中国老板的小酒店,人均消费40元;那家是比利时人开的,专供进口啤酒;那家是鸡尾酒吧……他们都心知肚明。<br><h3><br></h3><h3><br></h3><h3 align="center"><i>下图:三里屯太古里国际商城建</i></h3><h3 align="center"><i>成后的全景图。 神州图片社提供</i><br></h3> <p class="ql-block">1980年,全国改革开放政策遍地开花,三里屯兴建的首家合资大饭店隆重开业,邓小平亲笔题写店名,并参加落成剪彩仪式。</p><p class="ql-block">(照片由北京日报提供)</p> <p class="ql-block">1984年,小平在视察深圳时,挥笔为深圳特区题词:</p><p class="ql-block">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表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p> <h3></h3><h3 align="left">深圳特区创建时,高层建筑工地被人关注,</h3><h3 align="left">六七天建完一层楼,被赞誉为“深圳速度”。<br></h3> <p class="ql-block">我目睹三里屯改革开放的加快情景喜欢,尤其酒吧街的快速兴建惊动了京城,尽在几天内就增加到80多店家,周围地区还有200家老店,共约占有全北京市四成的酒吧市场,名声远扬欧、美。那时我早已在报社经济部上班,经常上夜班编排版面,深夜在夜班宿舍休息,尽管住家的窗外流光溢彩,霓虹灯通宵闪亮,车流涌动,新鲜好奇,但我似乎依然留恋过去那种安静的生活。酒吧里的花边新闻都是我哪位外企工作的朋友传递的,我因为既不会喝酒也不懂洋文,始终没有进店体验,最多在啤酒街转悠观赏,感悟一点洋味儿。</p> <p class="ql-block"><i>啤酒街夜市红火,似乎是快速出现的奇迹,也是三里屯点起的第一个开放火把。</i></p> <h3></h3><h3 align="center"><i>在啤酒街的交通工具极为多</i></h3><h3 align="center"><i>样化,热闹而拥堵。</i><br></h3> <p class="ql-block"><b>太古里国际商贸区的兴建,形成三里屯开放的第二个火把,颠覆了老三里屯。</b></p><p class="ql-block">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方针,推动了全国社会经济建设高潮。当时,三里屯周围聚集了北京一大半的大使馆和外事机构,外事活动频频,政经信息快捷,三里屯天然地形成得天独厚的窗口,天时、地理的优势,促进三里屯像插上翅膀似的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就在2008年初,我目睹三里屯路西侧、体育场北路北侧的大片民居楼夷为平地,推土机正在隆隆地平整地基,原来住在这里我的大学同窗,人民日报社的一些有名编辑记者,中国青年报主编的住家已经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世界著名的太古里房地产开发集团雄心勃勃,计划让这个老旧的三里屯变成北京时尚新区,与国际市场接轨。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太古里集团在与酒吧街一路之隔的三里屯西区,建设19座独具风格、建筑线条突破传统形式、色彩奇幻的超现代建筑,并招标世界知名品牌的旗舰店进驻,请各国美食名店、五星精品酒店,进入开店营业。太古里团队尤其对国际品牌的旗舰店情有独钟,千方百计引进来成为京城甚至全国的首店,如MSGM、GENTLE 、MONSTER等一系列潮流新店;阿迪达斯、 耐克 、 彪马、 NB 、 达芙妮 、 美特斯邦威等先后进驻太古里,还有苹果、优衣库、星巴克、莎莎国际等奢侈品、中高档企业也来占房扎根。如此精心营造的购物中世界,三里屯成为京城最具魅力的国际品牌购物天堂,应对同行的竞争挑战。但于我们这样的老居民吸引力不很大,偶然赶来给孩子选购有名的运动鞋。</p><p class="ql-block">太古里的建筑虽然奇,但拥有中华文化的遗传因子,香港、日本、美国设计大师把中国式的胡同、四合院的元素融合进现代设计中,楼宇并不高,然而,以我三里屯老居民看来,还是颠覆式的建筑,仅凭那罕见的绚丽幕墙和不规则建筑线条,立马就把人们的眼球抓过去。后来,投资人把这个购物、美食、时尚、娱乐综合体新区,正式命名为“三里屯太古里”,可谓一炮打响,三里屯像磁铁一样把老外、旅游者、明星们、时尚青年、美女们吸引了过来。三里屯也是太古集团在国内建成的首个大项目,如王冠上宝石闪闪发光,高管们引以为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太古里建筑的庭院式风格,</i></p><p class="ql-block"><i>从高密度模式中脱颖而出。</i></p> <p class="ql-block">2005年末,历经多年拆迁平整,形成一块寸土寸金的宝地,太古里将在此拔地而起。(照片由北京日报提供)</p> <p class="ql-block"><i>三里屯太古里引进的名牌店很</i></p><p class="ql-block"><i>多,成为许多青年购物的首选。</i></p> <h3></h3><h3>三里屯骑跨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北路,路北是优美雅致的三里屯太古里,路南为高耸亮丽的SOHO,从高处俯视,三里屯就像展翼奋飞的美丽鸟,它们构成北京亮丽的新名片,夜景特有魅力,招引四海宾客纷至沓来。</h3><h3>(俯视图由神洲图片社提供)<br></h3> <h3>2011年,当SOHO全部竣工营运时,三里屯南区大半旧民居区荡然无存,原住在这里的文学出版社朋友告诉我:“太奇怪了,那么翻天覆地一变,连住处的位置也无法找到,彻底变了。”当时,我已经奉调到人民日报,在大院里的30号生活了8年,孙儿初长成,可以把他带到三里屯玩玩,看看太古里国际商城,去SOHO社区看水观花。<br>这个由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集团SOHO与国际知名建筑企业合作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集商业、办公、居住为一体,由九幢30层高的写字楼、公寓和五个购物中心组成,来自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公司的大师全程设计。管理人员自豪地告诉我,这个全新项目,体现了现代材质、多曲线造型的超凡脱俗风格,然而又与太古里建筑风格遥遥相映,相辅相成,区域功能上互补。<br>我的两位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老同学搬迁到了方庄小区,原住的是箱式红砖老楼,被拔地而起的SOHO楼宇、呈弧线型或圆柱型的建筑置换,设计师还着意在孤线型的街道中间,筑造一条弯弯的溪水,把全区的建筑群关联得潇洒自如,参观三里屯S0H0,让我联想起法国巴黎新区的美丽景象。<br><br></h3> <p class="ql-block">我的第二故乡美名在外,就是上了年纪的人也有兴趣前来观看。缘于我原是《今日中国》杂志社的老记者关系,杂志社的前副总编和办公室主任在来三里屯看望我, 有意亲自体验三里屯之变。许多朋友不了解,我走进媒体人圈子自《今日中国》始,当时正值我国“文革”后经济复苏时期,国家集中力量打拼“石油翻身会战”,我参加了采写青海柴达木油田勘探开发系列稿,目睹石油工人艰苦奋斗,誓摘中国贫油帽的豪情壮志,没想到不久后科技人员揭开了大庆油田和黄海大油田的秘密。在杂志社我认识了爱泼斯坦等资深外宣专家,这位15岁开始新闻生涯的老前辈,1944年冲破封锁访问延安根据地,撰写十多篇通讯,报道 “中国最有希望的抗日队伍”,这位波兰出生的犹太媒体人一生奉献给中国革命事业,曾说“中国就是我的家”。爱泼斯坦品格和情操,善于精选典型,精于用事实说话,强化报道感染力的实践和理念,影响我一辈子。今天,老朋友先在我三里屯住所忆旧谈今,说的尤其多的是爱泼斯坦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奉献,我对这老爱培老师的尊敬和感恩难于言表。最后,我带路请他们参观三里屯太古里和SOHO 社区,边看边联想,我们的心情如穿越时空,由闭关锁国、石油短缺时代,穿越到对外开放、太古里、SOHO时代,犹如聆听28年史诗式交响曲,百感交集,荡气回肠。</p> <h3>我居住在三里屯的时候,结识了《今日中国》资深外宣专家、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这位15岁开始新闻生涯的老前辈,1944年冲破封锁访问延安根据地,撰写十多篇通讯,系统报道 “中国最有希望的抗日队伍”,这位波兰出生的犹太媒体人一生奉献给中国革命事业,曾说“中国就是我的家”。图中穿红色内衣的就是爱泼斯坦。站在他背后的就是作者本人。</h3> <h3></h3><h3 align="left">我在今日中国杂志社当记者整整十年,许多领导和编辑记者成为朋友,每到今日中国活动时,他们特别请我过去聚会。</h3><h3 align="left">图是今日中国创建周年活动时,与老朋友聚会叙旧。</h3> <p class="ql-block">三里老往往成为北京最时尚的地标,除园际名牌产品吸引人外,许多还喜欢往前观看那里的歌星影星及其他妙龄美少女。</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也没什么奇怪和超越的,这些美少女有三大特点:一是露,二是一身名牌,三是腿长又亮。</p><p class="ql-block">但那些酒吧里陪酒和跳舞的小姐,其穿着打扮另有一套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三里屯的繁荣带动百业兴旺,慕名而来的游人如云,政府部门在三里屯路口停放着救护车和警车,我江苏老家有侄子、外孙女等年轻人来京看我,一定会带到三里屯游玩,不仅让他们看看我原来住过的老房子,跨过马路,再看看那太古里和SOHO景象,体验与众不同的感觉,带他们吃一餐正宗的意大利比萨饼,在餐馆的玻璃窗欣赏现代都市景色,他们告诉我家乡也有许多变化,老家亲友们同样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p> <p class="ql-block">三里屯奇迹般快速变身为国际商贸文化新潮美称,除了对外开放大环境外,三里屯领手团队拥有新时代的创新思维,他们经常组织三里屯文化对话园桌会、国际周和三里屯日等IP活动,不断扩张三里屯的文化内涵和国际商贸价值。随着北京国际消费城市化的趋势,这个领导团队围绕文化和国际性格局,对三里屯文化和商贸业态进一步探索,计划将扩大引进国际商品首店、旗舰店和扩展奢侈品板块,丰富文化艺术娱乐设置和内容,带动老三里屯周边地区向国际化发展,形成三里屯第二个商圈片区,促进整个三里屯地区更加辉煌精彩。</p> <p class="ql-block">太古里商业区掠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