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谢明祥,笔名一得,1952年出生于临洮,中国楹联协会会员,省书协会员,市书协副主席。现任西安老年大学书法教师。</p><p class="ql-block">谢先生与书法结缘于少年时期,又数十载坚持不懈,除了喜好以外,还和他工作履历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从部队到地方,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曾任区文化馆长、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体育出版局工会主席、副总编等职。谢先生出生在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成长在陇中文化的核心地,退休后生活在古城西安,这三个地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再加上他孜孜不倦求精求实紧跟时代求新求变的进取精神,以及他走的根植传统转益多师的正路子,让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成绩斐然!早在2004年就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兰州、烟台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其中行书作品在国家广电总局第四届美术书法大展中入选,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央视、陕西卫视、甘肃卫视、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甘肃文艺》、《华商报》、《西部书法报》、《经济日报》、《西部周末》等多家媒体报道。</p><p class="ql-block">谢先生不仅专注个人书法技艺的精进,还倾力于书法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他是陕甘两省老年书法教育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以勤奋坚韧严谨求是铸就了一家风范,以激情奉献成就了一份责任,以温厚德行诠释了一种形象,实现了个人德行修养、社会形象和教学效果高度统一,以人品艺德传达书家的温度,在老年书法教育的大军里,他坚持书史和书论相结合,技法与文学相结合,以耽学不辍,朝夕恪勤的态度,在教研之路上躬勤乐道,累累成果充分实现了他个人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谢先生2004年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举办个展时的四米巨幅照片,高瞻远瞩意气风发,颇有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里写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之意韵呀!</p> <p class="ql-block">儒雅温润俭良谦恭君子风范</p><p class="ql-block">认识谢先生是他及近古稀之年,初谋面就印象深刻,跟随他学书三年,不仅对他的书法技艺敬佩不已,更被他儒雅温润俭良谦恭君子风范所折服!谢先生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里永远都是衣着得体干净整洁,谈吐也是温温尔雅,和学员相处亦师亦友,在他身上看不到一般老年人的暮气,他说话的语气平和委婉,听起来如沐春风暖阳,点评作业语言中肯,纠错纠偏一语中的,让人打心眼里服气接纳;渊博的知识,宽泛的文化底蕴使他的课堂讲解内容富足、氛围丰满,他的引经据典触类旁通,他的动作表情引人入胜,所以他的班级总是坐无虚席;那怕是初入门的新学员,只要有一丁点的长处亮点,他都能准确地捕捉到,并予以十分的肯定和不断的鼓励,使学员自信拉满持之以恒,从而也收获满满。就像他在期末总结里讲的:进来一个,熏陶一个,开发一个,规范一个,提升一个,激活一个,上手一个,成就一个。他的篆隶尚古行楷立形的路子正,以行活楷,以草灵楷的方法对,以及理论先行、技法给力思路新,在他的熏陶开发、规范提升下,学员们勤奋上案,激情兴趣浓浓,纠正了野路子、老干体、江湖书法和杂技书法,成就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有源头有个性的书者,使学员人人能提笔,个个有作品,笔会展览不怯场。谢先生常常谦逊地把自己比作古战场上那个擂鼓的人,在学员行动之前他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每个人的长项、短板,指引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动作要领,让学员用心体会揣摩,融于脑记于心,不盲从不懈怠;在学员卯足劲加速前进时,他就擂鼓助威,后勤补给保障,学员信心不足时,他找亮点打气鼓劲,有偏差时他一针见血找问题、切实可行给良方。</p><p class="ql-block">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言:“学高为师,道高为范”,谢先生以他渊博的知识诠释了教师这一让人敬重的职业,以他温良谦恭的人品成就了君子风范,也让他夕阳人生灿烂夺目!</p> <p class="ql-block">谢先生书法艺术的学者之路在当下高歌猛进的书界群体中是面烈烈之旗,手眼皆高;博学涉广,秀古苍今,清爽刚利,追其学书者甚众。亦颇有建树,立意深刻,视觉独特;见解新颖,素怀静心,继承创新,彰显个性;坚姿自守,趣味超越;读研兼并,书文共进,长乐擅书,德艺双修;始终拓展着书法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作品大气脱俗,磅礴壮观,是力度和风韵的完美结合;是静态和动势的高度统一。是雅俗共赏的公约之美;是沉着痛快的大众之悦;其笔墨厚重而不失灵动,风格传统而不失新意。 </p><p class="ql-block">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和精髓。谢先生不仅是书家,也是学者,其书法艺术靠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和浇灌,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聚众家之妙,酿一家之蜜,从经验中总结、提升、自我修为。他朝着书法航标畅游书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已修为达其情性,书卷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他在史学、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等精华的哲思中得到启迪,在先贤的经典中吸取营养,不但是墨客,更是学深识广的文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谢先生读书、参悟、临池,锲而不舍成就了他的书法人生。书法亦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书法能涵养正气,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谢先生书的是人生经典,法的是为人法度。在长期临帖与古人揣摩交流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仁义礼智等品行规范对他潜移默化,使得他人书合体,知书达理;学深识广,胸怀豁达;意气平和,温文尔雅,具备了优秀的品行气质。</p><p class="ql-block">不会写字的人写字,会写字的人写人,谢先生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既是众多学生尊戴的良师,又是知心的益友。书法是无言之诗,静态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谢先生良好的天赋加上读书、实践、磨练使得他博学多才。他通晓音律,懂得美学,参悟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在众多艺术精华的滋养下他善研、善书、善教。所以他的书法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波,触类旁通,深醒于人,大家听得懂,喜欢听。 </p><p class="ql-block">人生需要一条有坐标的路,方向就是出路。追求书法艺术之路漫漫无期,谢先生花甲砺一剑,不曾露锋芒,他的书法书人合体,不枝不蔓,根正气盛,风墙阵马,临遍了百家,自成了一家。在勤奋的耕耘中找到了人生的定位,找到了艺术的终极旨归。 </p><p class="ql-block">书者,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也,谢先生何不如此。他把书法看做是一座山,一片海,一个绚丽的世界,用笔墨挥洒着他人生的激情。但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有一种深深的敬畏,一般说来,有多深的功夫,多高的悟性,就能写出多深奥的字来。谢先生书法不显山不露水,不枝不蔓,静水流深,越是深沉,就越发宁静,书品人品,人所共仰。</p> <p class="ql-block">陆楠在《根深叶茂 水到渠成》一文中详解谢先生书法之奥妙。</p><p class="ql-block"> 欣赏明祥的各体书法作品,我们发现尽管功用不一,姿态诸多,风致多样,皆以清雅、妍美、醇和、明净、爽利,俊健为基本特色。这些特色的内质和外像,可用秀爽来概括;也可以说,这些特色既是“秀”的构成要素,又是“秀”的体现。他的书法,之所以有秀气洋溢之感,正是“秀”的内质及外像的魅力使然。书法重清秀,清则澄明,秀则雅致,这是作为雅文化的书法富含人文品质的根源和标志。书法又重气,因为气是书法活力的本源。明祥书法形质的清明及气息的清新在他的一系列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焕发出了清雅的艺术精神。他那书法的清雅,又以用笔的纯净而不杂乱,体势的自然而不造作,通篇气息的纯正而不浑浊为形成的基础条件。</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又感到他数十年来,书法实践的领域中,走的是根深叶茂的历程。在此历程中,他走在传统积淀和现代精神之间,即师古人又师造化,以其聪慧的领悟力,不为多变的书坛狂怪风潮所左右。植根传统,从大量古贴中汲取营养,大而化之,而不是翻制碑贴。这也是他的书法并不以某碑贴为底本而自成面目的原因之一。我们从他的各体书法作品中,更可见锤炼、升华的踪迹。这踪迹,现出一任自然的心态和水到渠成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于平先生谈谢先生书法作品,主要体现在“深”、“博”、“秀”、“韵”四个字上。</p><p class="ql-block">一是“深”:根深才能叶茂。明祥先生从小就热爱书法,可以说达到了魂飞梦绕,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孜孜不倦地研读书法理论,持之以恒地苦练书写技法,虔诚专心地临摹大家名帖。他像一台钻探机,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作为矿床,不断地钻探,不停地挖掘。最后根据自己性格,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书法之门。他从褚遂良的书法艺术入手,再练颜体行草篆隶,苦临《圣教序》《张黑女》《十七帖》等帖,把孙过庭的《书谱》烂记于心。他学“二王”,又从“二王”中跳出来,在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由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根扎得很深,虽然没有名师指点,但他慧根深,悟性好,经过多年的努力,根深叶茂,花繁果硕,终于写得一笔妇孺皆爱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二是“博”:当今很多书画爱好者,只为书法而练“书法”,还责怪自己书法艺术进步太慢。主要原因是由于理论上的肤浅,知识面太窄,就像无根之树,繁茂一时;无源之水,奔腾一刻。明祥先生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迫使他必须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作为文化馆长,要懂文化;作为宣传部长,要懂党的政策、宣传纪律;作为工会主席,要了解群众的心声,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因而,他的理论要渊博、知识要渊博,践行办事能力更要渊博。他的“博”,具体表现在凡对自己有用、有价值的知识点都要铭记在心;他的“博”,还展现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诗词、戏剧等各个方面,提起每一门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因为他的博学,明祥先生在担任西安老年大学书法教师后,能引经据典、触类旁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滔滔不绝、如痴如醉的教学,学员听他的课,感觉到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桌丰盛的文化大餐。他“博”的各种内功和才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受到广大学员的赞赏。有一位学员写了一幅楹联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褚风晋韵天赋勤奋读思开悟融汇大手笔,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浸润修养交响奏乐章。”既是对明祥先生知识渊博的高度总结,也是他艺术特征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三是“秀”:“秀”者美丽。“秀”是明祥先生书法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人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字迹就是他心迹的流露,即“字如其人”,没见过明祥先生的人,一看他的作品,也能猜测出这个书法家一定长得很清秀、很干练。他的作品,用笔:柔中带刚;字体:流畅飞动;意蕴:含蓄隽永。他的“秀”中也蕴藏着西北汉子的那种“鲁”和“拙”。明祥先生的小楷:玲珑小巧,德润灵秀;行书:简约严谨,气势坦荡;草书:骤雨狂风,龙飞凤舞;隶书:金文篆意,溶如一炉。总之,他书法艺术的个性特征是:秀雅温润,体势舒展,骨力强劲,动静相宜,也就是清俊而雅秀、简洁而利落、秀中蕴鲁拙、伶俐绽神奇。</p><p class="ql-block">四是“韵”:汉代书法家蔡邕说:“为书之体,须人之形”,“若水火,若云霞,若日月”。明祥先生心领神会,不断践行。他的书法艺术,美韵、诗韵、音韵、舞韵,都贯穿其中,既有褚遂良的根基,又有“二王”的风格;既有东坡、米芾的豪放,又有颜真卿、左宗棠的烙印;既有金石、篆隶的深邃,又有沈鹏、启功的痕迹。</p><p class="ql-block">欣赏明祥先生的书法艺术,就像品尝一坛千年老窖一样,浓香扑鼻,缠绵爽口,韵味深长,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总之,明祥先生的书法艺术,呈现的是沉着痛快,法而不板,稳中见靈,楷而不僵,雄健有力,不激不猛。是力度和风韵的完美结合,是静态和动势的高度统一。既是他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情,也是他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表现,是在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中绽放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谢老师书法的“秀”,陆楠先生也有一说:欣赏明祥的各体书法作品,我们发现尽管功用不一,姿态诸多,风致多样,皆以清雅、妍美、醇和、明净、爽利,俊健为基本特色。这些特色的内质和外像,可用秀爽来概括。他的书法,之所以有秀气洋溢之感,正是“秀”的内质及外像的魅力使然。书法重清秀,清则澄明,秀则雅致,这是作为雅文化的书法富含人文品质的根源和标志。书法又重气,因为气是书法活力的本源。明祥书法形质的清明及气息的清新在他的一系列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那书法的清雅,又以用笔的纯净而不杂乱,体势的自然而不造作,通篇气息的纯正而不浑浊为形成的基础条件。立足于这一基点,再来欣赏明祥的楷书、行书和草书作品,即可进一步感悟其书法的艺术特色,甚至各体之间的共性因素和过度轨迹。明祥的楷书,融入行书的笔意,从而增益了气息的灵动与意象的活脱,力避了某些楷书用笔的板气和雕凿气。其结体,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多以内紧外松而四面放开、体势略长为其体段特征。由于点画、线条的组织呈现出聚合与展开的态势,遂使字的结构内部在松紧、长短、宽窄、大小枯润等方面对比显明,而笔法的灵动、笔形的纯净、笔位的妥贴、笔势的利落和夸张,则强化了诸多对比因素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予人以清雅流丽的审美享受。由此可证,他的书风同那种结字平匀、笔法刻板的楷书不在一路。然而却于工整严谨的楷书朴质中平添些许灵动活泼的情趣,也正是常被欣赏者誉之为其字“受看”的根本原因所在。明祥的行书,包括行草书,用笔流丽清和、点线结合、映带自然,穿插精巧。书法创作是一种经验性很强的艺术行为,而行草的创作,却最能对这种艺术行为作出鉴定,即高度的理解能力和娴熟的驾驭能力,前者为理性的把握,后者为感性的驱驶,这种经验性是凭借着笔锋和宣纸摩擦的一刹那来诉说的,这种瞬间的判断是对技巧、悟性的双重检验,明样的行草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种经验过程的巧妙结合。特别是在结体内部点画密集处,以游丝映带、细笔穿插而形成的精致、微妙、奇巧的布白,使得密处紧凑而空灵。于小处致精微、见神理,是包括行书在内的臻于高境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种笔墨技巧的妙用,究其源,是他文学音乐以及阅历等综合学养和精神气质的体现。他的行书,能经得起我们微察细品,百看不厌,时有意趣。在他的行书作品中,又有若干草书的配入,成为行草书的格局。这较之于行书,则更加突出了随兴遣字、浑脱整体、因势利导、应机权变、融会贯通、一派神行的书法意识。在他的行书作品中,偶尔昂然放笔而出的长撇反扣、悬针长竖等犀利的夸张举止,不仅增强了通篇意气风发的氛围,而且还使我们感受到挥毫之际意兴的腾升和幻化。言及行书的结体与楷书相通,主要在于楷、行皆出于明祥之手,自有其心裁的通连性,加之其楷书、行书的笔法是从古代法贴一系化出,并以自己用笔的某些技法特点贯通于楷、行,致使两者的体征具有一定共性的另一原因。明样的草书,用笔简约,笔意丰实;结体风骨秀爽;通篇风韵儒雅。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他的草书作品妍中见拙、胆气十足、大巧中藏、酸辣耐看。我们从他的草书中,还看到他对使转的辨证运用。对草书用笔的盘曲环绕予以适当简化,从用笔的简洁、活便,突显结体的松动、明快,以及通篇点画、线条循序传动中跃动的节奏和韵律。我们又从这节奏和韵律中看到变化的从容。在明祥书作品中,最有特点的,当是细笔飞白的运用。其笔势的跌宕、气概的豪迈、风采的清越、境界的超脱,令人品味无穷、余兴幽然。</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感受到数十年来,他走在传统积淀和现代精神之间,即师古人又师造化,以其聪慧的领悟力,不为多变的书坛狂怪风潮所左右。植根传统,从大量古贴中汲取营养,大而化之,自成面目。从他的各体书法作品中,更可见锤炼、升华的踪迹。这踪迹,现出一任自然的心态和水到渠成的必然。现如今,七十多岁的谢老师仍耽学不辍,朝夕恪勤,步履稳健地行进在老年书法教育的大軍里,在教学之路上躬耕乐道,诲人不倦。他在用根深博学的知识不断书写着自己壮丽的人生,他在用秀雅诗韵的笔墨不断攀登着书法艺术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转益多师”既是谢先生自己的书法艺术之路,也是他引领学员正在走的一条正路子,今从百度释其意,也更懂谢先生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转益多师”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尽可能多地以人或自然物为老师。“转益”可以理解为辗转自益,意味着要不断地寻找和学习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多师"则是指要广泛地师从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局限于某一家或某一派别。“无所不师,即要学各家之长;无有定师,则是说不受一家之限制”,这样才能开阔眼界,大有裨益。在文艺创作中,"转益多师"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应该尽可能地博采众长,从各种不同的来源中汲取灵感和养分,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内涵和风格。例如,书法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先后学习多种不同的字体和风格,如行书、篆书等,并借鉴多位大师的作品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谢先生通俗易懂的语言是:采百家之花,酿自家之蜜!</p> <p class="ql-block">渊博学识离不开书本的滋养,不足百平的房子最抢眼的是一面大大的书墙。</p> <p class="ql-block">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古朴典雅相得益彰是谢先生书法灵魂和人格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看谢先生的《祭侄文稿》不是简单的临颜真卿的笔法章法,更多的是理解颜真卿当时的心境,同时倾注了自己的情绪和感悟,他在写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时字里行间是对颜季明以及颜氏满门忠烈的敬仰,在写到“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能感受到他的那种愤恨悲痛,还有对生于那个战乱年代的先贤忠烈的痛惜哀婉之情,荼毒二字的连带有绵延意犹未尽之绪。通篇又不失个人清新秀美之风,把观者从悲观压抑窒息的情绪中托出来,让人体悟到中国书法的魅力,更体悟到当下生活的美好,感念盛世中国的伟大辉煌!</p> <p class="ql-block">看谢先生的《兰亭序》有王羲之的牵丝连带高低错落疏密对比,又有褚遂良的灵动秀美,这是他数十年笔耕不辍的缩影,又是他书法才艺冰山一角,真是养眼又养心!</p> <p class="ql-block">谢先生的楷书法而不板楷而不僵,既有褚体的妍丽清秀灵动,用笔方圆对比体势开张又兼颜体的庙堂之气,是他践行引行入楷增活增灵的直观体现,使得他的楷书以褚为魂二王为根,自成一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文化园题写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圣母院题写牌匾</p> <p class="ql-block">为友宅第题写牌匾,意悠情长。</p> <p class="ql-block">近期书法新作彰显成就,二王为根,褚味浓浓,飘逸灵动秀美清丽;章法布局严谨雅致,行草兼容流畅潇洒。</p> <p class="ql-block">谢先生的行楷用笔流畅清和,字间大小对比,字内粗细对比,以及起笔行笔提按转折收锋回锋的精雕细琢,使他的作品自然灵动、清雅秀美。横幅大字的大小对比,布白留空,彰显灵动之气。</p> <p class="ql-block">谢先生的行草书,用笔流丽清和、点线结合、映带自然,穿插精巧。书法创作是一种经验性很强的艺术行为,而行草的创作,却最能对这种艺术行为作出鉴定,即高度的理解能力和娴熟的驾驭能力,前者为理性的把握,后者为感性的驱驶,这种经验性是凭借着笔锋和宣纸摩擦的一刹那来诉说的,这种瞬间的判断是对技巧、悟性的双重检验,明样的行草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种经验过程的巧妙结合。特别是在结体内部点画密集处,以游丝映带、细笔穿插而形成的精致、微妙、奇巧的布白,使得密处紧凑而空灵。于小处致精微、见神理,是包括行书在内的臻于高境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这种笔墨技巧的妙用,究其源,是他文学音乐以及阅历等综合学养和精神气质的体现。他的行书,能经得起我们微察细品,百看不厌,时有意趣。在他的行书作品中,又有若干草书的配入,成为行草书的格局。这较之于行书,则更加突出了随兴遣字、浑脱整体、因势利导、应机权变、融会贯通、一派神行的书法意识。</p><p class="ql-block">在他的行书作品中,偶尔昂然放笔而出的长撇反扣、悬针长竖等犀利的夸张举止,不仅增强了通篇意气风发的氛围,而且还使我们感受到挥毫之际意兴的腾升和幻化。</p><p class="ql-block">言及行书的结体与楷书相通,主要在于楷、行皆出于明祥之手,自有其心裁的通连性,加之其楷书、行书的笔法是从古代法贴一系化出,并以自己用笔的某些技法特点贯通于楷、行,致使两者的体征具有一定共性的另一原因。</p><p class="ql-block">明样的草书,用笔简约,笔意丰实;结体风骨秀爽;通篇风韵儒雅。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他的草书作品妍中见拙、胆气十足、大巧中藏、酸辣耐看。我们从他的草书中,还看到他对使转的辨证运用。对草书用笔的盘曲环绕予以适当简化,从用笔的简洁、活便,突显结体的松动、明快,以及通篇点画、线条循序传动中跃动的节奏和韵律。我们又从这节奏和韵律中看到变化的从容。</p><p class="ql-block">在明祥书作品中,最有特点的,当是细笔飞白的运用。其笔势的跌宕、气概的豪迈、风采的清越、境界的超脱,令人品味无穷、余兴幽然。</p> <p class="ql-block">行草兼备彰显才情</p> <p class="ql-block">条屏的布局合理,字间对比行间照应,字内留空虚实对比,大小参差<span style="font-size:18px;">敛形壮墨,使得整幅作品自然和谐赏心悦目。</span></p> <p class="ql-block">整幅作品:用笔潇洒灵动,大气耐看。</p> <p class="ql-block">谢先生闲逸恬淡的生活态度滋润着他的灵魂和创作激情,爱生活爱自然心静气和更有亲和力。</p> <p class="ql-block">谢先生书写的兰亭佳句浓浓的褚意满满的王味,还有他自己的清秀华美,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惠字底的“心”横造形,俏皮灵动,被学员戏称为高跟鞋,既有高跟鞋,又怎能不让人联想到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的美女呢,又怎能不让人心动呢!还有草化的风字最后的合笔点,他说是寺庙殿堂屋顶翘檐下的风铃的吊坠,让人感到了风吹过时的动感!还有畅字最后一撇的婉转曲折行笔有力而富有弹性,收笔的夸张抛笔把潇洒舒畅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云字草化上重下轻,造险奇绝;高字取形圣教又添清秀;气字取法褚体又有谢味,米字上部分两点的呼应和下部分的扭结,一轻一重一轻巧一沉稳是神来之笔。</p> <p class="ql-block">谢先生的册页小品,个个精绝,乃他的传后藏品,能见之赏之实乃三生有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