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篦子

清雅竹韵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收拾老房子里的杂物箱,看到里边有一把篦子,不由得想起了妈妈当年用它刮虱子和虮子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过去卫生条件差,生活方式落后,人们的衣着和头发中常生虱子。</p><p class="ql-block"> 虱子,是寄生在人类身上的一种吸血虫,灰黑色居多,头小腹大,长有六条腿,头部有两根触须。它的卵呈白色,椭圆形,类似很小的米粒,俗称虮子。虱子在人身上窜来窜去,享受着人身体的温暖,吮吸着新鲜血液,使人身上发痒,令人心烦不堪,还纵情地繁殖它们的后代——虮子,让人斩杀不绝,使人恨之入骨!</p><p class="ql-block"> 虱子这种寄生虫,是伴随着人类进化而生的。古代就有很多和虱子有关的典故,如扪虱而谈这个成语。《晋书·王猛传》记载:“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讲的就是东晋权倾一时的丞相桓温入关,名士王猛身穿粗布衣服,而且很脏,身上还长了虱子,去拜见桓温,一边和桓温谈论天下大事,一边满不在乎地伸手入怀,捉身上的虱子。桓温察觉了他的举动,看出王猛是个奇人,说话也精辟入理,想让他一同去南方做官,但王猛看不惯桓温的做法并没有同意。后来,前秦皇帝苻坚任用王猛做丞相,成为前秦的一位重臣。</p><p class="ql-block"> 虱子,是和个人卫生紧密相连的动物。那时候,人们少吃缺穿生活条件差,卫生习惯不好。特别是广大农村,普遍比较贫困,农民没有多少换洗衣服,更别说穿内衣内裤,也没条件洗澡,只好任由虱子恣意横生。那时候虱子可不是穷人的专利,也不分男女老少,普天下的人几乎都生虱子。要是谁没有生虱子,很可能被周围人讥笑为没有人味。就连著名的文人张爱玲都说过:人生就像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p> <p class="ql-block">  寄生在人体的虱子有三种,分别是头虱、体虱和阴虱,这三种虱子形态和习性均不形同,况且互不侵犯领地,也就是说头虱一般不会到身体上,身体上的虱子一般也不会跑到头上去生活。</p><p class="ql-block"> 体虱常年生活在衣服的缝隙里,喜欢温暖而隐蔽的地方,消灭这种虱子的主要方法就是捉。</p><p class="ql-block"> 你看那冬日暖阳之下,几位老人在墙根之下晒暖、闲聊,有时候会把手伸进衣服里面摸索一下,掏出一只虱子放在一只手的大拇指甲顶端,再用另一个大拇指甲用力一挤,听见“啪”的一声,一只虱子就被消灭了。虱子消灭多了,大拇指甲渐渐地会被虱子肚子里的血染红,然后往指甲盖儿上吐口唾沫,用衣袖擦擦,又接着抓虱子。这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谁也不笑话谁。</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发现虱子比较肥大,还会开玩笑地说,恁家的“老母猪”养的真大。将比较肥大的虱子称作“老母猪”,就是调侃自己身上有油水,生活条件好,也反映了老百姓乐观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头虱生活在头发里,一旦头上生了虱子,就像报仇似的,虱子生虮子,虮子变虱子,虱子一喝血,一夜变成老母猪,来势凶猛,一夜生八辈,快得很。消灭头发里的虱子虮子,只能靠专用工具篦子来对付。</p> <p class="ql-block">  篦子是一种特别细密的梳子,两面是用很细的竹丝制成的竹齿,中间是一道用牛骨或者其它材料制成的竖梁。与传统的梳头梳子相比,篦子的梳头功能主要是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和虮子,还有按摩头皮、舒筋活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虱子顽强的藏在头发的根部,一般的梳子根本奈何不了它,唯有篦子可以把它从头发上像撸串儿一样撸下来,然后夹在细密的齿缝中,使它无法逃脱,被揪出来用指甲盖“啪”的一声捏死,只留下指盖上的一抹鲜血。</p><p class="ql-block"> 篦子自古就是闺中之物品,从来都被看成是儿女亲情、男女私情的象征物。我的妈妈也有一把篦子,那是爸爸当年送给妈妈的定情之物,以此寄托真挚的爱情。妈妈结婚后隔几天,就会用爸爸送的篦子梳一梳头发,刮掉头发里的皮屑和虱子、虮子。外婆和爸爸头皮痒痒的时候,也会拿起妈妈的篦子梳头发。</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妈妈给我洗头时尖叫了一声,“天呐!我的儿啊,你怎么头上长虱子啦!”说完马上拿出爸爸给他的定情之物——篦子,使出全身的力气使劲地给我篦,篦了有一个多小时还是薅不净,最后妈妈无可奈何地甩甩膀子说“还是弄不完,剃了吧。”于是爸爸拿出剃头刀给我剃了个光头,一小子就把虱子虮子消灭光了。</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两个月后头发长长了,头皮开始痒痒了。妈妈看见了我不停地抠头发,就走过来掰开我的头发一看,发现又有虱子了,只好再次拿起篦子给我刮,刮不完就再次给我剃光头。所以在我没上学前,常常被爸爸剃成了光头。上学后在我的强烈抗议下,头发留下来了,可是头发里的虱子虮子也常常来光顾,害的我也学会了用篦子刮虱子刮虮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男孩子还好说,头发短,虱子和虮子用篦子刮一刮,就会少好多,再不行了剃个光头也能消停几个月。可是姐姐和妹妹就不行了,她们头发长且密,最容易生虱子和虮子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小妹头上的虱子实在太多了,妈妈用篦子使劲的刮,把小妹的头皮都刮破流血了,还是刮不完,无奈之下只好对小妹说,还是把头剃了吧。小妹舍不得她好不容易才留的长发,“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哭过之后还是乖乖的让爸爸用推子把小妹的长发推光了,秃子头上的虱子——藏不住了,终于被妈妈清理殆尽了。</p> <p class="ql-block">  头上的虱子有妈妈的篦子对付,身上的虱子只能看妈妈和自己捉了。</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替换衣裳。热天还好说,晚上脱光了衣服,妈妈把它洗干净后晾在院子里,第二天早上干了再穿在身上。身上脏了可以到河里或者涝池里洗洗澡,所以身上的虱子虮子就很少。天冷了,我们姊妹每人只有一件棉袄棉裤,都是直接穿在身上。虽然县城里有澡堂,但却因为没有钱下不了澡堂。家里冷妈妈怕我感冒,一个冬天都洗不上一次澡。身上脏、衣服脏最容易生虱子,让我天天都得和它们做拼命的抗争,但又不能赶尽杀绝,实在是件令人头疼的时事,提起来就会恨得咬牙切齿。</p><p class="ql-block"> 我白天疯玩感觉不到虱子咬人,到了晚上痒的不行,就把棉袄棉裤脱掉之后蜷缩在被窝里面,让妈妈给我逮虱子。忙了一天的妈妈就把我的棉袄棉裤放在膝盖上,费力的翻过来,在昏暗的油灯下仔细翻看衣缝,给我逮虱子。我身上的虱子特别多,妈妈边逮边念叨说:“我儿是甜皮肤爱生虱子,人家苦皮肤人就不生虱子”,可那时候我没听说过谁不生虱子的。母亲逮虱子的身影映在墙上显得很高大,我在母亲挤虱子的清脆声音中慢慢入睡。那时候的冬天很冷很长,但我却睡得很香很甜。</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虱子多了不咬人”,这是自欺欺人,因为虱子多了咬的人没法了,只能任它咬。咬的人痒急了,就用手挠,手指甲把身上头上挠出了血痕,还得捞。后背等部位手够不着的地方,就隔着衣服像驴一样往墙上、门框上、树身上蹭,或者用扫炕笤帚头来蹭,只要能解痒就好。最难受是白天在学校上着课,痒也不敢挠,怕老师批评,说你左右摇晃像个驴摇桩,前顾后盼做小动作可要罚站。</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痒得实在受不了,就等到放学后偷偷躲茅房里面,扒下棉裤逮虱子。回到家里,用妈妈的篦子刮虱子。到了晚上脱掉棉衣,钻进热炕上的被窝里,翻开衣服里子继续逮虱子。逮到一只就用两只手的大拇指盖“咯嘣咯嘣”地处决掉。我还创造了消灭虱子的新办法,把抓到的虱子往火炉里一扔,接着就会传来“啪”一声响,屋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皮肉烧焦的气味。把衣缝上的虮子放到煤油灯上烧,就会传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衣服的缝按在炕沿上,用玻璃瓶去碾压上面的虱子,用小锤去砸衣服缝里的虮子。</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的一天,学校组织集体灭虱活动。大家一起排队去操场站好,每个班分配了一大盆热水,里面加了灭虱药,大家按顺序挨个把头发放水里,让老师用篦子梳,女生把多日不洗的大辫子解开后放进水里,老师再从上往下这么一梳,水面立马浮起了一层挣扎的虱子。突然听到后面有同学哭闹起来,我过去一看,原来洗了班上大半孩子后的药水已经不能称之为药水了,变成了一盆半流体虱子粥,后面还没有用篦子梳的同学哭闹着拒绝把头放进温热的虱子粥里,这画面,我每每想起来都是脚底发麻的刺激。</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插队落户到了缺水的农村,洗衣困难,一年到头都洗不了一次澡,我和妹妹身上的虱子虮子更多了。妈妈就让我们勤换衣服勤洗头,常用篦子梳头发,还把我们换下来的衣服烧开水烫,拿火烤,用“六六六”“乐果”等农药水泡,然后再把处理过的衣服拿到涝池里洗。有时候天大旱涝池水干了,就把衣服担到很远很远的南河里去洗。</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这些方法效果显著,到我们七十年代返城的时候,头上再也没有生过虱子和虮子,身上的虱子虮子已经很少了,全家人都用过的妈妈的篦子,渐渐地被搁置在杂物箱里了。</p> <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每人都有好几套内衣和外衣,可以做到勤换衣服勤洗澡,加之各种化学洗涤用品的使用,虱子和虮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身上的虱子、虮子逐渐消失了,刮虱子和虮子的老物件——篦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一段难以忘怀的生活往事随之成为历史,深深地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