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风光:魅力“和顺古镇”历史文化

亲情友情(必回关)

<h1>  我曾游过几个中国美丽古镇,及至我第一次游完“和顺古镇”,才深切感受它的文化底蕴是其散发无穷魅力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故“摄于心、品于味、牵于魂、复而观、汲其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来自网络</h1> <h1>  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h1> <h1>  和顺图书馆作为一个乡村图书馆及其发展历史,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极大意外和震撼。该馆建于1928年。建馆十周年之际,国内外名家胡适、王云五、熊庆来、龚自知、李根源、万慧法师、张若鲁等或题书、题诗、题词、颂文。艾思奇亦从延安远道寄来信件及中共领袖像以示关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曾为该馆题赠匾额。和顺图书馆第一任馆长是教育家李启慈先生。第二任馆长是艾思奇长兄李生庄先生。第三任馆长是先后任蓝群中学首任校长、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继任者俱为乡中后起之秀。这也许在整个中国绝无仅有。</h1><p class="ql-block"><br></p> <h1>  和顺文昌宫是和顺图书馆的一部分,是和顺教育的摇篮。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 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于此。这些从一个例面反映了那些先贤们以经济和文化交融的战略思维和如炬目光。</h1><p class="ql-block"><br></p> <h1>  和顺图书馆现有藏书11万册,分藏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2018年8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一级图书馆”,也被称为中国乡村第一图书馆。</h1> <h1><br></h1> <h1>  对一些近代名人,也许有人知道,但来腾冲后知道他们生于腾冲,并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历史功续或贡献,除敬仰之外,还有更多启示:渊博学识、家国情怀、大义担当、远见卓识等,使他们光芒四射,功耀千秋,皆为后世楷模。</h1> <h1>  民国元老李根源及旧居——叠园</h1><h1> 李根源曾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在昆明“重九起义”、云南军都督府建立、滇西问题的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来自网络</h1> <h1>  哲学宗师艾思奇及故居纪念馆</h1><h1> 艾思奇著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艾思奇文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书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毛泽东主席曾给予高度评价。</h1> <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来自网络</h1> <h1>  艾思奇纪念馆对《大从哲学》的贡献是这样评价的:《大众哲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大次哲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哲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h1> <h1>  商界巨匠寸尊福及故居福盛隆</h1><h1> 中国近代著名翡翠大王,著名革命先驱,教育家。广州黄花岗起义、腾越起义等,其都捐赠了巨资。国父孙中山称赞其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来自网络</h1> <h1>  陈上述之外,和顺古镇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古镇八大宗祠:李氏宗祠、刘氏宗祠、寸氏宗祠、尹氏宗祠、贾氏宗祠、杨氏宗祠、张氏宗祠、钏氏宗祠各有特点。除了祖宗家法外,宗祠还是教育教学的基地。和顺先贤重视教育,把宗祠列为办学的基地,因此宗祠也是学堂,宗祠修建时,从选址、设计、装修、布景都着眼于此,立足于此。故,和顺古镇的宗祠就是宗族文化和凝聚力的物化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宗法伦理的精神体现。</h1> <h1>  独特的环境艺术特色透过宗祠、寺庙、洗衣坊、贞洁坊、巷子、庭院、青山绿水等完美的表现出来,蕴含着腾越文化的精髓,反映出当时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历史信息,它的魅力更是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h1> <h1>  和顺家风文化长廊,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十八个故事,分为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篇等十六个篇目,通过雕塑艺术的手段,一一呈现。整个家风文化长廊“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其间加以匾联点缀,成为古镇中融艺术性、观赏性、展示和教育功能于一体的新亮点。</h1> <h1>  走进和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h1> <h1>参考文献</h1><h1>[1]和顺古镇标识</h1><h1>[2]百度百科</h1><h1>[3]丁丽娟. 和顺古镇民居建筑文化特色 [J]. 明日风尚, 2018, (06): 141-142.</h1><h1>[4]冯艾琳. 和顺古镇: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J]. 新长征(党建版), 2017, (07): 58.</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