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叙述,史书及文学作品迥然不同。不同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的十二个字即解决战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以一回半的的笔墨不厌其烦的将它作为全书的一段重要情节来描写。三顾茅庐的“三顾”,天气各有不同,前后所遇人物性格各异,对于诸葛亮这个重量级人物,既有刘备未遇孔明时的侧面烘托,又有刘备如愿访到诸葛时的正面描写。一方是刘备的求贤若渴,屡访不遇,怅然而归,可谓明线。一方是诸葛亮行踪不定,懒于应世,静观时变,可谓暗线。明暗描写中,为了增加这段故事的戏剧性,罗贯中设置了一顾归途逢崔州平,二顾酒店听歌及孔明家里见诸葛均门口遇黄承彦等被刘备误认为孔明的人,可谓层层铺垫,关子卖尽。文似看山不喜平,一个本该简简单单的访贤,在罗贯中的大胆铺排和整合下,变得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一、孔明的朋友圈<br>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刘备正欲往隆中谒诸葛亮,手下来报有一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的先生求见,刘备误以为是孔明来访。毕竟,以刘备汉室宗亲及具有一定军事实力的军阀身份,天下贤能之士慕名来投是很自然的事。然而,他首先想到了卧龙先生,说明此时他对诸葛亮的无比渴慕,此时的他,似乎已经患了诸葛亮的“强迫症”,只要是见到外貌器宇轩昂、举止不凡的文人,便会误以为是诸葛亮。来人不是孔明,却是刘备马跃檀溪后安排他在自家庄院避难的好好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即水镜先生,个人认为,他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神秘莫测且极富识人高见及历史前瞻的人物。 杨青华绘《三顾茅庐》 例如,刘备被司马徽的书童引到其庄院侧耳听司马徽弹琴时,“琴声忽住而不弹。一人笑而出曰:‘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调。必有英雄窃听。’”虽然多少有些矫情,但他此行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明其具有识人之眼绝非虚谈。司马徽一方面向刘备力荐诸葛亮,一方面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句慨叹,一语设定了孔明未来事业中的鞠躬尽瘁乃至三足鼎立的历史趋势。在司马徽眼中,以孔明之才,该是做一统天下的治世能臣,而我个人认为,能够让刘备这个兵马不多、地无一寸的游击队长最后能够雄踞巴蜀与强大的曹魏及才俊迭出的东吴相抗衡,便足见其有旷世之才了。对于古人,无需过多的苛求及假设。 王亦秋绘《马跃檀溪》 刘备初访孔明,无功而返。归途恰逢一“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的人“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又以为是卧龙先生,相见后才知是孔明的好友崔州平。崔州平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里孔明亲友中与刘备交语最多的人,他性乐闲散,无意功名。并直言不讳地劝谏刘备不必请孔明出山,如此只能“恐不易为,徒费心力”。刘备访贤未得,无端又被山野之夫上了一课,只能无奈地叹其为“隐者之言”。 刘备二访孔明于途中酒店听孔明好友石广元和孟公威击桌高歌,甚是快活。从文体上来看,东汉末年尚未形成七言古风体的诗歌,石广元的“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歌词是从李白《梁甫吟》诗的前半部分化用而成的。诗意大致相同,文字做了调整。罗贯中根据李白的诗意,抽出前半部分单独作为一首歌词,设置在小说中,借石广元之口,来表现诸葛亮隐而待仕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孟公威的“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一歌则唱出了汉朝运数已尽,天命难违,歌者只得选择洁身自好,遗世独立,隐而为乐。刘备再度误认为卧龙先生在其中,诚邀二人出山辅佐遭婉拒。 陈惠冠绘《三国故事·三顾茅庐》 孔明的上述三位朋友毕竟均懒意功名,无求于刘备之类的达官贵人,无需看他们的脸色行事甚乃阿谀奉承,因此完全可以以平起平坐的心态在他们面前畅所欲言,潇洒来去。这多少有些庄子似的道家风骨,即做到了乘物以游心,实现了心灵自由与人格独立。善于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奴役。 接下来,刘备遇到孔明弟弟诸葛均便不是耻于言利、淡于功名之辈了。刘备初见他时见其拥炉抱膝而歌,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这便是诸葛亮的《凤翔轩》,不难看出,此处仍是借诸葛均之口表达孔明要择明主而事。此后与刘备的言谈中可以看出诸葛均这个不更事少年对刘备很不礼貌,直接下了“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的逐客令。后来,刘备三访孔明途中再遇诸葛均,诸葛均仅告知刘备家兄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后便飘然自去。此举再度失礼,刘备是何等身份,猥自枉屈,三次去你家访你家兄长,怎么也该引路陪到家中啊?无怪乎张飞愤然吐槽:“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毕竟年少,人情世故,尚需历练。 孔明岳父黄承彦的出场可谓让刘备乃至读者眼前为之一亮,刘备二访孔明不遇,上马欲行时,“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壮士跨马,逸士骑驴。罗贯中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汉末乱世一个过着闲云野鹤般自由生活的逸士形象。黄承彦偏赶到孔明门前便开始吟诗,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雪天可以无极限地激活文人的创作细胞,此诗为诸葛亮的《梁甫吟》,黄承彦对刘备解释自己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他唱出了孔明有如梅花般不闹春枝、不媚百花、保守本真、清心寡欲的高雅脱俗的情趣。由此,作者仍然是在借别人之口道出孔明的志趣和境界。该诗安排于此出现可谓水到渠成,恰到好处。然而,毕竟是二访不遇,刘皇叔心里难免再度平添了些许惆怅。 陈惠冠绘《三国故事·三顾茅庐》 二、千呼万唤始出来<br> 第三次去隆中,刘备终于如愿访到孔明。然而,其过程也并非毫无障碍。障碍一来自关张二人对孔明的质疑,关羽认为“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并且“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张飞除了怀疑孔明“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之外,还叫嚷可“用一条麻绳缚将来”。他们的质疑和劝阻并未能阻挡刘备访贤的迫切心情,质疑归质疑,毕竟最后兄弟还得听老大的,关张最后还是乖乖地跟着刘备去隆中了。障碍二来自孔明对刘备的冷场,即刘备到茅庐时孔明一直午睡,在刘备侍立阶下半晌后翻个身又睡了一个时辰。两三个小时的午睡足以把人睡傻的呀,孔明的怠慢引起了关张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张飞气得要“去屋后放一把火”。除了长时间午睡外,孔明醒后得知刘备来访后还有个“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半晌是多长时间?其意思很多,这里可解释为好长时间。 此处看似一段简单的午睡描写,但细品起来玄机颇多。其一,作者以刘备拱立阶下待孔明醒来的情节实证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高贵品质。这种优良品质其实古往今来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君主们所必须具备的,然而,《三国演义》一书中并未对同样爱才如命的曹操、孙权的求贤行为如此大加渲染,这也与小说“尊刘抑曹”的正统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其二,作者旨在以此展示孔明作为世外高人所具有的无忧无虑、自由慵懒的生活习性。字里行间似乎告诉读者,只有孔明这样举止另类的大隐一旦出山才能成为指点江山的旷世奇才。对此,古往今来的读者们似乎已达成共识。其三,刘备对于孔明的“拱立阶下”也暗示了此后孔明这个蜀相对于蜀国必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容不得有任何篡逆之心。刘备以如此恭敬的态度三请诸葛,也在告诫对孔明心存质疑的关张二人,那就是,你大哥我所尊敬的人将是我们的军师,未来的丞相,你们应倍加尊敬,这不仅是礼节问题,更是铁的纪律。<br> 孔明醒来吟诗后,便是众所周知的“隆中对”了,因此处为文友们耳熟能详,笔者对此不做赘述。 元代三顾茅庐人物大罐 三、不求雷同的场景描写<br> 三顾茅庐虽然重在语言描写,但其中的场景描写亦不容我们忽视。其中,一访孔明时作者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这篇古风并无惊人之笔,也缺少古风所具有的苍凉、隽永、悠远的特点,但还是以稍微通俗的笔法道出了卧龙岗优雅的环境及孔明这个大隐味道十足的生活。一访归途中,作者又补加了“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我们向来强调“人杰地灵”,文学描写中,更是习惯于将正面人物与雅致的环境实现完美结合。这段场景描写,不仅在读者面前呈现了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形象,同时更是刘备求贤若渴心情的一个很好衬托。此处既能读出刘备一访不遇的无比失落,又能体味出他的心有不甘,实际上,这段寥寥数笔的景物描写在悄然为刘备的二访做了一个巧妙的预设。 刘备二访孔明的场景描写是雪景,“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作者依然是惜墨如金,仅仅三言五语便把故事情节的环境烘托出来,令读者有如置其中的感觉。场景描写不仅衬托了情节,更进一步丰富了情节本身。张飞的埋怨更因为下雪而增加了劝阻刘备访孔的合理性,但对于刘备而言,则可“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茫茫雪天更使得诸葛四友中的石广元、孟公威聚饮于乡野酒肆成为可能。古往今来,雪天饮酒吟诗,实乃文人之雅事。这不由得会让读者想起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首极富生活情趣的雪天邀饮之诗。有此雪景也使得黄承彦看到寒梅绽放而吟诵孔明的《梁甫吟》顺理成章。而最后,仍然是场景描写衬托刘备访贤不得的悒怏不已之情。 四、几点存疑<br> 第三十七回在记述刘备等人初访孔明的沿途见荷锄耕于田间的农夫作歌,以此暗写诸葛亮的志存高远。对于农夫能否边劳动边唱歌,我总是心存疑虑。毕竟我是出身农家,不仅见过生产队百八十人同时劳作紧张而热闹的场景,更亲身多次参与学校组织的上千名学生同时在一片大地里扒苞米或削甜菜的全天候劳动。在我看来,一个人在极度紧张的忙碌及劳累不堪中,喘口气的时间尚且不足,哪来的什么精神头去唱什么歌曲?事实上,多年来,自己也从未见哪个正在紧张不堪的干着农活的农民放声歌唱。至于劳动之余荷锄而归并哼上几句乡间小调则另当别论了。 在文艺作品中,关于劳动场景中劳动者歌唱的描写屡见不鲜,例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段白胜担酒出场时便唱了著名的“赤日炎炎似火烧”一诗,虽然诗歌为情节发展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但我总想,似火的夏日中,白胜挑着沉重的酒担子一路爬坡而来,颠簸中早已是热汗淋漓,不堪重负,怎会有唱歌的力气和心情?总之,我不能。《西游记》第一回石猴寻师西牛贺洲山中遇一举斧砍柴的樵子,高声唱了“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一大段长歌。砍柴可是重体力活,樵子能便砍边唱果然有一定肺活量。当然了,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艺作品中关于劳动中唱歌的描写并非生活的真实记录,其直接目的还是为情节发展服务的。 罗中立《智取生辰纲》 三顾茅庐,三个场面,三个时节。作者有意通过不同的季节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氛围,场景描写中的求变避免雷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三次访孔的季节依次是秋季、隆冬、早春。一访之所以为秋季可从三处得知:其一,刘备访孔前曹操欲南征,“荀彧谏曰:‘天寒未可用兵;姑待春暖,方可长驱大进。’”其二,一访途中刘备“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有农民耕作,该是襄阳一带的秋耕。其三,一访归途关于隆中一带青山绿水的描写可见此时不是冬季。然而,接下来二访的隆冬季节与一访的语言过度便有些衔接不自然了。小说第三十七回清清楚楚地写道“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得知孔明已回后刘备立即备马二访,我们根据此后的雪天描写以及篱落间梅花梅花的绽放,可见二访是冬季,而且是梅花绽放的春节前后。隆中地属我国华中地区,每年梅花在公历二三月时开放。由此可见,刘备秋季一访后的仅仅数日,便到了次年的2月份,着实作者的严重笔误。 瑕不掩瑜,通观《三国演义》,精彩的场景描写不胜枚举,尤其是诸多的战争场面,作者都能做到构思缜密,绝不雷同。三顾茅庐通过一系列不同的场景描写、语言描写为我们铺陈了一幅工笔带写意的“隆中访贤图”,途中有荷锄耕歌的农夫、有聚饮村野酒肆的狂生、有杖藜而行的隐者、有骑驴赏梅的逸士,更有高卧草庐的高士以及礼贤下士的州牧。我们可以从中读出道家的出世无为、放浪形骸、鲲鹏般的逍遥世外与世无争,更可以读出儒家的入世有为、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闲适轻松之余,更多的还是感怀与感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