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永和行

楼建华

<p class="ql-block">  11月10日,秋雨濛濛,我们退教支部的党员同志怀揣崇敬,来到位于上虞东部的红色古镇—永和镇。</p><p class="ql-block"> 这片虞东平原与四明山余脉联结成的锦绣之地,有着清新的田园景色,迷人的山乡风光……在艰苦卓绝、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作为上虞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地,永和镇一度是上虞抗战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重要活动据点,留下了一大批革命英烈浴火奋战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到永和馆,它的前身是平昌小学,1945年上虞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成立,是当时上虞的革命斗争中心,涌现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第一任社长何云等一大批仁人志士。我们到这里,了解那段红色战斗历程,就是要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理想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87岁的钱书记站在庭院里,回忆起1952年到这里(当初是永徐乡小学)报到,就此开启了他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旧地重游,不禁感慨良多。</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室,迎面所见的浮雕是有永和印迹的老一辈革命家和英烈的群像。</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张张鲜活的面容……</p> <p class="ql-block">  蜡像还原逝去的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凝视、沉思</p> <p class="ql-block">  仔细倾听</p> <p class="ql-block">  热烈讨论</p> <p class="ql-block">  离开永和馆,又来到一代儒将何云的故乡—永和镇的朱巷村。</p> <p class="ql-block">  修缮一新的何云故居</p> <p class="ql-block">  何云(原名朱士翘),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报人、抗日英烈,曾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1942年5月28日,在日军对太行山“大扫荡”中,何云壮烈牺牲,年仅37岁。刘伯承同志曾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何云烈士列入《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名列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  故居已成为何云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何云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他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光辉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驻足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端详件件文物、图片</p> <p class="ql-block">  半天的主题教育活动,给大家留下的是深刻的领悟,获得了理想信念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  可以相信,红色古镇的红色印记和英烈形象,将永远照亮一代代后人前行的路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