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一生——路遥

川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0二三年十一月八日,是今年立冬之日,在与远方的美篇朋友交流中,我们谈到了美篇的分享作品,谈到了名人名著,特别是我们在交流中,产生共鸣,那就是共同谈到了陕西三杰作家一一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当然,交流最多的内容就是路遥先生写的《人生》一书,此书一出版,就影响了我们那一代的人生,不管在任何职场人员都会谈及《人生》,就这样,我按照美友朋友给予自己力量和编辑方法,于昨晚,就不断收集路遥先生相关资料和图片,使它成为我们对路遥先生最好怀念和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的小说创作年代涵盖了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这也让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刻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命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9年,地产大亨潘石屹在延安参加一个活动时,提出一个条件:他要去一个人的墓前瞻仰。主办方费尽周折才找到这个墓地,潘石屹不仅去了墓前,还捐赠10万元修葺墓地,并留言说:“他不该受到如此对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受到潘石屹如此尊崇的人,不是什么权贵王公,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路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出生在陕西的一个小农村,由于家境贫困,他在7岁时被父母送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的寄养家庭也并不富裕,但是他的养母靠着乞讨在街头巷尾维持生计,为了供他上完中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深知上学的困难,因此他非常努力地抓住每一个可以阅读和写字的机会。1982年,他的第一篇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轰动,无数年轻人热烈讨论着他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然而,他并没有停留在这份喜悦之中太久,而是立刻带着两箱子的报刊回到家乡,关上门专心写作。他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在40岁之前完成一部百万字的巨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此,他开始了长达6年的艰苦写作和资料准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获取更全面的素材,他翻阅了10年间所有的《人民日报》,这些报纸的重量高达数吨,最终连他的手指指纹都被磨平了。每次翻阅都带来剧痛,他只能用手掌笨拙地翻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书写真实的情感和感受,他上山放羊,在田间露宿过夜,甚至亲自下矿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与此同时,他每天坚持写作5000字,常常写到眼冒金星,但他决不休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忍饥挨饿,吃干巴巴的馍馍;他口渴时喝口水就行,即使累到吐血,他也不会停下来。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垮了,但他不敢停下来,因为他更害怕像曹雪芹一样留下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那将是他一生的巨大遗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他几乎用尽心血完成了这部巨著,名为《平凡的世界icon》。他将104万字的手稿兑现了对自己的承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天,他划下最后一个标点,缓缓站起身来,伸直了僵硬的腿。他用力将手中的笔扔出窗外,发誓再也不写了。然而,第二天他又舍不得,捡回了那支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他收到了“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会通知,告知他将去北京领奖。路遥第一时间找到了他的弟弟,不是报喜,而是向他借钱:他筹不到去北京的路费,也买不起100套样书送给他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大获成功!它不仅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icon,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热播。这本书非常抢手,经常出现年轻人排队购买的场景,与现在追星现象毫不逊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部作品的出现,无疑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幸运,但对于作者来说可能并非如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几乎以殉道者的精神在创作这部巨著,妻子林达无法忍受离开了他。在创作的后期,他被告知身体已经无法承受,建议他停一年再继续写作,但他没有听从建议,坚持将作品完成。这导致他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在获奖的第二年他突然离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一部小说,他牺牲了家庭和生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然而,他的付出没有被白白浪费,许多人在他的作品的激励下,勇敢地活出了不同凡响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还在拉三轮车的“马爸爸”,在阅读路遥的作品后,内心燃起了激情,下定决心参加第三次高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当潘石屹遇到困难时,他会拿出《平凡的世界》来阅读,他已经读过这本书7遍!他在弟弟出去工作之前,送给他的礼物就是《平凡的世界》,希望这部作品能像激励他一样激励弟弟向前迈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经制作过纪录片《路遥》的总制片人吴建荣说:“我听潘石屹讲述他去路遥墓icon前的故事和他创业的艰辛,我深感,在阅读路遥的作品或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中,没有人会退步,他们都在不断向前行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以说,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他的书中找到了灵魂的寄托,获得了坚持不放弃的动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在2018年的“改革先锋百人”评选中,有两位作家上榜,虽然没有莫言,但路遥却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距离他逝世已经过去了27年,他的作品仍然被收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而《平凡的世界》的销量已经累计达到了2000万册,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分,有14.7万人给予了最高评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们没有忘记他,也没有忘记这位用生命书写历史的作家。他的经典作品将永远不会衰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果你此刻正处于人生低谷,缺乏向前的勇气,对生活感到悲观和失望,我真诚地希望你能阅读这套书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境和挫折,我们也不能放弃追寻梦想的勇气。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坚持和奋斗的真谛,他的作品永远激励着人们,引领着他们走向前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毕业于延安大学,中国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幼时被过继到陕北延川县的大伯家。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毕业后担任《陕西文艺》编辑。1980年,其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其作品《姐姐》《风雪腊梅》也接连获奖。1982年,路遥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正式驻会作家,同年作品《人生》发表于文学杂志《收获》,引发热烈反响。1985年,路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后调入铜川矿务局工作,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自1986年开始《平凡的世界》三部曲接连刊出,受到读者欢迎,在历年大众读书生活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总是排名靠前,并于1991年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在七百多部长篇小说的激烈角逐中,名列榜首。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腹水病去世,终年43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在写作上坚守现实主义道路,其作品风格朴实厚重,专注于城乡交叉下的农民命运的主题创作。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本人于1987年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延川中学学生运动会运动员合影(后排左二为路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年经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12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路遥生于陕北省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是家中长子,1957年秋,父母决定将他过继到大伯家,临行前为他取名王卫国,迁居陕北延川县城关乡郭家沟村,随养父母一起生活。小学毕业后,路遥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入延川县初中,并在村支书和乡民的帮助下,凑集报名费,破例入学,并于1966年毕业。文革时期,路遥曾担任学生领袖,组织武斗,并以群众代表身份担任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后于1968年带队下乡,参与打坝劳动。次年返回郭家沟,担任小学教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1年路遥与谷溪外出采风时摄于黄河河畔,这张照片陪伴路遥走过的最后72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创作之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1年,路遥的第一篇诗作《车过南京桥》发表于《革命文化》,选定“路遥”为笔名,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此后,他自编诗集《延安山花》,并参与县级文艺小报《山花》的办理。1973年,其短篇小说《优胜红旗》发表于《陕西文艺》创刊号,这是路遥第一篇发表于省级刊物的小说,同年他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就读延安大学中文系,经济来源依靠恋人林达。毕业后进入《陕西文艺》编辑部小说散文工作组,并坚持创作诗歌和小说。1978年,路遥同林达结婚,次年女儿路远出生。1980年,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在中国文学杂志的“四大名旦”之一的《当代》,并在时任主编秦兆阳的推荐下获得《当代》1978年-1981年度的文学荣誉奖和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而后者是新时期以来陕西作家第一次获奖。次年路遥参加“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座谈会”时,首次提出了“交叉地带”的概念。此后其作品《姐姐》《风雪腊梅》接连获得文学刊物的奖项肯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6、7月间,路遥回延安与弟弟王天乐聊了三天三夜,王天乐的境遇给路遥创作《人生》提供了灵感,并表示要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问题。同年9月,他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1983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今陕西省作家协会),从《陕西文艺》(今《延河》)小说组组长转为专业作家。同年路遥的作品《人生》在被誉为“中国殿堂级纯文学期刊杂志”的《收获》上发表,顿时在国内文坛和广大读者中间引起了热烈反响,轰动全国。随后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单行本,上市不久后就脱销,此后反复加印,总印数达到了二十六万两千二百册。次年,《人生》在第二届中篇小说奖中名列第四,路遥的多部作品也召开了座谈会和研讨会。西安制片厂筹备拍摄《人生》电影,公映后屡获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的影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遥与煤矿工人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路遥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同年路遥以挂职锻炼的名义到铜川矿务局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收集创作素材。住进陈家山煤矿医院,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次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刊出,第二部被刊物退稿后转向出版,相关座谈会上《平凡的世界》被部分评论人士认为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事实上,当时文坛上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中,作家都以写“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为时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认为是过时的。此后的一段时间,尽管身体疼痛,路遥仍旧去煤矿下井二十天体验生活。并坚持创作《平凡的世界》直至1988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很艰苦,在写第二部时路遥的身体几乎已倒下。1988年,《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播出在听众中引发强烈反响,成为1988年创节目以来听众来信最多的作品,并直接带动纸质书的销量。1990年,翻拍自《平凡的世界》的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播放,获长篇连续剧飞天荣誉奖。次年,《平凡的世界》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在七百多部长篇小说的激烈角逐中,名列榜首。路遥成为了陕西省第一位该奖的获得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病逝前三天和弟弟王天笑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2年初,林达正式向路遥提出协议离婚,多年来生活观念的差异逐渐磨去两人的感情。同年7月,路遥趁女儿放暑假去北京时,装修家里,希望能弥补女儿,故而尽管病情加重,他仍旧忙于装修。装修完后的次月,路遥因身体虚弱,被送进医院急救。对此,林达选择推迟离婚协议的签订,而后回到北京上班。11月17日,路遥逝世于西安,死因是母亲遗传的肝硬化腹水病,终年四十三岁。路遥葬礼上,13岁的女儿哭着将自己为路遥准备的生日贺卡置于棺椁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的手稿(原题为《普通人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孙家兄弟孙少平和孙少安的坎坷成长经历为主线,描写了金、孙、田三大家族的矛盾纠葛和人物命运沉浮,刻画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形象,再现1975年到1985年间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状况,以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形态变化。全书共三部,字数达百万,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现实主义之作。书中哥哥孙少安为了支撑家庭,放弃求学,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努力,从运输工干到了砖窑厂“厂长”,带领村民致富。而弟弟孙少平在高中毕业后历经曲折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他不甘平庸,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前者留在土地上致富,后者带着梦想高飞。两者的成长轨迹和差异选择折射农村青年在城乡交叉情景下的矛盾与成长,体现着路遥在文学创作中对于农村和农民的现实关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出版后,文学界对其评价并不高,但它却逐渐受到了普通读者的欢迎。自1986年发表以来,在历年大众读书生活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总是排名靠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2013年,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曾主持调研《平凡的世界》的阅读情况,发现读者群主体是底层平民,大学生也占了相当比重,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读过《平凡的世界》。据统计,截至2019年,各种版本的《平凡的世界》发行量达1700万套。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在七百多部长篇小说的激烈角逐中,名列榜首。2019年,《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要作品代表作《平凡的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品名称,发表刊物/出版社,首次发表年份,作品类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花城》1986年第6期,长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长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黄河》1988年第3期,长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惊心动魄的一幕》,《当代》1980年第3期,中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收获》1982年第3期,中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困难的日子里》,《当代》1982年第5期,中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小说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短篇小说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匆匆过客》,《山花》1980年第4期,短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延河》1981年第1期,短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钟山》1984年第5期,短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西安晚报》1985年3月31日,短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代纪事》,重庆出版社1983年3月,中短篇小说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的爱情》,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中短篇小说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面对着新的生活》,《中篇小说选刊》1982年第5期,中篇小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小说界》1983年中篇小说专号,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优胜红旗》,《山花》1972年12月16日第7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基石》,《山花》1973年5月23日第15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代理队长》,《山花》1973年7月16日第18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子俩》,《陕西文艺》1976年第2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会作诗的人》,《延河》1978年第1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新生活面前》,《甘肃文艺》1979年第1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夏》,《延河》1979年第10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松与小红花》,《雨花》1980年第7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卖猪》,《鸭绿江》1980年第9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月夜静悄悄》(发表名为《月下》),《上海文学》1981年第6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风雪腊梅》,《鸭绿江》1981年第9期获,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痛苦》,《青海湖》1982年第7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你怎么也想不到》,《文学家》1984年创刊号,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生活咏叹调》,《长安》1984年第7期,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车过南京桥》,《革命刊物》1971年,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老汉走着就想跑》,《延安通讯》1971年8月13日,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塞上柳》,《延安通讯》1971年9月28日,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汉一辈子爱唱歌》,《山花》1972年9月1日第1期,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赞歌唱给毛主席》(与谷溪合写),《山花》1972年10月1日第3期,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桦树皮书包》,《山花》1972年11月1日第5期,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锻工》,《山花》1973年1月16日第9期,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程多辉煌》,《山花》1973年9月1日第21期,歌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歌儿伴着车轮飞》(与谷溪合写),《陕西文艺》1973年11月号总第3期,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日毛乌素》,《山花》1974年2月10日第27期,诗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卫兵之歌》(与金谷合写),《陕西文艺》1974年第4期,长篇政治抒情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银花灿灿》,《陕西文艺》1974年第5期,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灯火闪闪》,《陕西文艺》1975年第1期,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冻结的土地》,《陕西文艺》1975年第5期,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堡行》(与李知、董墨合写),《陕西文艺》1976年第1期,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难忘的二十四小时一一追记周恩来总理一九七三年在延安》,《陕西文艺》1977年第1期,散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注意感情的积累》,《文学报》1985年12月19日,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杜鹏程:燃烧的烈火》,《延河》1992年第2期,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少年之梦》,《少年月刊》1992年第2期,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晨从中午开始》,《铜川矿工报》1992年,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工农兵奋勇打先锋》,《山花》1974年6月8日第31期,歌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创作特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实主义道路的创作风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代派与新潮文学的挑战使得国内的现实主义创作感到压力,路遥批评国内文坛对西方思潮的盲从现象,称“现在好多人是把外国人的擦屁股纸拿来吓唬中国人”。坚守现实主义的路遥,选择了以柳青为代表的“心理现实主义”,将政治冲突内化,体现更多的个性意识。尽管路遥在世时未对自己坚守的“现实主义”进行理论化的论述,但是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写作并未与“为人民代言”的工农兵文学传统所割离,接近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此外,路遥在具体的写作中,力求结合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与人物的日常现实,在叙述中他特别采用“我们”这一叙述人称,融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将作者置于作品之中,同时引得读者进入作品情节之中,设身处地地感受时代下共同经历与人物思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城乡交叉的创作主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在创作命题上从深受其精神导师和“文学教父”柳青的影响,在其小说中关注于中国农民的命运,人与土地的关系,农村何去何从的命题。路遥作品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地区,在这些以农民生活为创作题材中,路遥形成了自己专注农民的文学题材,其中城乡交叉的主题贯穿了他众多重要作品。1981年10月路遥在西安召开的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座谈会上提出“交叉地带”一词,他认为农村和城镇的“交叉地带”,色彩斑澜,矛盾冲突有特色有意义,值得去表现。其重要作品的内容多是架构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路遥关注这一变动之下的农村实际面貌和农民生活状况,尤其是身处于传统的封闭社会农村青年在受到城乡差别的冲击后所面临的人生抉择。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就是以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示陕北农村的巨大变化。但不同于个别作家的将城乡矛盾一边倒处理成回乡劳动是热爱,去往城市是背叛。路遥正视了这一现象,描写了农村青年的心理挣扎和人生追求。他把人物内心的苦楚与卑怯、欢喜与抗争刻画得真实生动。他也并不以城乡对立视角构思,路遥笔下就有多对友谊和婚姻都是城乡结合型的,寓意着城乡实在是互补互渗、共同发展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苦难与抗争的创作意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的创作中带有浓重的悲剧意识,其创作取材于时代和历史的变革,主人公多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进行抗争。路遥擅长塑造“受挫后的与生活斗争的强者”,如其小说《人生》中倔强坚韧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吃苦耐劳的孙少安和自强不息的孙少平。同时,在路遥的小说里,苦难是其重要内容,而他凝重的语言细腻地呈现出了生活中的艰难和对人性的压抑。如在《平凡的世界》开篇第一章就可以看到极为传神的关于饥饿感的细致描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作品中,路遥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在复杂现实境遇里凸显人物的奋斗风貌,其笔下人物多具有远大理想和为理想抗争的决心,其中蕴含着路遥的是入世思想和“儒家化”的审美倾向。但正是在这一叙述思路下,路遥的创作被部分评论认为其创作的人物形象单调直白,使得小说带有表层化说教。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其作品缺乏对原欲、爱欲、生命欲的呈现,经不住“阐释”和“解读”。以此形成了当代文坛知名的“路遥现象”,即大众对路遥的“热读”和文学圈内对路遥的“冷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学影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风潮对中国本土作家产生巨大震动时,路遥仍旧认为中国的社会现实更适合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更需要现实主义的理解。在创作上,他继承自五四启蒙的精神态度,坚守现实主义关注人的现实处境和现实命运的艺术精神,以民为本,贴近劳动者生活的底层。在这一坚守之下,他创作出了《平凡的世界》系列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路遥的众多作品之中,贯穿始终的“城乡交叉地带”是他独创的文学地理空间。在这一主题之下,路遥将城市与农村的固有矛盾借助具体的文化地理空间来展现出来,并描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初期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出生的一代知识青年人生探索之路。这是他对沈从文与师陀静态展现城乡关系状态方法的颠覆与创新。也开启了中国文学创作一个新的场域。近年来,安徽作家俞胜等人对城乡交叉地带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学新探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个人荣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年份,荣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劳动模范”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入选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名单,获改革先锋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获得新中国70周年评选的“最美奋斗者”称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品荣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品,年份,奖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惊心动魄的一幕》,1981年,1979—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惊心动魄的一幕》,1981年,“文艺报中篇小说奖”二等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惊心动魄的一幕》,1981年,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姐姐》,1981年,《延河》文学月刊短篇小说评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风雪腊梅》,1981年,《鸭绿江》年度作品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困难的日子里》,1982年,1982年度《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1983年,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名列第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1984年,陕西省文艺创作“开拓奖”一等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名列榜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2019年,《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兄弟失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与四弟王天乐的关系失和是陕西文学圈内人尽皆知的事,路遥去世前在病床上宣布与王天乐断绝关系。此前,为了让王天乐从农民变成煤矿工人,而后调到《陕西日报》当记者,路遥下了许多功夫。两人关系的失和原因众多,有分析认为是因为两者的性格不合,且王天乐曾打着路遥的旗号在外要钱。路遥的四弟王天乐称,路遥在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后要去北京领奖,但因无钱在北京请客和送礼,前来求助王天乐想办法。最后是王天乐找朋友要了五千元钱,送到了火车站,并撰文细节论述路遥在火车站爆粗口。但当天与路遥同去北京的航宇却表示,他一直和路遥在一起,没有见到王天乐出现过。对此,路遥最小的弟弟王天笑表示,路遥在听闻王天乐在外称为他借钱一事骂过王天乐,让他不要在外面打着自己的旗号要钱,并表示自己没有收到过所谓的五千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取笔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原名叫王卫国,开始创作后,他认为“凡是有名的作家都不是真名字,他也要给自己起一个假名字。”笔名刚开始定为“王天笑”,路遥说,“他要天天高兴,因为他家里比较困难”,说完后就仰天长啸。过了几个月后,他在图书馆看到杂志《萌芽》上写了一句“路遥知马力”,他对这句话记忆深刻,故而将笔名定为“路遥”。此外他还曾想用“缨依红”做笔名,但是诗人闻频劝他再考虑考虑,所以他在发表小诗《车过南京桥》时,选择使用“路遥”,自此这个笔名便开始正式使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完稿后痛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平凡的世界》完稿时,写到最后三四页的时候,路遥激动得右手痉挛,握不住笔。随后他只得把手伸到烫水里浸泡十来分钟,让手慢慢松弛下来,然后再接着下笔。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他就把笔从窗户里扔出去了,随即一下子趴到被子上就开始哭,哭了好长时间。事后路遥回忆说,“感觉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像是坐了六年禁闭,今天才释放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获奖前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一段时间受到了冷落。贾平凹回忆路遥当时说,“狗日的,一满都不懂文学!”(“一满”是陕西话“全都”的意思)直到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并名列榜首,贾平凹在路遥获奖回来后,向他祝贺。路遥问贾平凹说:“你猜我在台上想啥的?”贾平凹问:“想啥哩?”,紧接着路遥说:“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疼爱女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十分疼爱的自己的女儿远远。女儿幼时说“最喜欢音乐”,路遥就毫不犹豫拿出积攒的稿费购买昂贵的钢琴,但后来音乐老师说孩子手短不适合弹,路遥只也是怪自己的手短遗传给了女儿,后来钢琴也就闲置做了摆设。此外,为了给女儿春游买她想吃的三明治,路遥跑了好些路,花六十块买了两个三明治,六十块在1980年代中期是一个大学生在行政系统内一个月的工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客参观路遥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故居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郭家沟村,距延川县城五公里,文安驿古镇十公里,延延高速延川出口800米处。[84]故居在沟口的崖畔平台上,由两处房子组成。一处是纪念室,有7孔窑,陈列着路遥作品、播放路遥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室及追思路遥的名人题词陈列室。另一处是有2孔窑,是路遥此前居住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汇山上路遥的坟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墓园位于陕西延安杨家岭的文汇山上,延安大学中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走到此处。墓冢后山石墙上刻着路遥的名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墓冢前有由王巨才题写的“路遥之墓”的黑色石碑。因路遥喜爱白皮松树,墓旁特意种植了两棵白皮松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死前的嘱托是“我死后,要把我埋葬在延安黄土山上。”友人寻觅多处最后确定此地。在路遥逝世三周年,即1995年11月17日时将其骨灰从西安公墓迁到此处。当年建造墓园时,搬石头上山动用了人力和吊车,有些人听说是为路遥做事,主动义务出工,肩扛石头,参与建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录片《路遥》以路遥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为主线进行展开,并以纪实手法实景再现了路遥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等的重要片段。全片共八集,各集的片名以节气命名。拍摄历时三年,摄制组辗转清涧、延川和延安等地,重走路遥的成长、工作和写作的道路,采访相关人士百余人,搜集了诸多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该片的剪辑版曾于2010年11月20日在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栏目首播,后于2011年3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十套的《人物》栏目完整播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路遥与贾平凹、白描、和谷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家贾平凹: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家陈忠实:路遥从中国西北的一个自然环境最恶劣也最贫穷的县的山村走出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创造了绚烂的篇章。这不单是路遥个人的凯歌。……路遥已经形成的开阔宏大的视野,深沉睿智的穿射历史和现实的思想,成就大事业者的强大的气魄,朝着创造的目标实现创造理想时必备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耐力,充分显示出这个古老而又优秀的民族的最优秀的品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学评论家萧云儒:我觉得路遥的价值在于就是,他是在文化革命到新时期转型这一个阶段的,承上启下的一个艺术家,承上启下这是一座桥梁,这个桥梁是由很多作家组成的,但是路遥是一个非常,承担着非常大重量的一个桥墩子。那么他是较早地预告了中国社会将会有深层变迁的作家,他是让我们这个民族通过他的人物,让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生命力有了迸发口的作家,他是将西部文化,也就是胡夷相结合的异支文化引进中国文化版图的作家,他也是传承和发扬,诗性现实主义,使得中国现实主义传统永不断流,而且焕发新生命的作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评语: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文学创作融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用心用情抒写改革开放故事。先后创作了《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作品。特别是他勇于改革文坛风气,创作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现了我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颂扬了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的母亲,马芝兰,陕北绥德县人,2011年3月26日病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遥与妻子林达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的妻子,林达,笔名程远。父母原在全国侨办工作,父亲是归国华侨,曾任廖承志秘书。作为北京知青下乡与路遥结识,用工资供路遥上大学。1978年1月25日与路遥在延川县结婚。1992年初和路遥提出离婚。曾在中国新闻社任职,路遥死后,与一名教授再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的女儿,路远,1979年11月9日出生。名字源于父母笔名,路遥的路,程远的远,成年后改名为路茗茗。路遥死后,她随母亲到北京生活,后考入北京一所大学学习平面设计,后担任北京顺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的弟弟,王天乐,1959年出生。1980年路遥安排他进铜川矿务局当采煤工人,而后将其调到《延安报》和《陕西日报》当记者,但两人最终断绝关系。王天乐于2007年患肝硬化腹水病逝。他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原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作家路遥是如何以生命为代价,写成的不朽经典《平凡的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路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12月3日,陕西榆林地区绥德地区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一户普通农民家里,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诞生了,家人给他取名“王卫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遥出生的窑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父母亲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身高只有1.5米左右的父亲用一副侏儒般的钢铁双肩,挑起了全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担。家中十分贫困,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的亲生父母和弟弟妹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里实在养不起这么多孩子了,决定把7岁的他过继给远在延川县的伯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成年后的卫国回忆起那一日,他说:“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早晨,感到十分孤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伯父家走亲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了整整两天,脚磨出了血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掏一毛钱买一碗油茶给他喝,还找五分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家后漫漫100多公里的行程中,父亲始终没有告诉他真相,只是说带他到伯父家去玩两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说第二天一早要去县上赶集,下午就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很多事,他知道父亲不会来接他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遛出村,他的眼泪刷刷往下流,几乎在一夜之间,他成了一个大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此他被寄养在伯父家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同样贫困的伯父家稍有些余力供养路遥上学,但他也常为买不起铅笔而发愁;因为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学就要毕业了,路遥还没吃过一顿饱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怎样才能逃脱苦水般的岁月呢?路遥经常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唯一的出路,只有读书,拼命地读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伯父并不想让他读书,只想让他帮家里做农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恳求伯父:能不能让我试着考一考?即使考上了我也不去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几千名考生,路遥脱颖而出,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斩获“榜眼”。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学府:延川中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所写的,很多都是他真实的生活经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能够让路遥上学,他的养母提上箩筐,拄着木棍,赶50里山路到县城沿街乞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远离当地讨饭,不给路遥丢人现眼,还能给他带回一些馍馍、馒头之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遥的养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开头描写的孙少平在学校吃丙级饭,其实也是路遥学生生涯真实的写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初中三年是他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七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稀饭、黑窝头、野酸菜,是他能吃到最好的东西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生活底层所受的残酷磨砺,最后转化为路遥身上一种奋发的动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初中几年里,他成为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王卫国在陕西省初中升中专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考取西安石油化工学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当时,这意味着这个农家子弟可以从此摆脱苦难的农民身份,吃上“国库粮”,三年毕业后成为国家干部,成为令人羡慕的城里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文革”的爆发了,,高考制度被废除,所有中专停止招生。升学无望的路遥只得投入到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洪流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文才突出,能言善辩,大智大勇,敢作敢为,再加上天天读报带给他的“大局意识”,他很快被推举为“红四野”(“延川县红色造反派第四野战军”)的军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排左一 路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卫国扶摇直上,成了延川中学呼风唤雨的人物,他发现那些平时趾高气扬的城里人,突然对他唯唯诺诺,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屈辱情绪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此时的王卫国已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造反有理”的革命狂欢中去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路遥跌向了深渊。在“清理阶级队伍”的政治运动中被罢免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1969年年底被彻底赶回老家郭家沟村务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在朋友的撮合下,他结识了北京知青林红,并与之展开了一段难忘的恋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是那种有献身精神的人,他愿意为自己热爱的东西付出一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县军工厂招工,路遥争取到了一个宝贵的名额。这意味着他可以由农民变成工人,那是许多青年梦寐以为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谁知道一转身,路遥毫不犹豫就把这个名额转给了林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更没想到的是,后来林红因为路遥的“农民身份”而提出分手,转身爱上了一个军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实他的作品,很多的原型都是他自己懂得亲身经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比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中,现代青年高加林选择了城里姑娘黄亚萍,抛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和田晓霞身上也有路遥和林红的影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另一位北京知青林达走进了他的生活,用爱抚慰了他的创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到延安大学上学之后,大多经济来源是靠林达资助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路遥发表了《车过南京桥》的诗作,是他的处女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诗人闻频建议他取个笔名。“好,”王卫国略加思索后,在自己的诗稿上断然写下“路遥”二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闻频说:“好!这个名字好!路遥知马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这个笔名也从这篇作品开始正式使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4岁那年,路遥因为在写作上展现的异凛天赋,得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踏进了延安大学中文系的大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学期间,路遥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在能够找到的欧洲文学史、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指导下系统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往后的几年里,路遥永远穿着一身灰,挎着一个黄帆布背包,一头扎进了学校阅览室的文学海洋,疯狂地汲取养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路遥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协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做编辑工作,使他得到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8岁那年,路遥写出了他的中篇处女作《惊心动魄的一幕》,可几乎所有的大型刊物都将稿子退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朋友写信问他怎么办?路遥让他转交最后一家大型杂志《当代》,并告诉他,如果《当代》也不刊用,就把底稿烧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后,《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姐姐》、《月下》等几篇短篇小说也相继发表,颇受好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三 贾平凹,左四 路遥,右一 陈忠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8年1月路遥与北京知青林达结婚,1979年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路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两人在生活习惯和性格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凸显,短短几年,二人行同陌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林达多时提出离婚,路遥害怕给亲爱的女儿带来很大的伤害一拖再拖。直到辞世前三个月,林达扶起病床上的路遥,他在离婚书上签了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写《人生》,路遥准备了近两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1年6月,不到三十二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21个昼夜,创作完成了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说《人生》没发表前,路遥曾预言:要么巨大的成功,要么彻底失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原来的题目叫《你得到了什么?》,而《人生》这个题目,是他和约稿的编辑王维玲共同商量确定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在其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讲述创作《人生》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细细想想,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为此,我准备了近两年,思想和艺术考虑备受折磨;而终于穿过障碍进入实际表现的时候,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可能神经错乱,怕寻‘无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到底如何?从销量就可窥一斑,当年其单行本首印13万册,上市不久即脱销,第二版印了12.5万册,第三版7200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就连马云都曾经说过: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人生》将是路遥不可逾越的巅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路遥不这么认为,在发表完《人生》之后,路遥这样说。尽管这本书可能达不到《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高度和广度,但最起码在四十岁之前,“我要完成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路遥开始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开始了一部被他作为礼物献给他“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坦言:写作艰难,想起来不寒而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去创作《平凡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头三年到各地考察、采访,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构思小说框架、人物、情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体现生活的逼真感,他还要主动去体验生活的一切酸甜苦辣,为创作积累素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比如为了了解矿工的生活,他下到矿井里和矿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时他还会堵住几个刚刚升井的矿工,为他们递上烟,点燃火,一起坐在阳光下闲聊。为了切身实地去挖掘素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遥在和煤矿工人聊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没人知道他是写过《人生》的作家,都以为他是新来的煤矿工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在矿上的体验生活并不像有些记者:要随身带个采访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一般什么都不带,也不记。后来有人问他,他就说:“我要感受生活,给我说一件事情,它要能感动我,我就不用记,我会记到心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遥同陕北大嫂聊家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列了100多部的书单,用了一整年时间翻阅了近10年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延安报》和《榆林报》,笔记做了几十本。以至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翻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三年开始动笔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从来没有按时吃饭的念头,每天给自己定了一个量,比如要写三千字或者五千字,就无论如何要写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就着一根大葱就解决了一顿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坚信,只有在艰苦的条件下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所以在写书的三年里,大部分时间呆在外地,有时候是偏僻的煤矿,有时候住在小县城的土窑洞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如他所说:“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读者的耳朵都能听得见。无病呻吟骗不来眼泪,只能换取讽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装扮贫乏的园地以显示自己的繁荣,这比一无所有更为糟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这世上不是所有的事情,光靠个人花了心思就能顺遂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稿后,路遥赶到北京,去参加《平凡的世界》研讨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然而,大多是评论家对作品感到失望,认为相比于《人生》是很大的倒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满心期待的路遥,被当头一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对同行抱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狗日的,都不懂文学!难道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一夜之间就变成这些小子的学生了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失落的路遥来到作家柳青的墓前,跪地大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遥拜谒柳青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他却没有停止写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实在写第一部时,路遥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但为了不中断写作,他拒绝就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果然,在写第二部时,路遥的身体严重透支,口吐鲜血倒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病床上的路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的弟弟拼命劝他,可他却说:我要用生命去结束《平凡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5月25日,体力日见衰竭的路遥为《平凡的世界》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也包括我的生日,但是1988年5月25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能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支撑下圆满完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3月9日,在全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奖中,排名第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却没钱去北京领奖,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四弟王天乐借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天乐戏谑地说:“哥,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遥只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连买自己书都买不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天乐说:“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左到右:弟弟王天乐,作家金铮,路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2年11月17日凌晨5时,路遥开始在病床上痛苦地抽搐和呻吟,整个肉体的疼痛使他缩成一团,出现严重吐血。看护着他的弟弟束手无策,赶忙喊来医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医生全力抢救,仍未能阻挡死神无情的脚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午8时20分,年仅43岁的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弥留之际,仍断断续续告诉身边的弟弟:“爸爸妈妈,其实……可亲了……可重要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在最后的岁月里,还一直念叨:“如果自己的人生听老人的话,早结婚生子,孩子也该很大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贾平凹后来怀念路遥的文章中写到: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他是夸父,但他倒在干渴的路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实,路遥他还活着,只是他走得太快,离我们有点远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