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话说桃川洞(三)

凯哥

<p class="ql-block">  图片 王旭芳、李成贵、凯哥、网络图片等</p> <p class="ql-block"> (三) 桃川墟镇,风云际会 </p><p class="ql-block">  说到桃川洞,绕不过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桃川墟,也就是现在的桃川镇。桃川镇扼桃川洞水陆之要冲,居区域中心地位,不是人为的设定,也不仅是它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它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当地不断进取的民众。</p> <p class="ql-block">  沐水、扶灵水、高泽水等至桃川镇汇成桃水,经龙虎关西入桂江,汇入珠江的西江。沐水,出都庞岭之翀天岭,南流至桃川镇合高泽水;遨水源出广西富川县木马山,北入桃川洞。扶灵水,又称源口河,源出广西恭城三江古木源十八峰,北入桃川洞源口,遨水与扶灵水交汇于邑口村,北流至桃川镇与沐水汇合,自此以下形成干流,古称沐水、灵川、乐川,今称桃水,又称恭城河。桃川洞流域属珠江水系,与江永县城流域的长江水系流向南辕北辙。三水交汇,众水汇聚,聚水生财,桃川镇处于超然独特位置,自然而然成为桃川洞执牛耳者。</p> <p class="ql-block">  汉元鼎六年(前111),在江永县西南置谢沐县,管辖今大桃川洞,甚至还包括广西富川县部分地域,属苍梧郡。谢沐县之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永明县志》解释的很清楚:“谢沐之取义,《诗˙大雅篇》‘于邑于谢’,潜夫引作‘于邑于序’,古人序、谢相为假借,县临沐水,谢沐云者,因此水为都邑,以昭秩序也”。</p> 谢沐县存续700年,“谢沐县故址在今桃川下墟,有城隍祠,规制犹存”,自明代以来,《湖广通志》、《永州府志》、《永明县志》等典籍对谢沐治所在桃川都予以肯定,但不知何故,清光绪《永明县志》话风一变,在没有多少佐证资料的情况下判断:“故老相传谢沐故城在县西三十里之甘棠村是也”。这一下,就把谢沐县治在哪里弄得是是非非,直接误导1995《江永县志》,致使今人都以为谢沐县治在上甘棠。从典籍和地理区位来看,谢沐县治在桃川是大概率,或许初始时上甘棠有过短暂治所过渡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年),并谢沐、营浦(含道县西南部)为永阳县,县治在今道县营阳乡,江永西部桃川洞与东部潇浦地区始合为一体,结束了一地分置二县、分属楚粤二郡的历史。唐天宝元年(742年),以永明岭(今都庞岭)定县名,改永阳县为永明县,县治在潇浦白塔山,属永州总管府,奠定了今江永县辖区范围。永明立县,合谢沐地与营浦部分地,县治放在哪里一时难以定夺,老辈人传说:“县治选址争持不下,桃川与潇浦的先人商定:以相同体积的泥土称重,在土重的地域定县治。潇浦的先人耍了计谋,在泥土中掺了铁砂,结果潇浦的泥土重些,所以县治定在潇浦。”这只是传说,当不得真。桃川洞冲击平原,多为砂壤土,相对比重低;潇浦片为山间盆地和丘陵,多为砂壤土、壤土、黏质土,相对比重高。其实选择潇浦作为县治,除考虑距离永州府衙近便于治理外,最主要是潇浦片区域比桃川洞范围大,无关泥土轻重。   桃川洞地处楚粤襟要,南楚之藩卫。明洪武四年,在离桃川圩南里许的吴家冈,设置桃川守御千户所,以控蛮人作乱,拱卫桃川洞。这便有“所里隔出吴家洞,不入城门是古村”的民谣。桃川所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总旗、小旗等有军籍的官兵100余人,另有民壮、杀手等无军籍的500余人,还有屯田兵1000余人。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共有朱、张、甘、王、刘、曹、钱等36个姓氏。康熙二十七年(1688)裁所,军民融合,所城逐渐发展为3000多人的大村子,是江永县最大的自然村。 桃川镇,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唐、宋时,桃川为十七都、元代,桃川为东观里、明、清时,桃川为崇福乡。民国时期,桃川为第六区桃川镇。新中国建立后,桃川为区公所、公社、镇人民政府驻地。2014年7月,桃川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p class="ql-block">  桃川墟“人烟密集,地返两广,为商舟改装之所”,位列永明县七大墟之首。桃川墟的历史比桃川镇更为久远,宋熙宁间,桃川市设巡检司,据此推断最晚在北宋时期形成了墟市。明洪武年间,桃川墟的上、下墟规模初成,已近2万余人。清道光年间,桃川墟已成3里长街。民国时,王云相等人建起上坊墟场和牛市,分置米行、油行、肉行、土产行、布行、农具行、猪行、牛行等,湘、粤、桂三省十五县的商贾趋之若鹜,成交额超过县城潇浦的墟市。</p> <p class="ql-block">  以高泽水为界分为上、下墟,原有一座木桩木面桥横跨高泽水,连通上、下墟,现自北向南建起了幸福桥、长征桥、四香桥。之所以叫“四香桥”而不叫“五香桥”,是因为1992年建桥时,只有香米、香柚、香姜、香芋这“四香”说法,香菇还没有列进去。上墟做生意、做手艺的外来人口多,清代还设有桃川市巡检司和司前铺两个半军事化的机构;下墟种田的本地人多,拥有田地最多的朱氏家族等高门大户大多居住这里。桃川人精明、能干、务实、灵活,头脑特别灵光,是天生的生意人。在他们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不引人注目的行业也能做大,就连玩古董、玩奇石都能弄出花样,实在是佩服。</p>   桃川墟的商贸繁盛,吸引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客商。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一广东商人独资在桃川下墟兴建同安当铺,典型的广东建筑风格,高高的镬耳式圆形封火山墙,形态优美,两年后竣工。同安当铺主楼高4层21米,雄伟壮观,是桃川墟最高建筑,在数里外一眼就能看见。100多年来,它一直是桃川洞的地标,也是桃川人的骄傲。同安当铺与广东碉楼近似,桃川洞人一直叫炮楼,类似建筑在周边县尚未发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排排坐,吃糯糯;糯糯香,买仔姜……去桃川赶闹子啰!”桃川洞村庄密布,人烟稠密,洞内形成了桃川、夏层铺、粗石江、源口4个墟市,各有侧重,彰显魅力。一、四、七桃川,二、五、八夏层铺,三、六、九粗石江、三、六、十源口。桃川墟市最大,赶闹子人数高达数万人,在湘桂边境一带与朝东、嘉会墟市形成三足鼎立。夏层铺墟市,香芋、香姜等农副产品为特色。粗石江墟市,香柚、柑橘等水果为特色。源口墟市,香菇等山货、竹木制品等为特色。“赶闹子”,也即北方之“赶集”,南方之“赶场”、“赶街”、“赶墟”,始于秦,从汉代盛行并流传至今恒久未衰。其实,“赶闹子”是永明官话,本地方言只说赶墟,却无“赶闹子”一词。   长沙知青网名“独坐幽篁”时隔40多年,在他的回忆文章《桃川琐忆》里记叙:“长街两边是高低错落的旧式木板壁屋,大多系清代古民居,因尘烟的薰染,已看不出木质的原色。木板屋大都两层,底层有一个齐胸高的铺台,摆着烟、酒、糖果,大件便摆在近铺面的柜台。间或有卖犁杖、棕绳、锄头把、扁担的铺子和卖藤椅的专店。赶集的日子,小镇像被激活了似的,一派繁荣……” <p class="ql-block">  1985年,桃川闹子厂尚在上墟,市场简陋、逼仄,容纳不下四方汹涌而来的人群,大部分人只能挤在不足10米宽的桃川老街。老街的房屋是富有岭南地域特色的“骑楼”,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边,用立柱支撑,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内部的人行道。商贩在街道两旁摆摊不算外,还有的到街中间摆成长长的摊位。</p> 赶闹子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鸡鸣鸭叫鹅哽,狗吠猫吼鱼跳,看一幅人间烟火,吟一阕岁月静好。如今的桃川镇已经扩大了数倍,“骑楼”也越来越少,闹子厂也搬迁到下墟,正在进行升级改造,但是给我的感觉还是发展得不够快,或许是对它爱之深,寄予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