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所以載道也。</p><p class="ql-block"> 此六字句,精辟!出自宋朝理學大師周敦頣之口,後来演化為“文以載道”的四字成語,一直為世人沿用。</p><p class="ql-block"> 我們學過他的《愛蓮説》,相信你們都了解他,也相信你們一見這六個字,馬上就懂了他講的意思。因為,從開始學習第一册國學教材,我就反反复复講解了“以”和所字結構式“所以”之意,多次比較了“也”字與“矣”的用法,讀音近似而其意不同。至於學了國學教材第二册的小同學們,更是見則如見白話文了。</p><p class="ql-block"> 文以載道,文乎文乎的。换一句:車以載人。那就明顯了,文與車,作用一样,都是重要的工具。一個載道,一個載人。道是什麽?即道理,真理,或者思想,觀念,主張,看法,結論之類,而且是自己的。這一點,特别重要。因為是自己的道理、思想、觀點等,必須由自己設法用什么工具来承載,展示世人,傳承後世。</p><p class="ql-block"> 這個工具就是文,即文章。指望别人替你展示與傳承,那是不現實的。所以,你自己必須學會掌握這样的工具,也就是要學會寫文章。陳景潤不善言辞,被褫奪了課堂講課的權利,可是他寫的一篇數學論文,讓他一步登天,由一個默默無聞的中學教師,一躍而入殿堂:中圈科學院,並馳名中外!論文重要吧?應不應説學會撰寫?對呀,應該,而且必須學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章真的不好寫!</p><p class="ql-block"> 多少孩子害怕畏葸,不知從哪兒下筆,下筆又不知寫什麽,没話講。其實,這種畏惧寫文章的心理,也是我曾經的寫照。直到高中,語文老師每次評講作文,不指名批評的,總是我的作文。老師講的作文寫作理論和方法,可用麻袋装,可是,好像與我無緣,我的作文依然固执不像样。記得高三那一年,可憐的語文老師,私下塞給我數篇不同體裁的文章,和藹地對我説:“你不是記憶力好能背嗎,把這幾篇文章背熟,高考遇上類似的作文題,你就改頭换面,照葫芦画瓢仿寫一篇!”那一年,取消了高考,没用上!而今,這個方法不中用!因為語文高考不再命題作文,而是給出一堆資料,命考生閲讀後,當塲撰寫不少於800字的讀後感。讀後感,實則是一篇小論文。</p><p class="ql-block"> 記得,我讀中學時,語文老師没講過論文冩作法,大學也没講過。中學以為大學講,大學則誤認為中學講過了,也不講。為此,我們特地邀講了系主任張海鹏老師(後来晋升安徽師範大學校長),專門講了一次“歴史論文寫作講座”,受益頗豐。如今,許多本科生、研究生不會寫畢業論文,去網上抄襲,反抄襲App出来後,斷了抄襲路,只好花重金買“槍手”代冩。孰料,過不了論文答辯関,因為不是自己寫的,回答不了當塲提出的叼鑽問题。所以,必須學會寫論文!</p><p class="ql-block"> 不吃饅頭争口氣,不信人生無文章。於是,一有空暇,便練習筆下功夫。寫稿,退稿,一直退稿,索牲學莫泊昌,退稿連拆封也不拆,丢一邊,垒成堆。蒼天不負苦心人,終於發稿了。數年間的摸索、體會、梳理、歸納、總結,尋到了作文的訣窍,深得三味。無話有話講了。每晚十點至凌晨两點,詞語排隊一般襲来,用文思如泉湧、下筆若有神来形容,差强人意,不算為過。在内地和港臺一連出版十三四本書,省級以上學術刋物上發表論文六七十篇,其它散文詩歌十餘篇,未刋稿達500多萬字。</p><p class="ql-block"> 尤其,用我的方法教小孩寫作文,簡單易學。不會寫變得會寫了,無話説也有話説了。因此,國學班的許多孩子的作文,榮登本地與外埠的語文刋物和語文網站。趙帝涵小同學剛剛跨入初中的論文,斬獲蕪湖中學生歴史論文一等奖,而今已步入重點大學課堂。</p><p class="ql-block"> 鲁迅説,作文無方法,把意思表達出来即可。鲁迅的看法,入木三分。而我的體會,對於小學生初學寫作文,還應講求一點“法”,無法應有法。</p><p class="ql-block"> 我訓練小孩子們寫作文方法,十分簡單易行,即臨模加描寫,然後脱離臨摸,獨立寫作。</p><p class="ql-block"> 超初,訓練孩子們寫游記、風景、人物之類的散文,再冩讀後感什麽的文章。散文包羅多種形式,我們訓練孩子們用真情實意,不講空話大話套話假話,要扣住主題,防止“流水賬”。出現流水賬,就不算文章,打回去,重冩!</p><p class="ql-block"> 散文也可做到“文以載道”,但散文不强求翔實可信的資料的論証,因而其表達的“中心思想”,難成結論,大多是定性的抽象。况且,散文常常採用賦比興藝術手法,隐喻了“中心思想”,使讀者一時摸不清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麽。像《落花生》這样明白地直接了當地謂其中心思想是“做有用的人”的散文,鳯毛麟角,多數散文叫人猜迷,喻在文内而不顯真容。</p><p class="ql-block"> 論文則不同,毫不遮掩,简潔明瞭地亮出中心論點。雖然論文也屬籍散文大類,但畢竟獨成體系,有着别俱一格的寫作特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論文是學問的載體。學問非他,即研究、探索,鈎深致遠,尋找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性東西,换言之,就是尋找真理。而論文,則是表述與表達研究過程和結果(結論)。即使未捕捉到真理,也没關系,只要能做到“言之有理自圓其説”,便差强人意。一提研究探索真理,很多人馬上就望而怯步,摇頭畏缩道:捕捉真理,那還了得,非吾儕普通人所能奢望的事情!這是把真理看大了,看得太神奇奧秘了。真理有微有顕、有小有大、有淺有深、有微觀有宏觀,且到處都存在真理。</p><p class="ql-block"> 人必須吃飯,不然會餓死,這是真理,不信你餓餓看?人必須喝水,否则會渴死,這是真理,不信你試試看?所以,水能活人,但也能死人,這也是真理,不信你跳入湍流中試試?電能點燈也能打死人,不信你触碰220伏交流電試試?“嗬哟,發現真理這麽容易呀?我也能發現!”對不起,先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早已發現這些淺顯的真理,輪不到你了!春夏秋冬循環輪迴,在四季分明的江南是真理,可到了南極北極,就成了謬誤。這就是真理的相對性而無絶對真理。你生活在江南是怎麽曉得的?看資料得知的。</p><p class="ql-block"> 問題是歴史上許多不要臉的人為一己之私利,硬將謬誤當真理,還强迫人民接受。這就需要研究来廓清真象。“地心説”胡説上帝創造了地球,成為萬事萬物的“中心”。哥白尼研究發現了“日心説”,地球是繞太陽旋轉的。而歐洲宗教裁判所嚴禁信奉、宣傳,否則活活燒死。他們燒死了為宣傳科學真理献身的布鲁諾,却遮不住真理的光茫,“日心説”勝利了!周厲王殺罰以禁止國人説真話,結果被國人趕出國門,客死他鄉。漢武帝聼信董仲舒的胡説八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禁止“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從而禁錮了中華两千年思想發展,科學技術裹足不前,乃至於近代中國落後,迭遭夷人船堅炮的攻擊,屢簽屈辱的城下之盟。</p><p class="ql-block"> 可見研究、探索和捕捉真理并堅守真理,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是多磨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現在流行“宇宙爆炸説”,謂132億年前,一次大爆炸,炸出了現在的宇宙。那麽爆炸前的叫什麽?什麽样子?宇宙之前有無宇宙?宇宙之外有無宇宙?都不得而知。所以,“宇宙爆炸説”只是一種學説,一家之言,尚不足成為真理,仍需要繼續探索。但“宇宙爆炸説”做到了“言之有理自圓其説”,這就很了不起。如果苛求,就得不斷研與探索。你将来寫的論文,如果能言之有理,自圓其説,那我就給你竪大拇指!若果你的論文捕捉到了真理,我放鞭炮恭賀你!</p><p class="ql-block"> 做學問,去研究,不是凭空的苦思冥想,更不是天才的神來之思,天降餡餅。而是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踏踏實實、認認真真、辛辛苦苦、卧薪嘗胆、埋頭皓首地勞作,收集、整理、排比、分析資料,找出规律性的東西。</p> <p class="ql-block">(我搜資料的方法,原始而笨拙,辛苦而費時,眼手筆併用:摘抄。主要摘録卡片、調查筆記、合訂随手摘、剪貼報刋、拍攝照相。复印技術興起,也採用复印。摘録卡片一小箱,調查筆記30本,剪貼報刋近30本,随手摘10多本,复印10餘本。方法雖笨,却有實用。)</p> <p class="ql-block"> 做學問而無資抖,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什麼學問也難成氣候。</p><p class="ql-block"> 資料從哪里来?全靠自己去尋覓,捜集。按照自己確定的研究方向捜蒐,當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研究的課題去尋找,積累。搜集的資料應注明来處,因為没有來處的信息,其信息量為零,誰也不相信,白做了無用功。因此,寫論文時,一定要注明引用資料的出處。論文寫得是否扎實,一看引用資料的廣度,二看引用資抖的深度,三看引用的資料可信度,所謂“資料三度”。更重要的,是你的資料能否支持你的論文的論點。</p><p class="ql-block"> 資料有了,就得整理,分類排比,然後分析研究。分析又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功夫就在這里,學問從此開始。定性分析,盡管你有千百上萬條資料,可以証明同一個結論,也不可輕易下結論説你的論點是白壁無瑕的。因為一旦别處突然冒出一個相反的資料,哪怕只是一條小小的截然相反的資料,便可判你“死刑”。一夫擋関萬夫莫開,輕而易舉地否定了你的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 我就遇到了險些毁掉我的研究的尷尬。那時剛進入大學,熱衷研究掦子鳄同長江滚域尚古文化關系。凭借平時的涉猎,潜移默化地産生一個揮之不去的想法:長江流域洪荒時代就是温潤天府地,適宜一切生物的繁衍生長,自然是人類的誕生地。有人類出現,文化也跟着出現。因而長江無可争辯地屬於中華民族母親河!為了証明想法的正確,説幹就幹的性格,催逼着我将課餘時間,都用来研究揚子鳄與長江流域文化關系上。研究越是深入越發自信,至於廢寢忘食的瘋狂。突然一日,讀到李四光生(中國地質部長)的“盧山冰期”的文章,傾刻間天旋地轉,大厦將傾,幾乎轟毁了我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如果“盧山冰期”存在,則長江流域處於萬物不生的冰凍境地,何来遠古的長江流域文化,還有什麽可研究的呢!况且李四光先生不僅權勢煊赫,更是中國地質學界泰斗试人物,“盧山冰期”由他一錘定音。我連個初出茅盧的資格都未撈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在校大學生,特别是聞都未聞過地質學氣味,諸如“划痕”“冰斗”一類最淺顯的地質學術語,莫曉其義,又怎麽能够跨越這座高耸入雲的屏障呢?唯有偃旗息鼓,鳴金收兵。不然的話,撞不開南墙而早已頭破血流。</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終止瘋狂的研究,難受至極,愰愰惑惑,上課不願聼講,課後不想看書,煩躁不能自己,直到两三個月後才稍事恢复心寜平静。算了,老老實實聼課讀書,不可荒了學業。我的内胸有個“60分萬歲”的念頭,混個60分,好混得很,擠出時問泡圖書舘沉閲覧室,多看看書刋報紙,博聞廣記,多好呢,能安心讀書,神仙向往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可是,總有些五心煩躁的情緒缠繞,不甘心哪!忽一日,覺得眼前出現一縷晨曦:揭子鳄存在呀?為什麽能存在呢?表明有揭子鳄存在的氣候條件,才活到今天啊!想起了馬克思“懐疑一切”的理念提示,不應該迷信權威。馬克思若不懷疑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正確性,哪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傳世;馬克思若不懐疑黑格尔的唯心主義辯証法,哪有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証法的産生;馬克思若不懷疑空想社會主羲,哪有科學社會主義的出現?信心産生了,决定再研究。懐疑歸懷疑,但不去碰“盧山冰期”,順着揚子鳄追下去。做學問的優秀品質之一,便是抱一顆懐疑之心。</p><p class="ql-block"> 開始於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大冰期,其中冰期和間冰期相互交替,都有10萬年上下的時長。間冰期如同現代一样暖和,而冰期是萬物不可生長的冰凍世界。生物死後一萬年則變成化石,而揚子鳄活下来了,没有凍死。</p><p class="ql-block"> 研究掦子鳄之後發現,最寒冷的“冰期”間,長江流域的夏半年,有35度左右的高温氣候,類如現代的夏半年,千里莺啼緑映紅,適宜一切生物的生長,自然也是適合人類繁衍的天府之國,長江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母親河!如果長江流域没有一個温暖的夏半年,那麽掦子鳄個體和種群都不能存活下来。論証過程及論証結論,見拙文《掦子鳄——長江流域文化的見証》。後来,一位地理學教授説,“掦子鳄的存在是對盧山冰期的否定。”並把他的新作(引用我的論文觀點)寄給了我。盧山冰期存不存在,是地質學家們的争訟事,管他呢。</p><p class="ql-block"> 定性分析後,即使有千百條資料能説明同一個問題,撰寫論文時,一般選用3條最能直接了當証明論點的資料,因為論文容量不允許多引用。而且定性分析得出的結論,不可武斷,不能把話説得太满,要留有餘地。</p><p class="ql-block"> 定量分析,務求用數字来論証,此乃極具説服力的論証。所以捜集資料時,要注重數字資料特别是統計數字資料的收集。如果没有統計數字,可將定性資料轉化為定量分析的數據。這是一件細緻的功夫活,馬虎不得。比如我在研究古今中外政變問题時,就做過這样的轉化工作。因為,我想知道政變性質和頻率等特點。</p><p class="ql-block"> 林彪先生曾在軍隊幹部會議上作過一次有關政變問題的報告,列舉了中外36個政變史例,便下結論:一切政變都是反動的,或反革命的。讀到這份報告後,暗衬:難道政變都是反動性質的嗎?同時也問自己,哪種制度易發生政變,哪種制度難政變呢?出於好奇,於是决定研究政變問題,廣泛捜集政變史料,不但廣搜歴史上著名的大國如雅典、斯巴達、埃及、古羅馬、波斯、迦泰基、俄羅斯、印度、英法德美、中國,也捜集小國如聖馬力諾、摩纳哥、梵蒂岡等,甚至島國如斯里兰卡、菲列宾、印尼、冰島、日本,也在政變史料搜集之列。然後做统計定量分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文發表於1983年北京《自習》雜志,《光明日報》“學術專欄”随即大段落摘發了此文。)</p> <p class="ql-block"> 定量分析是依據數字的分析,没有數字的資料,變其為可利用的數字。例如:排列上下4000年中國350多次的政變史例,平均11·4年發生一次政變。且盛世也政變,比如漢唐盛世:两漢延祚426年,發生政變42起之多,平均10年左右發生一次。唐朝289年,發生政變25起之多,平均11·2年一次。整條中圈歴史上的政變頻率,同漢唐斷代史上的政變頻率,大抵吻合,見出了一個政變快頻率。顯而易見,實非歴史的偶然,深蕴着規律性的東西。在不講武德,不受倫禮道德約束的軍人統治時期,政變頻率更快。两晋、南朝307年,政變41起,平均7·4年一次。五代53年,政變13起,平均4·4年一次。近代拉丁美洲的軍人獨裁统治,政變頻率更快。哥倫比亞不到3年一次,委内瑞拉1·4年一次,玻利維亞1·07年一次。現代的非洲軍人獨裁制度,政變頻率同样快速,如尼日利亞4·3年一次,等等。這些化成统計數字的定量分析,既能简潔地闡明問題,又可獲得讀者的認可和認同。</p><p class="ql-block"> 也是定量分析,使我得出這样的論斷:任何國家的最高權力,若無制衡機制或制衡機制不健全,不管是獨裁集權的,亦或民主共和的,都是政變喜爱的政體,難逃政變的肆虐。雅典是上古世界創造出的民主共和政體的光輝典範,因制衡機制存在一個大漏洞而發生11起政變。死對頭的鄰國斯巴達,世界上唯一的二君制君主政體,却因最高權力制衡機制比較完善,阻遏了政變的發生。當斯巴達戰勝雅典後,放松了警惕,最高權力制衡機制遭遇人為瓦解,政變馬上發生。這是斯巴達歴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政變,因為旋即被馬其頓的鐡騎踏平了。古羅馬更有意思,存世1000年,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平分秋色,各占500年。羅馬共和時期的最高權力制衡機制優於雅典共和国,所以罕見政變發生。而羅馬帝國時期的奥古斯都(皇帝)統治,最高權力制衡機制名存實亡,於是政變翻斤斗般踵繼,伴随看帝國的减亡。</p><p class="ql-block"> 因定量分析,看出了林彪的“一切政變都是反動”的觀點是片面的。政變不只是反動的反革命的,且有革命性的。而大多數政變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權奪利互相厮殺,狗咬狗,很難判定性質,既非反動的也非革命的,我謂之為“中牲”政變。而且,反革命的和革命的政變數量極少,大多數屬於中性政變,形成两頭小中間大的歴史排列。</p><p class="ql-block"> 也由於定量分析,發現了一條政變通則,政變多弑君。孔子哀嘆:春秋“弑君36,亡國52,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記。”這條規律牲的通則,呑噬了中國歴史上180多個帝王;弑掉了斯里兰卡古代史上70多位國君,羅馬帝國時期的政變,被政變的奥古斯都,幾乎均遭殺戮。為了説明問題,特地擬了一份《羅馬帝國政權更迭簡表》,逐一列舉了從公元14年屋大维稱帝開始,到公元359年提奥多西烏斯嗣位止的50個奥古斯都的简况。其中,30個皇帝成為政變弑死鬼,1個被俘死,1人讓位,2人退位,5個病殁,3個戰死,其他8個不知所終。很顯然,政變必弑君,即便不消滅肉體,也從政治上弑掉了。可見由定量分析得出的看法和結論,比较可信,更容易被認可和接受。</p><p class="ql-block"> 但是,無論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得出的結論,都是自我分析的結果,並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正確,更不能心喜若狂地認為捕捉到了真理。適其相反,要站在對立面的立塲,千方百计地否定自己的結論。任何人都有人的劣根性一面,總是自以為是,觀點正確,目小他人,固執己見,拒省拒諫,不肯反复驗証結論。如果不從反對的立塲竭力反駁自己的觀點,一旦論文發表出来,商榷的文章便接踵而至,駁得你體無完肤。如果發表的是實驗室的試驗報告,那麽馬上就有其他實驗室展開實驗驗証,主要是驗証你的試驗報告的數據正確与否,能否重复試驗而獲得同一數據。所以,分析資料時,要特别的謹慎,要特别地不厭其煩地反复驗証,確保萬無一失。這样,寫出的論文就扎實了。</p><p class="ql-block"> 上面舉例,簡略說明定性與定量分析資料的優劣!</p> <p class="ql-block"> 有了資料,等於做飯有了米,而且又經過了慎思縝密的分析研究,探索了带規律性的東西,起碼是趋向性的見解,下一步便是用論文表述所做的學問。</p><p class="ql-block"> 誠然,論文是嚴肅、嚴謹、高雅之堂的聖品。但是,並非高不可攀。比之科塲應試的煩瑣難把握的八股文,而今的論文,框框少,易學會,易掌握,容易寫。切勿一提論文寫作,馬上如談虎色變,踯躅不前。</p><p class="ql-block"> 依據自己的經驗,歸納論文冩作主要有“三形式”和“三要素”。</p><p class="ql-block"> 三形式:問答式、駁論式、立論式。</p><p class="ql-block"> 一是問答式。任何論文皆可化為問題来回答。事實上論文寫作過程,是一個回答問題的完整過程。有将論題化為問題的能力,靠平時多訓練。</p><p class="ql-block"> 二是駁論式(商榷式)。商榷即商討,謙遜文雅的稱謂,實則不苟同他人論文觀點而進行的反駁。駁論的關健是能够敏鋭地發他人文章中的問题。</p><p class="ql-block"> 三是立論式。立論是確立自己論文的論點,然後予以嚴謹、詳盡、扎實的論証。</p><p class="ql-block"> 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証。</p><p class="ql-block"> 論點即論文提出的中心觀點、思想、見解、看法等,即老師教你們寫作文時一再强調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論點出自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論據後産生的觀點。寫論文時,開門見山地提出,明確而肯定,不要含糊其辞。</p><p class="ql-block"> 論據即平時搜索的資料,並且經過定性和定量分析後的可用資料。</p><p class="ql-block"> 論証即叙述,運用分析後的可用資抖,逐層叙述,一層一層,一段一段,一環扣一環,邏輯性地叙述,從正反两個方面,証明論點的正確。若分段叙述,要做到各段邏輯性相聨、耦合和推演。且每一段都要圍繞該段的小論點論証。而各段的“小論點”咸為中心論點服務,証明中心論點的正確。論証結尾,用高度概括的簡短語言,再度闡明論文的中心論點。</p><p class="ql-block"> 當然,切勿忘記注釋,論文寫作不可或缺的一步。即給引用的資料注明出處,做到“引文無一字無来處”。</p><p class="ql-block"> 如是,一篇論文寫作,便大功告成。</p><p class="ql-block"> 上述内容,在“論文冩作講座”時,己詳細講授,故而簡略而未展開。由於限於講座時間,尚有一些應講未講的技術性或技巧性問題,補述如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章切口要小,論文也不例外。自命题時一定要做到命题須小,勿用大標題,小题目務必畫龍點睛。每逢學習《桃花源記》後,都會布置國學班同學寫一篇游記,題目自定。出現許多大題目:《游西安》、《玩北京》、《爬黄山》、《旅行日本》、《跟爸媽到美國玩》、《俄羅斯見聞》…這些大題目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不是數百字的短文所能包含的,而且初學寫文章也缺乏駕馭大块文章的能力。即使“一日看盡長安花”,西安一日也難游完。縱然游完,記述那麽多景點,就是蜻蜓點水落一筆,也讓人眼花繚亂,而且最容易寫得空洞無味,成為一篇流水賬。如果缩小為《游西安兵馬俑展覧舘》,則可寫得既集中又切題扣題。同样,論文題目盡量做到小而又小,但要小中見大。</p><p class="ql-block"> 自定文章題目,不可無所用心。題目既應隽永,又得有悬念,讓讀有讀文章的欲望。例如我寫一篇同記者的商榷文章時,苦思冥想了一個星期。記者的文章稱“掦子鳄是恐龍的子孫”,顯見這位記者没有研究過掦子鳄,其掦子鳄知識不甚了了。且其時“掦子鳄是恐龍的子孫”,幾乎成為國内的一統觀點。我當時雖在讀大學,但己課餘研究揚子鳄两年多了,便有了商榷的衝動。因年輕,有干勁,説寫就寫。開始擬題:“掦子鳄是恐龍的子孫嗎?”“掦子鳄不是恐龍的子孫”等。但覺得小家子氣,俗氣,平庸而無力,連自己都不满意,編輯能满意嗎,讀者能满意嗎?於是重新攪盡腦汁想題目。走路想,吃飯想,睡覺想,上課也想,那天突然冒出一個“非”字,躍入腦際,大喜過望,馬上就擬定了題目《掦子鳄非恐龍子孫及其它》。擬好後,又自問“及其它”三字呢?去掉,文題不是更简潔了嗎?思之再三,仍保留,表明自己比記者知道更多的掦子鰐知識,增加文章的份量和可信度,我不是瞎説的!尤其,“非”字更顯大氣、堅定、果决,至少脱去了俗氣。題擬定了,只一天,便寫出了3000多字短小論文。投寄記者發表文章的那家雜志,很快發表出来。上海《文滙報》只見到文章標題,就採訪寫了一篇報道:《安徽師範大學歴史系78級學生王圣宝業餘研究掦子鳄頗有見地》。</p><p class="ql-block"> 可見,自擬文章題目萬不可馬虎草率,力求題不驚人不罷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説到悬念,不應是小説戲劇以及懸疑劇的獨享專利,其他文章包括詩詞皆可利用這一藝術手段,用則吊起讀者繼續讀下去的味口。而且,還能增强文章的品位。舉一例,如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罷,獨依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脉脉水悠悠。腸断白蘋洲。讀者會疑惑: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什麽“過盡千帆皆不是”所等待的親人?未回来,怎麽样了呢?腸断白蘋洲之後又怎麽样了呢?一</span>首小詞設了好大一個懸念,以致俘獲了李唐以来無數讀者。論文寫作不但同样需要懸念,而且行文也要带懸念性的語言,通顺流暢,一氣呵成。若能讀到這样的論文,那肯定不忍釋卷。</p><p class="ql-block"> 寫文章大忌,是大話空話套話假話連篇,那是不會賺得讀者青睐的。而論文是探索規律性的東西,亦即尋覓真理做真學問,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真實而戒虚假,因為科學的事情来不得半點虚假,唯有真情才能寫出好文章,才能寫出有價值的經得起實驗驗証和時間驗証的至佳論文。過去有句人皆能口述其詳的流行語:心底無私天地寛。我改用之:寫論文,心底無私出真知,出至論。</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個可講可不講的小問題,就是寫論文要不要带感情問題?算了吧,你們還太小,以後有機會再説。</p><p class="ql-block"> 光有撰寫論文的理論知識和寫作方法,離會寫論文尚有一段路程。正如陆游説的:紙上得来終覺浅,絶知此事要躬行。一位偉人教導説: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須親口嘗一嘗。這就是説,有了理論,仍須去實踐理論,亦即去真槍實弹地戰鬥,去實踐操作。我們將從“讀後感”開始訓練論文寫作。事實上,我們每上過一篇古代散文或長詩,都要進行課堂討論,那就是訓練你們分析資料出觀點的能力。如秦羅敷到底有没有丈夫,課堂討論得很熱烈,各揉己見,觀點頻出,從而給了我很大鼓舞和信心,相信你們一定能學會撰寫論文,一定能掌握“文以載道”這個工具。</p><p class="ql-block"> 時:2023年10月10日赭山春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