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汉初淮阴人韩信一个人创造出了几十个成语,每一个成语全都是经典,每一个成语全都流传千古,每一个成语又全都家喻户晓,这确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p><p class="ql-block">在苏北淮阴的韩信故里,“信钓于城下”之处的古淮水边,耸立着一座“韩信钓鱼台”的石碑,那石碑的后面便是那片清澈见底的韩信湖,湖的南岸有一个凉亭,淮水便是从西蜿蜒而来,又从这里蜿蜒向东而去。</p><p class="ql-block">在这韩信湖的岸边,少年韩信正在耐着性子钓鱼。</p><p class="ql-block">只见他年龄在二十上下,满脸的油污,一身的灰垢,穿着乞丐似的衣服,破破烂烂,臭气哄天,腰间还挂着一柄长剑。这时,他用两只小眼睛紧盯着鱼饵,生怕鱼儿不肯上钩。他的肚子却饿得呱呱直叫起来了,脸上也渗出了一层冷汗。</p><p class="ql-block">韩信自小丧父,家境十分贫寒,后来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连葬母的钱都没有。他每天除了钓鱼练剑之外,就是到亭长家里蹭吃蹭喝。对此,《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样写道:“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时间一长,亭长妻子对韩信也就不耐烦了,就采取提前起床烧火做饭,提前吃了早饭的方法,让韩信来了什么也没吃到。</p><p class="ql-block">就这样,韩信心里十分脑火,饿着肚皮,提着他的钓鱼竿,离开了亭长家,来到这里钓起鱼来了。</p><p class="ql-block">关于韩信钓鱼台的地理位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曰:“信钓于淮阴城下。”《水经注》亦云:“淮水又东,经淮阴故城下,韩信钓此。”据专家考证,韩信当年的钓鱼台就在今天的韩信湖南岸。韩信少时曾垂钓于此,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此建立了钓鱼台,还立了一块钓鱼台的石碑。</p><p class="ql-block">关于贫困户韩信少年在淮水边的垂钓故事,后来被江淮百姓口口相传为“一杆之微”,清代诗人沈菊庄还为他专门写过一首《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诗里说的“一竿之微”便是流传了两千年的一个成语。</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在这个韩信湖的南岸,韩信在饿昏之际遇到了漂母,也就引出了另一个成语“一饭千金”来。</p><p class="ql-block">当然,在淮阴故里,韩信最出名的成语则是“胯下之辱”。</p><p class="ql-block">那一天,有一个屠夫看到韩信便故意羞辱韩信说:“你看上去身高马大的,又喜欢带着一柄宝剑,在我眼里你不过就是一个胆小鬼!”街上已经围满了人,大家听了屠夫的话之后全都哈哈大笑起来。那个屠夫也就更加得意了,当众指着韩信说:“你要是有种,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你认怂,就从我的裤档里钻过去!”说着,他就张开了两条腿。</p><p class="ql-block">韩信看着这群无赖,想了好一阵,什么话也没说,真的俯身趴在了地上,跪着用膝盖一点一点地向前爬去,从那个屠夫的裤档里一步一步地钻了过去,脸上居然表现得十分平静。</p><p class="ql-block">韩信的这一举动使在场的所有人再次哄堂大笑起来了。</p><p class="ql-block">从此,韩受胯下受辱之事,也就在准阴城的里里外外传开了。</p><p class="ql-block">关于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具体地点,《宋本方舆胜览》这样记载言:“胯下桥在淮阴县,即韩信少年受辱之处。”胯下桥遗址位于韩信钓鱼台东侧不远处,原有小桥墩,筑有券门,门前有碑,上刻“韩信胯下受辱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对此事亦有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当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时候,在场的所有人谁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一竿之微、经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后来居然会变成叱咤风云的王侯将相。</p><p class="ql-block">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淮阴(今属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奉为“兵仙神帅”。</p><p class="ql-block">似乎一竿之微、一饭千金,全都是为了来到淮阴街头的小桥边,接受这个流传千古的胯下之辱。</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我觉得那座古朴苍凉的拜将坛,肯定就是为佐证一个成语而存在至今。</p><p class="ql-block">那拜将台朱柱青瓦,线条直硬,石台高耸,规模宏大,是一处秦汉式建筑,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门之外。台前竖着一块“韩信拜将坛”的石碑,后面建有一座亭阁,门楣上高悬着“拜将坛”的匾额,亭顶为斜山样式,斗拱飞檐翘角,檐下为玄紫彩色画,远远地望去显得气势雄浑,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这座拜将坛始建于汉朝元年(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设坛敬祭天地、拜韩信为大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那天清晨,汉军将士全都被集中在这个坛下,所有人全都知道刘邦将要拜将授符。刘邦早在七天前就已开始恭恭敬敬地斋戒了,吃素戒酒,沐浴更衣,终于在这个黄道吉日,率众将士来到了这座拜将坛。</p><p class="ql-block">只见台上供奉着刘邦的祖宗牌位,高坛的四处旌旗招展,后面高悬着一幅巨大的红布,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将”字。</p><p class="ql-block">此刻,吉时已到,刘邦走上了高坛,站立于东,面朝着西。汉军的一批将领全都在台下立着,全都面向着北,面对着刘邦。韩信只是一个无名晚辈,站立在远处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p><p class="ql-block">首先是祭祖,献上祭品,焚香叩拜,然后才开始拜将。接着,便是擂响了战鼓,吹奏起号角。这时,萧何恭请刘邦宣布大将军人选。</p><p class="ql-block">只见刘邦身穿着一件玄色汉服,头戴一只金制王冠,脸上十分的严肃,走到了拜将坛的前面,然后高声说道:“自今日起,本王封韩信为大将军,统帅三军!”</p><p class="ql-block">当他宣布这一结果时,下面的全体将士全都猛吃了一惊,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刘邦会将汉军的指挥权交给韩信这个小混混。因此,那些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将领们全都不服气,一个个气得嗷嗷直叫起来。</p><p class="ql-block">韩信出身确实寒微,幼失父母,曾在家乡淮阴乞食漂母,受辱胯下。在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投身到项梁义军之后不被重用,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均遭拒绝,后来又改投刘邦军下,也是不得志。前几天,在萧何的极力举荐之下,刘邦这才破格录用,在此筑台设坛祭祖拜将。</p><p class="ql-block">其实,刘邦的心里并没有什么底,可他这时屡战屡败,必须启用新的人才,这才将象征将军权力的斧钺,递交到了韩信的手中,并且说:“从此,上至天者,下至渊者,均由将军制之。”</p><p class="ql-block">韩信立马跪在地上,双手接过了斧钺说道:“大王既然将三军统帅大权交给我韩信,我就一定会以死报国!”</p><p class="ql-block">整个拜将仪式到这里,也算是基本完成了,只是众将领全都不服,刘邦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只有等以后的战争实践来证明韩信究竟是怎样的人了。</p><p class="ql-block">关于筑坛拜将之事,《汉书·高帝纪上》记载言:“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史记·淮阴侯列传》也记载言:“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p><p class="ql-block">当然,因为萧何在对刘邦推荐韩信时,一连用了“国士无双”、“略不世出”,来评价韩信的指挥才能,认为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全国的军士里绝无第二人,还说韩信具有战略眼光,也是天下没有的,这就给后世留下了“国士无双”、“略不世出”两个成语。</p><p class="ql-block">自此,“筑坛拜将”这个成语也就顺利诞生了。</p><p class="ql-block">韩信曲折传奇的人生故事也就随着这些成语向前延续着。</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寒风潇潇,冷雨凄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p><p class="ql-block">逐鹿三千里中原,一路狂奔来到了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最终被一道十万大军组成的防线层层包围起来,这便是项羽率领楚军仓皇退到这片古战场,西楚王国的最后时刻也就随之到来了。</p><p class="ql-block">这天夜里,在电闪雷鸣之间,四处忽然传来了一阵阵楚歌声,如哭如泣,如针如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项羽和楚军的全体将士全都大惊起来:难道是汉军已经占领了整个楚国?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在唱歌?否则,四面八方传来用楚国方言齐唱的楚歌,为何是这般的悲伤凄楚?</p><p class="ql-block">“刀剑无情人命危,</p><p class="ql-block">骨埋沙场有谁怜?</p><p class="ql-block">楚败汉胜是天意,</p><p class="ql-block">何必为人作嫁衣!”</p><p class="ql-block">又听到另一首更加让人心伤的楚歌:</p><p class="ql-block">“离家十年兮与母告别,</p><p class="ql-block">妻子无靠兮独守空房,</p><p class="ql-block">白发依门兮翘首盼望,</p><p class="ql-block">儿女想爹兮哭断肝肠。”</p><p class="ql-block">这楚歌就像苦风凄雨从四处的黑暗中一阵又一阵飘来,给楚军的残兵败将们唱起了挽歌,令楚军所有的将士全都潸然泪下,看着自己被汉军团团包围,已经是弹尽粮绝,想起家中父老妻儿,一个个全都悲痛欲绝,哪里还有心思继续战斗?</p><p class="ql-block">这便是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冬发生在垓下的悲情场景,也是韩信精心设下的十面埋伏之计想要的战果。</p><p class="ql-block">自从四年前在拜将坛接过刘邦授予的斧钺之后,韩信便率领汉军一路远征,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出汉中,定三秦,连续击败了魏、代、燕、赵、齐五国,百战百胜,从而形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接着便一直将项羽追到了垓下。</p><p class="ql-block">此前,用兵如神的韩信精心挑选了十位汉军将领,包括樊哙、英布、彭越、周勃、曹参、灌婴等人,把汉军的主力部队也分成了十队,命每个将领各率一队,然后以十面埋伏布阵,阵与阵之间层层相围,层层接应,从而形成密不透风之势。这就是著名的“十面埋伏”之计。</p><p class="ql-block">汉军布阵完毕之后,韩信亲率三万精兵前去挑战项羽,楚汉大决战的序幕也就由此拉开了,主动出击的韩信使出诱敌深入之计,将项羽的三万残军诱入汉军在垓下设下的十面埋伏之中。</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垓下古战场,杀声震天响,垓下之战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p><p class="ql-block">当天夜里,风雨大作,为了进一步动摇瓦解楚军,韩信又组织一批士兵进行大合唱,演唱时一律使用楚国的方言,目的就是用厌战、思亲、思乡之情来瓦解楚军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垓下之战的结果是,项羽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也成就了韩信创造的又一成语“十面埋伏”。</p><p class="ql-block">在这五年里,韩信率领汉军,渡陈仓,出函谷,泅黄河,越井陉,决潍水,战垓下,灭西楚,完成了大汉一统的大业。在征战过程中,他施展胸中韬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向无前,势不可当,其中暗度陈仓,木罂渡河,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垓下之战,更是出神入化,直至今天仍在被人们津津乐道。韩信这位军事天才,创造一系列军事传奇,开创大汉帝国四百年的基业,也创造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多多益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军事成语。</p><p class="ql-block">其实,韩信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几十个成语,完全是因为整个民族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对英雄的同情、膜拜和赞美。</p><p class="ql-block">一个韩信将人生创造成了典故,是由整个民族将他的典故流传成了成语。</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冬天的长安城到处弥漫着肃杀之气,长乐宫的天上翻滚着乌云,钟室里刮起了一阵阵刺骨的寒风。</p><p class="ql-block">长安城长乐宫里的这座钟室便是韩信人生的终点。</p><p class="ql-block">这座钟室的四周没有墙壁,四根顶住上面的屋檐高高地耸起,屋顶的大梁上高悬着一口三千斤重的巨大铜钟,弧形的钟面上用阳文镌刻着“汉道昌隆”、“长乐未央”、“千秋万岁”、“四夷宾服”,每次朝会钟声就从这里传播出去,越过长乐宫高大厚实的宫墙,在长安城的四面八方回响飘荡,似乎这钟声早就是为韩信敲响的丧钟。</p><p class="ql-block">这时,韩信已经被押解到了钟室,他的头被这只大钟罩着,让他感到眼前的一切全都是阴森森的一片,看不到一丝阳光。他的双脚高悬于地面,全身被捆绑了无数道绳索,他的四肢已经动弹不得了,目光只能落在脚下的铺着地毯的地面。猛然之间,他看到了吕后正凶神恶煞地盯着自己,她的脚下有一条长长的阴影,外面的光线完全被她的身体给遮挡住了。</p><p class="ql-block">一阵寒风从巨钟的底下吹了过来,韩信零乱的头发随之飘动起来了。他的嘴里一直发出微弱的呻吟,他身体上的血液仍然在不停地流淌着,一点一滴的鲜血已经洒满了钟室的地面。</p><p class="ql-block">这便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正月,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联手骗进长乐宫,在钟室被杀的情景再现。</p><p class="ql-block">关于韩信被杀的原因众说纷纭,焦点是韩信是否谋反,笔者在此姑且不论,只是韩信被杀的地点倒是觉得很值得一提。《史记·淮阴侯列传》言:“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关于长乐宫里的这座钟室,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言:“长乐钟室乃长乐宫悬钟之室也。”那么,能够杀人的地方很多,吕后为何要在钟室里杀害韩信?其原因自然是由于韩信灭楚兴汉统一中国的功劳极大,刘邦曾对韩信有过许诺,对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看法不杀,见铁器不杀。所以,吕后抓获韩信之后,就将韩信捆绑起来,悬挂在长乐宫钟室的大钟里面,让韩信上看不见天,下看不到地,然后不是用铁器,而是用竹枪将韩信活活刺死。</p><p class="ql-block">此前几个月,刘邦就离开长安亲征陈豨去了。皇后吕雉知道刘邦一直嫉畏提防着韩信,就是因为韩信的功劳太大,但又不忍心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把他除掉。因此,她决定乘着刘邦不在长安,便和丞相萧何密谋杀掉韩信。</p><p class="ql-block">关于韩信之死,班固在《汉书》中进行了这样的记载:“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这里说的“具五刑”,就是先黥面、割鼻,再砍掉双脚,用竹条抽死,最后将脑袋悬挂示众,把尸身剁成肉酱。因此,韩信的下场确实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吕后一声令下之后,所有人使用竹尖向韩信的身上狠狠地刺去,一代军事奇才,一位开国功臣,就这样在一声接一声的惨叫声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p><p class="ql-block">对此,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一文的末尾处这样写道:“汉十年,陈豨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意哉!遂夷信三族。”最后,韩信的父族、母族、子族也被吕后派人全都杀光,就连几个月大的婴儿也没能留下。</p><p class="ql-block">至此,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成语“钟室之祸”也就随之诞生了。当然,在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上面,又留下了“战无不胜”,“功高震主”,“伪梦云梦”,“鸟尽弓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成语。</p><p class="ql-block">韩信只活了35岁,从一竿之微的乞丐,变成了叱咤风云的统帅,最后变成惨死钟室的肉酱,他这短暂的一生就是传奇性、英雄性、悲剧性相结合的一生。因此,后人对他为大汉一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深深地崇拜,也是对他人生的悲剧结局产生无限的同情,特别是在杀害韩信的主谋吕后篡夺了大汉皇权之后,整个民族对他所产生的猎奇、赞美和同情也就推向了极致。也正因为此,关于他的成语才高达34个之多。</p><p class="ql-block">吕后不仅杀害了韩信的性命,同时又使韩信在成语的世界里得以永恒。</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作品连续16年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散文《绝境狂奔》入选小学生道德课本,数十篇作品入选全国各地中高考练习试卷。</p><p class="ql-block">曾获2009年中国随笔排行榜第九名、2013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散文类第二名;曾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中国作家》征文一等奖,第五届、第六届老舍散文奖提名,第九届、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孙犁散文奖优秀作品奖,首届江苏紫金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香港“大湾区文学奖”一等奖,第一届、第二届、第十一届淮安市“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第六届吴承恩文艺奖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