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江奎星阁和龙王阁的历史文化调查</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共中江县委党史研究室(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 袁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5><b> 一、龙王祠(龙王阁)的历史</b><br><b> (一)龙王祠里的龙王阁</b><br> 据《中江县志(道光版)》记载:“龙王祠,在南门外铜鱼山。嘉庆年间,知县王遐龄重修。道光十七年,知县林振棨以津贴余银鼎新重建。”李福源所著的《重新龙王祠碑记》中也记录道:“城南铜鱼山旧有龙王阁,碑志无存,莫详其所自始,然为霖备旱惟龙王实专司焉,前人祠而祀之,固其宜也。嘉庆年间,前县令王远峰先生于阁后别立祠宇,而虚其阁以为前厅,迄今三十余载,亦渐就倾圮矣。”1787年编纂的《中江县志(乾隆版)》中也收录了中江古八景之一的《万柳奎龙》,这幅图中联云塔(今称南塔)右下方庙宇建筑群即为龙王祠,龙王祠里面中间两层建筑即为龙王阁。</h5> <h5><b> (二)龙王祠(龙王阁)的历史沿革</b><br> 龙王祠位于南门外铜鱼山。没有记载修建起始的碑志,所以最初修建的时间无从考证,主要用于祭祀龙王。嘉庆年间,知县王遐龄重修,在龙王阁后修建了祠堂,将龙王阁作为前厅,后面年久失修便倒塌了。道光十七年(1837年)四月,知县林振棨捐津贴重建龙王祠,新建五间大殿,重建龙王祠左右厢房,而龙王阁仍然高大并将其翻新。因为邻近新建的奎星阁已经专门用于供奉奎星,所以龙王祠便用于供奉关帝(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文昌帝(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同年十月修建完成。如今古建筑已不复存在,成为了南塔公园的一部分。<br><b> (三)龙王祠(龙王阁)的历史作用</b><br> <b>1.祭祀。</b>龙王阁建造最初主要用于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振棨组织重建后,龙王祠用于供奉关帝、文昌帝。<br> <b> 2.办会和讲圣谕。</b>《中江县文化遗产志》中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江县培修龙王阁庙子,庙内设三教坛,讲演社于庙内设圣谕台,昼夜演讲,每日到会300余人。以后,每年朔望佳节,大办华会,搞春秋祈报。捐献者日日增多,银元用萝兜装,讲演社一年比一年旺盛。<br> <b> 3.农民夜校</b>。1938—1939年,地下党员吕斐然和谢光廷在时任中江县初中校教导主任李蕴璞的支持下,在城南龙王阁办起工农夜校,组织县立初中校工人和附近农民进入夜校学习。吕、谢二人从教学员识字、读书入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揭露中江社会的黑暗和蒋介石围剿红军的罪恶,启发他们提高阶级觉悟。龙王阁工农夜校的成功开办,为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中江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积蓄了力量。<br> <b>4.农机厂、烟厂。</b>1970年,原地方国营农业机械厂因“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连年亏损,中江县拨款在城南龙王阁处将原拖拉机厂扩建为农机修理厂,1975年改为农机二厂。1982年,农机二厂并入烟厂。1983年,凯江烟厂获全省雪茄烟厂际竞赛优胜单位称号,当年经省计经委批准,国家投资118万元,在城南龙王阁新建厂房4442平方米。</h5> <h5><b> 5.南塔公园。</b>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南塔公园以南塔为中心,包括原龙王祠(龙王阁)旧址,占地53.35亩,园内建有茶室、健身房、亭廊、树荫广场、停车场等。如今已是市民观光、游玩的场所。</h5> <h5><b> 二、奎星阁的历史</b><br> <b>(一)横跨两山的奎星阁</b><br> 奎星阁位于铜鱼山龙王祠侧,因为阁高跨两座山,与联云塔(南塔)相对矗立,人们又称其为“文峰阁”。</h5><h5> 据《中江县志(民国版)》记载,中江县城内原有三处奎星阁,都是由培文社组织每年进行祭祀的地方。“一在南城上,明隆庆三年建,称‘老奎阁’。一在铜鱼山龙王祠侧,乾隆五十三年知县吉士璜拆署前鼓楼移建,兹阁高跨两山,与连云塔并峙,治城形胜所关,故亦称‘文峰阁’。一在南城仓房斗山上,同治九年建,以壮三堆形胜,举人王建中署“大海蓬莱”四字,并作碑记。”<br></h5><h5> 人们后来看到的奎星阁,就是铜鱼山龙王祠侧横跨两山的奎星阁。《中江县志(道光版)》记载:“奎星阁,在县南门外铜鱼山。雍正初年,知县姜绣建鼓楼于署前正教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知县吉士璜乃移建兹阁,与联云塔并列,邑内文风益盛,人称为文峰阁。嘉庆初年修葺,年久就圮。道光十一年(1831年),因修考棚,同时改建,较旧制高广五倍。十七年,复于阁南建南山寺,与一塔一阁雄峙三峰。”</h5> <h5><b> (二)奎星阁的历史沿革</b><br> 李福源所记的《铜鱼山重修奎星阁南山寺碑记》中具体记载了位于铜鱼山上的奎星阁修建情况。道光十一年(1831年),两任知县林振棨和陈初田接力改建奎星阁,改建后阁高十二丈(约40米),五层,阁楼最下层修筑石台,作为基底,高二丈(约6.66米),台下为城门洞式,道路、行旅从此门洞通过,阁的最上层安置供奉奎星(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主文运、文章的奎星),改建共花费三千七百余串制钱(明清官局监制铸造的铜钱)。</h5><h5> 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县段荣恩用新修文庙剩下的资金修复位于奎星阁南面的古南山寺,并让龙王祠寺僧兼职充当南山寺及奎星阁的看司首领,每年结算工钱。咸丰四年(1854年)举人唐世禄等募捐又对奎星阁进行了补修。<br> 新中国成立后,因唐巴公路、罗桂公路县城共线段从奎星阁下门洞穿过,仅能勉强通行苏式嘎斯车一类小型车辆,1959年左右,在扩建公路时将奎星阁拆除。<br> <b> (三)奎星阁的文化作用<br></b> 据《中江县志(民国版)》记载,奎星阁作为培文社组织每年进行祭祀的地方,读书人在节庆和赴考之前,往往要到此祭拜奎星,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h5> <h5><b> 三、奎星阁与龙王阁的关系</b><br> <b> (一)比邻关系</b><br> 据《中江县志(道光版)》记载:“铜鱼山,县南二里。平地突起,为治城锁钥。《通志》:山势雄峙,绵亘江流,上有联云塔、奎星阁、龙王阁、南山寺。旧称三台续脉石刻四大字今存,为八景之一,详古迹……奎星阁,一在铜鱼山龙王祠侧”。由此可知奎星阁位于铜鱼山龙王祠的侧面,奎星阁、龙王阁比邻而居。<br> <b>(二)依存关系</b><br> 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县段荣恩修复奎星阁南面的古南山寺后,将龙王阁、奎星阁、南山寺纳入统一管理,互为依存,由龙王阁寺僧兼职充当南山寺及奎星阁的看司首领,每年结算工钱。《铜鱼山重修奎星阁南山寺碑记》载:“十七年,新修文庙工竣,署县段明府复命以其余资修复古南山寺,计费制钱五百缗,二处皆令龙王阁寺僧兼充看司首领等,岁给工食。”</h5> <h5><b> (三)不同之处</b></h5><h5> <b> 1.时间不同。</b>目前未找到记载龙王祠(龙王阁)修建起始的碑志,最初修建的时间无从考证,但《中江县志(道光版)》中记载了奎星阁是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修建在龙王祠侧,所以龙王祠修建时间应早于奎星阁。</h5><h5> <b> 2.高度不同。</b>龙王阁为二层阁楼,奎星阁为五层阁楼,高十二丈(约40米)。</h5><h5> <b>3.建筑形制不同。</b>按照《中江县志(乾隆版)》中万柳奎龙图所示,龙王阁为二层方形阁楼,歇山式屋顶。据《中江县志(道光版)》记载,奎星阁为五层八角阁楼,阁楼最下层修筑石台,作为基底,最上层用于供奉奎星。</h5><h5> <b>4.作用不同。</b>龙王阁最初修建主要用于祭祀龙王,重修后供奉关帝、文昌帝,民国时期用于办会,开设圣谕演讲,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在此举办工农夜校,教育引导群众。</h5><h5>奎星阁主要用于供奉奎星,以供读书人祭拜祈求功名,起到“文峰阁”的作用,和相邻的南塔(联云塔、文峰塔)一样,为县城之南两大保持风水、文运的著名地标建筑。</h5><h5> <b>(四)老百姓对两阁概念的混淆</b></h5><h5> 虽然古代《中江县志》上明确记载了奎星阁和龙王阁是不同的两处建筑,但因龙王阁与奎星阁相距太近,在民间两者常常混为一谈,大多老百姓常常错误地把高大、壮观、宏伟、漂亮的地标性建筑“奎星阁”等同“龙王阁”,解放后两处老建筑都已拆除,后来的人更是分辨不清楚,以讹传讹,一直将“奎星阁”误称为“龙王阁”。这种概念混淆在现代编纂的《中江县志(1912-1985)》等书中都有表现,书中描写南塔时记录道:“塔下有东溪萦绕,附近有林公祠、奎星阁(俗称龙王阁),历来为县境游览胜地。今祠、阁已废。”</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