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

老骥伏枥

<p class="ql-block">农工党南昌县总支34名党员及家属,11月4日、5日前往红色故都-瑞金开展为期两天一晚的“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11月4日我们午餐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叶坪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是瑞金保存最为完好的革命旧址群,这里保存着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23处,其中包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博生堡、公略亭、中央邮政局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等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7处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原是谢氏宗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和1931年11月至1933年4月的驻地。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来自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西、琼崖、中央苏区等根据地红军部队,以及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的61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后增至80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为主席。</p><p class="ql-block">图片:“一苏”大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印刷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央印刷厂于1931年11月在叶坪成立,厂长陈祥生,副厂长杨其鑫,共青团书记杨尚奎,工会主席曾庆锡,当时全厂有干部职工100多人。中央印刷厂下设材料科、总务处、铅印部、石印部、排字部、编辑部、刻字部、裁纸部、装订部、铸字部。当时厂里机器设备简陋,铅印部机器共有5部,其中有4部为旧机器,主要印刷《红色中华》、《斗争》、《苏区工人》等报刊和一些革命书籍及抗日传单等。石印部主要印刷纸币、米谷票、邮票以及重要的公文布告等。该旧址系谢氏民房。200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拨款进行了维修,并恢复了原状陈列。现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中央邮政局归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管辖,下设邮务科、审查科、电话总机室和递信班。全局人员共50多人。 邮务科主要负责分发信件、报纸等;审查科主要审理邮件有无偏差,有时还派人进行巡视工作;1932年5月1日,在中央邮政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邮政总局,杨岳彬、赖绍尧、王醒才、张善初、汪奇峰先后任局长,邮政总局成立后迁往叶坪的中石村。该旧址建于1966年,俗称“围院厅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纪念亭和纪念塔之间的地面上,用煤渣铺着八个大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塔坐落在临时中央政府广场东北端,是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由钱壮飞设计,于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纪念塔由五角星的塔座和炮弹形的塔身组成,高13米。</p> <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亭,也称为五角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 红军烈士纪念亭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筹建,钱壮飞设计,梁柏台担任工程指导,1933年8月1日开始动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整个亭子仿古建筑,典雅美观、古色古香。当时,叶坪广场中建成的几大红军纪念建筑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瞻,因此在此亭配有木板凳和石板桌、石墩、供参观者休息之用。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亭被反动派拆毁,就连亭座的红条石也都搬运到别处修筑工事。1955年春,国家按原貌重修此亭。“红军烈士纪念亭”几个字是模仿“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字体而制作的。1961年3月4日,红军烈士纪念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1933年春天的时候,国军对叶坪进行轰炸,一颗炸弹正好卡在这棵樟树的树杈上,没有爆炸,真可谓有惊无险。不久,出于安全考虑,苏维埃临时政府将办公地搬到了沙洲坝,也就是现在的红井景区。</p> <p class="ql-block">  国家政治保卫局成立于1931年11月,是全国苏维埃政府肃反保卫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主要职能,是执行侦查、镇压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反革命活动。内设机构有:侦察部部长由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兼任,后由张然和、钱兆凤和汪金祥接任;执行部部长李克农,后由李一氓接任;政治保卫大队,大队长吴烈、政委海景洲;秘书处(后称总务处)处长欧阳毅。1932年增设了红军工作部,部长李克农;白区工作部,部长张国俭。1933年4月,国家政治保卫局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由叶坪迁往沙洲坝,驻铜锣塘;1934年7月,迁驻云石山艾园岭下,1934年10月,随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于1932年4月成立,周月林为主任,金维映、范乐春为委员,另有工作人员若干名,未设科,为苏维埃政府妇女工作的领导机关。其任务是:解放妇女,组织妇女参加革命斗争和政权管理,改善、提高妇女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旧址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破坏。2005年6月,全国妇联拨出专款对该旧址按原貌进行修复。</p> <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以后,为了建立全苏区统一的金融体系,运用银行的职能活动为革命战争和建设苏区服务。经过积极筹备,1932年3月,以江西工农银行为基础,并抽调闽西工农银行干部参加,在江西瑞金正式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由毛泽民任行长。国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始营业后,承办了代理金库、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稳定市场等几方面的任务。在吸收存款中,除办理机关、企业、红军部队的存款外,还积极鼓励个人储蓄,开展定期、活期、零存整取3种储蓄业务。为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对外贸易和合作社事业服务,是苏维埃银行发放贷款的方针。苏维埃银行发行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在初期,持有苏维埃纸币,可以随时兑换银元、银角,币值相当稳定,具有很高的信誉。1934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随中央红军长征转移到达陕北后,于1937年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p> <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搬迁到沙洲坝后,为召开“二苏大会”,决定在沙洲坝老茶亭村的树林中,建造一栋规模大,造型美,具有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的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大礼堂由“二苏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钱壮飞担任图纸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钦组织实施,并在江西和福建各选调了200多名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担任大礼堂的具体施工任务。大礼堂由8月1日动工兴建,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经常到工地慰问工人,工人们都说:“这是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集会之处,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会按时间、保质量把大礼堂建好。”果然只用了4个月时间,一座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整个外形也非常别致,从空中往下看,就象一顶红军的八角帽。当时整个建筑用了48根木柱,这些木柱都是原有的大树,为防止被敌人空军发现,树顶上的枝卡都还保留着,是很有创意的。这个大礼堂楼上楼下可容2000余人,有三个特点:一是门多,便于疏散,在这四周共有17道门;二是视线好,无论坐在大厅内的哪个位置,都可以看见主席台;三是回音效果佳,不用麦克风,可以清晰听到台上的讲话。另外,在礼堂的北侧10米处,还修筑了一个回字形空洞,可容上千人。在大礼堂的门首上方还嵌着黄亚光书写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17个楷书大字和他设计的地球仪图案。</p> <p class="ql-block">  瑞金沙洲坝流传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说的是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吃了容易生病。也有人想过要挖井,可是一来穷,没人提得起头,二来又信迷信,听风水先生说过,沙洲坝的龙脉是条旱龙,不能打井,打井会坏龙脉,所以更没有人敢去冒这个风险。于是沙洲坝的人也只得祖祖辈辈到塘里去挑水喝。</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政府起初设在叶坪,后来因为白匪军狂轰滥炸,为了安全防空,从叶坪迁到沙洲坝。毛泽东主席便住在沙洲坝的村子里。有一天傍晚,毛主席办完公事从外面回来,一下马,看见乡亲们在塘里挑水,便问:“这水挑去做什么用?”乡亲们回答说:“吃呀!”毛主席说:“水这么脏,能吃吗?”乡亲们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再脏也得吃啊!”毛主席说:“不会打井么?”乡亲们摇摇头说:“沙洲坝人喝不得井水,这是天命!”毛主席哈哈大笑说:“不要信天命,要信革命!还是打口井吧!”说罢,牵马进村去了。大家也就散了,谁也没有把这话记在心里。仍然每天到塘里挑水吃,毛主席也每天早出晚归忙他的公事。有一天,天刚朦朦亮,起来挑水的人,看见有两个人影在村头走来走去。一个拿着锄头,一个拿着锹,这里锄锄,那里铲铲。谁这么早起来干什么呢?走前一看,原来是毛主席和他的警卫员。挑水的乡亲问:“毛主席,你这是干什么?”毛主席说:“找水源、挖井。”说完,便和警卫员在一块长满油草地地方铲开地皮挖了起来。挖到约有两三尺深,毛主席抓起一把泥土在手里捏了捏,对警卫员说:“行,井位就定在这里,你去叫人来挖。”于是毛主席叫挖井的事,立即传遍了全村,众人都自动的找着锄头铁锹,齐集到村头和毛主席一道挖井。毛主席一边和大家挖井,一边对乡亲们说:“这几天忙,没工夫找大家商量打井的事,今天有半天空,我先替大家找个有水源的地方,定个位,破个土。我知道,你们信风水,怕得罪旱龙王,我不怕,如果旱龙王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算账好了!”逗得大家都笑了。大家说说笑笑,不到一天工夫,一口井便挖成了。从此,沙洲坝的乡亲喝上了井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挑塘水喝的历史。因为井是红军来了以后毛主席亲手挖的,所以乡亲们给这井起了个名字叫“红井”。</p> <p class="ql-block">11月4日我们入住的大酒店(本人住在1105房)</p> <p class="ql-block">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领导,在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及经济封锁下,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内英勇苦战一年,仍然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被迫转移。</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由中央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各直属机关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也称红星纵队),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由中共中央苏维埃政府及总工会、团中央等机关和卫生部、供给部、红军大学,组成第二野战纵队(也称红军纵队),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央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撤离战场,到于都地域集结。</p> <p class="ql-block">从10月8日开始,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原驻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和瑞金陆续撤离,转移到于都的段屋、车溪、罗坳和县城,集结休整补充武器弹药、兵员、粮食等,布置转移西进事宜。</p> <p class="ql-block">于都河(即贡江)是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大部队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持红军,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仅4天时间,就在于都县30里的河面架设了多座浮桥和布设众多的摆渡。</p> <p class="ql-block">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中央政府所属机关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万7千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三门和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中央军委、红军总部等中央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这里(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渡于都河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送上一顶顶斗笠,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意。红军战士凝望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p> <p class="ql-block">当地党校的专职人员在现场做讲解。</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江西省于都县城濂溪路48号的“何屋”,是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也是毛泽东来于都时的居住之地。1934年9月中旬,毛泽东从瑞金来到于都,就住在何屋东厢房。10月18日,毛泽东离开这里,从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开始了漫漫长征路。</p> <p class="ql-block">何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青砖绿瓦。院子以鹅卵石铺地,或许是因为年代已久,台阶和地面的夹缝中长满了青苔。整个院落都给人古老朴素之感,唯有院内植物茂盛异常,青翠的叶子显出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1934年7月,于都县城成立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地址就在何屋。何屋面积600余平方米,不算小,然而比起现在许多地方的政府办公机关,还是显得逼仄狭小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跨过门槛,走过老旧的木板门,里面就是省苏政府办公、开会、生活的地方。 红色的门上悬挂着党旗,两边是列宁和恩格斯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简陋的木桌、木凳,所有的家具都分外朴素简单。 何屋内专门开辟出展厅,详细记录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活动。他们为掩护和支援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顺利集结、安全突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赣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为钟世斌,副主席王孚善,设有内务部、财政部、国民经济部、土地部、粮食部、劳动部、教育部、裁判部等部门。 省苏主席办公室同样简陋,面积不大,只有一扇小小的木栅窗,让室内显得有些昏暗,房间内的家具摆设屈指可数。</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开展筹粮扩红、征调伕子、坚壁清野等工作,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筹集粮食18万担,筹款44000多元,扩红14000多名,还筹集了大量的被服、草鞋和果品支援红军。</p> <p class="ql-block">11月5日我们午餐的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