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中的“赋比兴”创作手法直接传承于我国最古老的诗篇——《诗经》,我们当地的语言直接传承于上古时期,我们的地方方言中就留存有古老语言的发音,比如我们常用到的“福、国、旮旯、决、捷、独、捉、桌……”等都是入声字,读音发声短促,刚劲有力。只可惜入声在中古时期有,在现代的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融入平声字了。这就表现在古老的诗词和对联中,要是按照现代普通话读音就平仄失谐了。</p><p class="ql-block"> 像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的韵脚。</p><p class="ql-block">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xiē。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yu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qiē!</p><p class="ql-block"> 靖康耻,犹未雪xuě;臣子恨,何时灭mi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quē。壮志饥餐胡虏肉ròu,笑谈渴饮匈奴血xuè。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què</p><p class="ql-block"> 再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首字入韵的,一二四句的尾字“绝jué 、灭miè、雪xuě”都入仄声音韵,其中的“绝”就是入声字,古代的读音是仄声。</p><p class="ql-block"> 如果按照普通话,这首词就是典型的韵脚出问题了;其实不然,这首词押韵的实际都是古入声字,是仄韵。你只要用米脂方言来读就恰好读出当年岳元帅的原始原创读音了,这就是米脂语言的魅力所在;有人说,能从当地的语言中能听到古人的声音。我们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语言和文化瑰宝,我们为什么不努力深挖、传承和发扬呢?</p><p class="ql-block">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特别有意思,小学课本中有的,内容是这样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首诗有趣点就是在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怎么念?笔者小时候的语文老师再三强调是“cui”,第一声;但后来教材改版,现如今课本上的“衰”已经被标注成“shuai”,那么究竟是读“shuai”还是“cui”?其实这首诗是典型的仄起入韵的七绝,一二四句的尾字“回huai、衰shuai、来lai”都押平声韵“ai”。</p><p class="ql-block"> 还有其它诗词如刘长卿《使回赴苏州道中作》:“春风何事远相催cuai,路尽天涯始却回huai。万里无人空楚水,孤帆送客到鱼台tai。”</p><p class="ql-block"> 皇甫冉《舟中送李八(得回字)》:“词客金门未有媒mai,游吴适越任舟回huai。远水迢迢分手去,天边山色待人来lai。”</p><p class="ql-block"> 唐 王翰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bai,欲饮琵琶马上催cuai。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huai?”</p><p class="ql-block"> 唐 杜甫 《登高》</p><p class="ql-block"> 风急天高猿啸哀ai,渚清沙白鸟飞回huai。</p><p class="ql-block">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lai。</p><p class="ql-block">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tai。</p><p class="ql-block">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bai</p><p class="ql-block"> 唐 李白 《将进酒》:</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lai,奔流到海不复回huai。</p><p class="ql-block"> 唐 王之涣 《凉州词》</p><p class="ql-block"> 单于北望拂云堆duai,杀马登坛祭几回huai。</p><p class="ql-block">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lai。</p><p class="ql-block"> 宋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bai,去年天气旧亭台tai。夕阳西下几时回huai?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lai。小园香径独徘徊huai。</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词中的“催cuai”、“回huai”、“媒mai”、“杯bai”、“堆duai”字发ai音正是古代发音,这样读起来才押韵。而这样的发音正是当地的佳吴口音。</p><p class="ql-block"> 还有唐代杜牧的《山行》:</p><p class="ql-block">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p><p class="ql-block">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的古读音为“xia”,《辞海》中对“斜”字的解释为:斜xie,旧读xia。这从《山行》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来,诗中的一、二、四句都押韵a,符合七言的押韵规律。这首诗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地写了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其中“斜”字是表示弯曲、不端直的意思,这与当地口语中,说某人眼睛有毛病为“斜xia眼子”是这个发音,古声字。</p><p class="ql-block"> 不光在杜牧《山行》这首诗中,类似的还有同样非常知名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斜”字读成xiá,在音韵上的确有更好的效果,尤其在表演或朗诵时。如果改变了古音,可能会影响到诗词的合辙押韵,继而故事的韵律美感也会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 其实改变古音,发扬普通话,也不是一种错误的方式,这是时代的选择,社会发展的产物。因为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商也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的语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于是就出现了作为通行语言的“雅言”;因此,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唐朝语言风格完全变了样子,唐朝以“唐韵”为主,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方言塑造的一种发音标准。后来再到四川方言与北京方言竞选普通话,最终确定以北京话为基础的现代普通话。由此可见,语言发音的改变,也是随着历史在发展,且从来都没有停止过。</p><p class="ql-block">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它表露出来的东西,更像是一种密码,是一种心灵的密码,中国的诗词讲究的有音律之分,所以就有了平仄和押韵之说,这样来说对古音的发掘,就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保护,呼吁大家不要一棍子打死。</p><p class="ql-block"> 挖掘当地方言,听到古人声音,从我做起,责无旁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