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沧桑一一走进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Lotus

2023年10月22日,我走进曲阜,感受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走进孔庙,欣赏绝世“国宝”——汉魏碑刻。<div><br><div>距今已有近2500年历史的曲阜孔庙,历经朝代的不断修建扩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片占地327亩的庞大古建筑群,它与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div><br></div><div>孔庙现存的建筑多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前后九进院落,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0多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的。</div></div></div> 孔庙里古树繁多,仅一级古树就有800多棵,平均树龄800岁左右,最长的桧柏已2100多岁。著名的龙柏凤柏,历经朝代更迭,阅尽世事变迁,凤柏已经枯死了,而龙柏继续栉风沐雨、历沧海桑田。 孔庙内碑石林立,集自汉代至民国不同时期的石碑2000多块,而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汉碑,见证着历代书法碑刻精华,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div><br></div><div>从孔府的后花园出去,左拐,才走几步路,就看到了汉魏碑刻陈列馆。它原是孔府的西仓,里面收藏了汉魏南北朝等时期的碑刻130余块,它们原本分散在孔庙、孔林,1998年移入陈列馆。<br></div><div><br></div><div>这是汉魏碑刻陈列馆的平面示意图。进入大门,右手边依次陈列着宋、隋、北齐、魏、东汉、西汉、宋、唐、明清墓志铭、元朝等碑刻。</div> 宋《玄圣文宣王赞并序碑》。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刻。宋真宗赵恒御制。均为行书。 宋《孔圣植桧赞碑》。宋崇宁二年(1103年)刻,碑高148.5厘米,宽61厘米,厚19厘米。刻文6行,题、款各1行,正文4行,由米芾撰文并书(行书)。原在孔庙孔子手植桧侧。<br><br>释文:炜皇道,养白日。御元气,昭道一。动化机,此桧植。 矫龙怪,挺雄姿。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百氏下,荫圭璧。 <div><br></div> 宋《玄圣文宣王赞碑》。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刻,宋真宗御撰,米芾篆书。碑方首,高202.5厘米,宽68.5厘米,厚19厘米。字以小篆为主,间有金文,高8厘米。文末有二题记,分别为乾隆33年、道光18年孔继涑、孔昭薰题。 宋《讲学堂记碑》。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立。碑高222厘米,宽74厘米,厚15厘米。碑文记述了当时修建孔庙学堂事迹,孔彦辅篆额。碑额“讲学堂记"四字既非篆隶,又非行楷,笔划从简,从文字结构来看,对后世简化汉字应有一定影响。 隋《陈叔毅修孔子庙碑》。仲孝俊撰文,隋大业七年(611年)立。碑头呈圆形,通高2.08米,宽0.82米,厚0.2米。篆书题额“修孔子庙之碑”六字,文为隶书21行,行47字。正文记颂曲阜县令陈叔毅维修孔庙功绩。 <div><br></div> 北魏《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碑高2.80米,宽1.23米,其中碑身高1.53米,宽0.87米,碑额高0.44米,宽0.4厘米。碑额三行12字。碑阳26行,满行46字,末四行为题名年月,主要赞颂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等功绩德行;碑阴12列题名,每列2行至22行不等,共156行,记立碑关系诸人的官名姓氏等。<br><br>《张猛龙碑》的书法艺术风格,既险绝竣逸,又浑穆雍容;既奇趣灵动,又古朴典雅。通于齐整中求庄和,庄和中求变化,自然流畅,逸气横生。该碑被世人称为“魏碑第一”,是北魏碑刻中最享盛誉的作品,为精严雅正书风的代表。 <div class="para MARK_MODULE" label-module="para" data-uuid="gncp67ft4q"><br></div> 北魏《李仲璇修孔子庙》,又称《鲁孔子庙之碑》。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刻。碑通高2.2米,宽0.86米,厚0.14米。碑额饰晕状龙纹,篆书“鲁孔子庙之碑”。碑文隶书而有楷书笔意,25行,行51字,记兖州刺史李仲璇修孔子庙、塑孔子弟子像事,碑阴记六十余人的姓名、官职。 北魏《贾使君》碑,又名《贾思伯碑》、《后魏兖州贾使君碑》等。北魏神龟二年(519年)刻。碑通高2.15米,宽0.84米,厚0.2米。石灰岩质。原在兖州,1951年移入孔庙。正文记贾思伯兖州任内功绩,北魏名碑之一。<br><br>碑首圆形,深浮雕四龙拱起,龙首在碑侧,额刻“魏兖州贾使君之碑”。正文24行,满行40字,可惜剥落严重。正书,习称魏体,笔法高古。康有为称其为“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楷之极则”,杨守敬以为书体与《张猛龙碑》相似,一向被推为魏碑名碑。 <div><br></div> 曹魏《孔羡碑》(《鲁孔子庙碑》、《宗圣侯孔羡碑》)。魏黄初元年(220年)刻。记曹魏封孔子二十一世孙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使奉祀孔子、修理孔庙等事。 东汉《陶洛残汉碑》。1957年发现于城东陶洛村南,1959年发掘出土,碑阳为墓主生平事迹,碑阴为门生故吏题名。立碑时代不详。 东汉《归德桥碑》。原在曲阜城西门外二里桥,1978年移入孔庙。 东汉《竹叶碑》。始立年代不详,因石纹如竹叶帮名。出土时间约在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年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何元锡洗碑精拓,见阳面有“少昊之胄”字样,又称《少昊之胄碑。 东汉《鲁相谒孔庙残碑》。始立年代不详,宋代定为汉碑,文字自宋代剥落严重,后又损去碑阳上部及碑阴文字。纵0.94米,横0.63米,侧纵1.09米,横0.245米。<br><br>碑刻文结体方整丰肥,宽博厚重,神采甚似《鲁峻碑》。碑阴昔无拓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十二月,何梦华洗出拓之。碑字漫漶不可读,何梦华洗石精拓墨本,可辨识之字较多,阴侧何氏拓本字多可见,题字亦较清晰。<br><br>此为清拓本,二张。黄易鉴藏,题签并钤“小松所得金石”印。 <div class="para MARK_MODULE" label-module="para" data-uuid="gn5ulk0jli"><br></div> 东汉《孔褒墓碑》。始立年代不详,清雍正三年(1725年)出土于曲阜城东周公庙东侧,随即移入孔庙。 东汉《熹平残碑》。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钱塘黄易访得于东关外,阮天移入孔庙。墓主不详,文有“熹平二年”字样,故称“熹平残碑”。 东汉《孔彪墓碑》。东汉建宁四年(171年)立,原在孔林孔彪墓前,清康熙年间移入孔庙。碑文记述孔彪生平事迹,碑阴刻故吏藉贯姓名。汉代名碑之一。 东汉《史晨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立。前刻鲁相史晨请求孔庙“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的奏文,碑阴记史晨祭庙的盛况及修治孔子遗迹的功绩。汉隶代表碑之一。 东汉《两城山画像石食堂题记》。东汉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刻,为两城山汉画像石食堂题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收集移入孔庙。 <p class="ql-block"><br></p> 东汉《孔宙墓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立。原在孔林孔宙墓前,清初移入孔庙。碑文记孔宙生平事迹,碑阴刻弟子、门生、故吏等六十二人题名。汉隶代表碑之一。 东汉《礼器碑》,又名《汉鲁相韩敕造立孔庙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碑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文赞颂鲁相韩敕造立孔庙礼器、修复孔子车舆、免除孔子母族颜氏和妻族并官司氏差徭等功绩,后三行及碑阴、碑侧无数刻扣款人姓名及钱数。古人推为其为汉碑第一杰作,也是学习隶书的入门作品之一。 东汉《孔君墓碑》,又名《孔君碣》、《孔少垂墓碑》。东汉永寿元年(155年)立。清乾隆58年(公元1793年)发现于孔子墓红墙外,当即移入孔庙。碣首高1.20米,宽0.47米,厚0.13米。额题“孔君之墓”,篆书阴刻。碣文大都残缺漫漶,存字无多,计8行,每行15字记述孔少垂生平。右下角磨光,刻翁方纲题记。墓主之名已蚀,字少垂,孔子十九世孙。 <div><br></div> 东汉《孔谦墓碑》。约刻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原在孔林,清初移入孔庙。孔谦(121—154),字德让,曾官司郡曹史,孔子二十代孙,孔宙之子。 东汉《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刻东汉元嘉三年(153年),鲁国国相乙瑛请求为孔庙设置守庙百石卒史的有关公文,汉隶的代表碑之一。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8年)刻。1968年出土于曲阜城东防山乡徐家村北,后移入孔庙。 东汉《新富里渎石》。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刻。石长114厘米,宽39厘米,厚18.5厘米。上刻”建安二十二年十月作渎新富里“。1992年发现于小北关村北,原为汉城北墙排水的盖石。 西汉《安汉里画像石刻字》。1937年城东韩家铺村出土,出土共八石,分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中石顶部刻文“山鲁市东安汉里禺石也”。 东汉《舞雩台刻石》。1979年舞雩台附近出土。当即移入孔庙。刻石长宽各64厘米,厚30厘米,平面粗凿,石刻二字,一立一横,一高32厘米,宽25厘米;一高23厘米,宽16厘米。二字一横一竖,虽结构不全同,但均应为“麃”字。 西汉《王陵塞石》。1970年出土于城南九龙山摩崖汉墓中,石高2.2米,宽0.92米,厚近半米。左上方刻有二行共七字,为“王陵塞石广四尺”。下方另有“二尺”二字。墓主为西汉鲁王。 西汉《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王莽居摄二年(7年)刻。原存山东曲阜孔林内孔子墓前,清雍正十年移入孔庙。石长69厘米,宽38厘米,高31厘米,石灰岩质。中部凿刻成龛,龛长20厘米,高14.5厘米。文为"上谷府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4行,行以阴线界开,篆书。古朴浑穆之气尚可见一二。书风与《祝其卿文坛刻石》颇似。 西汉《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刻石》。金明昌二年(1191年)出土于城内太子的鱼池。西汉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刻,左侧刻高德裔发现此石的题记。著名西汉刻石之一。 西汉《北陛石》。1942年出土于城东周公庙东侧高地,长95厘米,宽42厘米,高19.5厘米,石灰石质。正面刻浅浮雕璧纹,侧刻几何纹。文刻于一端,写的是“鲁六年(公元前149年)九月所造北陛“。学者多认为”鲁六年“为鲁恭王六年(公元前149年)。此石为灵光殿阶石。 宋《祖庙祭文》。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孔氏祭祖祭文。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立,张宗益书。 宋《祖庙祝文》。刻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孔子第四十四代孙孔勖率族人祭祖祭文。张宗益撰,孔彦辅书。 宋《敕修文宣王庙碑》。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立,刻中书门下牒令京东转运司增修文宣王庙文牒。裴瑀楷书。 宋《文宣王记碑》。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立,记给事中徐休复奉宋太宗之命祀孔子之事,隶书。 唐《独孤景墓志》。李华宗指导撰文,无书丹者及刻石年月,墓主葬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志盖志石均楷书。民国年间出土于时庄乡尹家村,1978年移入孔庙。 唐《独孤景墓志铭并序》。李华宗撰文,无书丹者及刻石年月,墓主葬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志盖志石均楷书。民国年间出土于时庄乡尹家村,1978年移入孔庙。 唐《卫思九墓志》。无撰书者及刻石年月,唐上元二年(761年)葬。1957年发现于兖州,1960年移入孔庙。 <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唐《羊荆璧墓志》。无撰书者及刻石年月,墓主葬于唐天宝四年(745年),1957年发现于姚村乡黄家屯,同年移入孔庙。 唐《邵府君墓志盖》。墓志已佚,盖石六十年代发现于时庄乡古柳树村,随即移入孔庙。 唐《新修庙记碑》。唐咸通十一年(870年)立,贾防撰文。碑文记述孔子三十九代孙、郓曹濮等州观察史孔温裕维修孔庙事迹,并刻孔温裕修庙奏文及中书门下省准奏牒文。 唐《文宣王庙门记碑》。唐大历八年(773年)立。裴平书丹并篆额,裴孝智撰文,记述兖州刺史孟休鉴、曲阜知县裴有象新修孔子庙门事迹。 唐《大乘寺造像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立,李士强撰文,为佛教碑刻。1956年发现于南辛镇白村,次年移入孔庙。 唐《兖公颂碑》。曲阜知县张之宏撰文,包文该书,唐天宝元年(742年)立。正文赞颂颜回德行。 唐《孔颜赞刻石》。唐睿宗撰文,开元十一年(723年)刻。碑阴有宋政和六年(1116年)夏鳍恭拜孔庙题记,但不见于宋金孔庙唐碑记载。 明清墓志铭。 汉石人亭。石人为汉代雕刻,原在曲阜城东南汉鱼王墓前,青乾隆甲寅年移于城内矍相圃。1953年移入孔庙并建亭保护。 《考盘涧刻石》。石高0.54米,宽0.38米,厚0.29米。清成丰年间,有邑人得之于曲阜县城东关外土中,后移置之于县城东郊鲁班庙之东壁。1978年移入孔庙,始立年代不详。 元《曲阜历代沿革志碑》。记述曲阜历代地名沿革及行政归属。原在城东旧县东门里,1964年收集并移入孔庙。 元《敕建端本堂记碑》。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立,记敕建端本堂之事,碑阴有题名。1956年发现于曲阜城东旧县村,1964年移入孔庙。 元《孔治墓碑》。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墓碑,原在孔林,1978年移入孔庙。 元《处士王先生墓志铭碑》。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立,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治篆颂,1965年由书院乡旧县村东移入孔庙。 金《大乘寺铸钟铭碑》。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立,碑高2.7米,宽0.97米,厚0.17米。记三省奉圣旨存留大乘寺铸钟之事,1957年由南辛镇白村移入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