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 前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从此丝绸之路成为研究中西文明交流的热点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终点是罗马。丝绸之路分为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日本历史学家妹尾达彦的丝路:在游牧与农耕的生态环境分界地带,北纬四十前后,横跨东西近一万公里,宽度为100一300公里的条带。这个条带受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伴随着游牧民族南下,农耕民族北上,在历史上纵跨南北数百公里的移动。在条带南侧农耕民族的区域里,有水的地方渐渐形成了北京、太原、洛阳、长安这的大城市。从河西走廊到西域、中亚,再到两河流域和欧洲也大体相似,形成了大的城市和交通枢纽。这些城市连接起来就是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东西长距离的交易路线上,取其一部分可称之为黄金之路、白银之路、玉石之路、玻璃之路、香料之路、皮毛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也是思想文化的交流,宗教的传播有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申请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获得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二 丝绸之路东西文明的交流和融合</p><p class="ql-block">(一)史前时期的文明交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类文明起源于7000年前的两河流域,伴随着小麦和家畜的训化,这种先进的生产力方式由西向东传播。中国最早的小麦是在阿尔泰山脉南麓的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距今约五千年。随后由中国训化的“黍”,由东向西传播。小麦到中国的黄河流域是在商代,并培育出了更加适合自己气侯的宿麦(冬小麦),到周朝开始大面积种植。人类训化家畜的时间约为6000年,训化地区也是两河流域,主要是牛、马、羊、山羊,由西向东传到中原黄河流域。除了小麦、小米和家畜,还有黑耀石、玉石、炼铜技术、冶铁技术、彩陶、黄金饰品、马车等等的传播,大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向更高的水平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 张骞凿空西域后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和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司马迁的《史记. 大宛列传》和班固的《汉书. 西域传》对张骞两次从西域带回来的真知实见,人们称之为“凿空”。在张骞“凿空”之前,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就是源远流长,但是多是民间的方式。张骞之后,中原文明以官方的形式主动加入了西域的竞争,物质文化交流就频繁起来,这就是凿空的意义。张骞最早带回了苜蓿和葡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 丝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蚕桑丝织是在中国起源和发展的。桑蚕的训化、家养在中国完成。最早在商代的青铜器生锈的部分有丝绸残片,在商代被丝绸包裹的不仅是人也有物,也就是作为礼器的青铜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代希腊罗马人喜欢穿着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把产丝绸的国家称为“赛里斯”。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最早的丝绸是在俄罗斯南部靠近阿尔泰山脉的巴泽雷克,公元前三世纪的游牧部落和大墓中,有五片丝绸残片,其中有图案的两片。公元一世纪蒙古的诺音乌拉大墓,由丝绸来做,几何图案、动物纹样、摇钱树图案、山的轮廓都反映中原与北方游牧部落的交流。丝绸之路上的最远的丝绸出土于叙利亚的帕尔米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原的丝织品通过西域沿绿洲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西汉时期的古精绝国国王的随葬品都是精美的皇家织造出来,反应中原与塔里木盆地城帮政权的关系,“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护缚”更是共同对付羌人游牧部落的一致行动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蚕桑织造技术的传播是玄奘西行取经于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听到的一则传说。讲于阗王(公元420年前后)曾娶东国女(靠近于阗国的应该是北凉沮渠蒙逊政权)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将蚕种藏于帽絮中,骗过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1907年斯坦因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了这块8世纪的木板画(下图),一位公主戴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用手指着她。真正将养蚕技术传到世界的,是6世纪的印度人(一说是波斯商人)用空竹杖将蚕种从塔里木盆地运出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蚕桑技术传到中亚粟特人的河中地区和萨珊波斯地区,以及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当地经过消化吸收之后生产出了赞丹尼奇锦、波斯锦和拜占庭锦。在图案设计中融入了其属地特色,如联珠纹、对鸟、对羊、对猪纹、对狮纹等,又影响到中原地区。如斯坦因在吐鲁番发掘的猪头纹饰锦。《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姜伯勤,第五章,第三节)中,如斯坦因所指“萨珊”型波斯纹样设计,为7一8世纪中国生产的织锦仿制。联珠圆饰内的狩猎场景与构图是波斯式的,而花纹设计、花边叶饰的主题花纹是中国式的。赞丹尼奇锦是安国首都布哈拉附近的一个村庄,是河中地区丝绸贩运和生产的中心,“赞丹尼奇”的衣料曾被输往“叙利亚、埃及和罗马的城市”。粟特人把所谓的胡锦销到敦煌、吐鲁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 思想的传播—景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做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沿丝绸之路留下了许多佛教石窟,著名的有龟兹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丙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石窟等。这些石窟大多汇集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比如由西向东由健陀罗风格逐渐演变,麦积山北魏的秀骨清像等,无不体现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景教与袄教和摩尼教被称为“三夷教”。景教是基督教会的一古老教派,因最早主教区在叙利亚,称为基督教的叙利亚分支;又因其教主名又称为聂斯托利派,其核心教义是“二性二位”说,只𠄘认圣母玛丽亚是耶稣的母亲,而不是上帝的母亲。公元431年被以弗所宗教大会列为异端,其信众逃往萨珊波斯,到中亚。贞观九年阿富汗人阿罗本到唐朝拜见李世民,唐太宗派房玄龄于长安西郊迎接阿罗本,从此景教在中国开始合法传播。公天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于长安义宁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荣新江先生的《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介绍了波斯人后裔李素入仕唐朝司天台(国家天文台),从唐代、德、顺、宪四朝皇帝,前后五十余年,其在广州学习的是波斯系统的天文历算之学。对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明交流做出贡献,荣老师考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的“文贞”就是李素的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在吐鲁番葡萄沟附近发掘了西旁景教修道院的遗址(下图),年代为唐至元代的高昌回鹘汗国时期,该遗址是我国现存罕见的早期景教遗址。在1904–1907年德国探险队克伦威德尔首次在这里进行挖掘,一个探方直接挖到一个修道院的“图书馆”,1000多个片段是用叙利亚文写的。其中就包括亚里士多德的经院哲学经典片段。2014年由李肖、张勇首先确定西旁就是德国探险队的景教遗址。新冠疫情过去后的2023年上半年由中山大学和吐鲁番文物局联合全面考古挖掘。通过挖掘证明古代吐鲁番人在信仰伊斯兰教以前,除了信仰琐罗亚斯德教、佛教、摩尼教,还长时间信仰景教,景教与佛教、萨满教长期并行,是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车师古道著名的岩画遗址,从青铜时代的草原游牧部落的岩画,以动物为创作素材,同时还有部落的标志;汉代车师古道是连接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的交通通道;唐代北庭都护府与西州都督府以及回鹘时期北庭(夏都)与西州的主要通道。在天山南坡古代塞人刻岩画的地方,又有宗教信徒在此将佛教的“卍”字标志,景教的十字架,刻在此地。景教的这个“十”字四边等长,是希腊式的十字架,而每边到中心宽度的变化为马尔他式,如果刻有宝石的就是融入了萨珊波斯式。景教一路向东传播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回鹘文的石刻,被日本京都国立大学的世界著名的粟特语大师吉田丰解读为“哈里路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奇台唐朝墩遗址,发现了带有围墙的唐代院落遗址、罗马式浴场遗址、佛寺遗址,同时也发现了景教寺院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山北麓在唐代到元代是由包括景教在内的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兼容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酒神的传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隋代酒神图驼囊陶骆驼,骆驼两侧驮囊上各模印一组人物,形象相同。居中男子呈醉酒状。关于醉酒者的身份,有可能是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或者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陶骆驼由隋大兴城内的明器作坊生产,但驮囊上的模印图像,则可能与粟特工匠相关,反应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希腊神话中酒神出行的标准配置,就是洒神的随从西勒诺斯和萨提尔。有一个随从背后有一把酒壶,同时地上放有来通和酒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酒神如何从希腊到长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在栗特人的家乡索格狄亚那(中亚河中地区)和巴克特利亚(阿富汗北部和塔吉克斯坦南部)留下了大量的希腊人,将希腊文化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和大力神赫拉克里特带到了这里;第二阶段就是中亚的粟特人接受了希腊神话并将酒神带到了长安。因为魏晋到隋唐丝绸之路贸易的承载者是栗特人。但长安本地文化并没有接受酒神,中国人不信神神鬼鬼,喝酒也喝不岀来一个神。包括图中的“来通”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酒习惯。所以这只是与长安栗特工匠有关的用品,少见类似的更多文物出土,但是这是丝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件重要文物。这个酒神的形象与从希腊刚出发的形象还是有很大变化,但并不影响酒神代表的欢乐、激情、感性的生命本能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4 何家村遗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何家村遗宝是20世纪唐代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不仅使人们对大唐盛世有直观的感受,对东西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精美的大唐艺术品,仿佛听到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何家村出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为俏色玛瑙质地,玛瑙由红棕白三色相杂。如夹心饼,层次分明,鲜嫩滋润。希腊人名为“来通”,其产地可以基本确定来自西方。是作为唐朝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但是这个器物却在中国没有第二件,仿造的也很少,原因是来通是用来喝葡萄酒的,把兽头部分拧开可以直接喝葡萄酒。而中国人的喝酒习惯就是把下面开关拧紧,直接在敞口处喝,这就是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水晶八曲长杯。以无色透明的水晶制成,器形与何家村出土的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相同。这是唐代仅有的一件水晶容器,其形制与萨珊式的多曲银杯相同。很可能是七世纪后半叶中国工匠的仿制品。唐代对于这种形制的长杯进行了借鉴和改造,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唐三彩碗,就是改造后的创新产品。用这种多曲长杯喝酒,倒满了不稳,用单手把,不好入口;用单手把,只有三分之一才能好喝,为啥不用双手呢,这就是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唐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有强烈的包融性,同时也有选择吸收形成了唐尚新样。因为唐代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吸收、融合、创新是唐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还有很多视角,比如货币的流通传播。希腊钱币影响贵霜、波斯及塔里木盆地周边政权的钱币形制,以及汉五株、开元通宝在塔里木盆地及中亚的流通都能很好的全释了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 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从几千年以来没有停止过,并且不断的碰撞、融合、发展。我们看到了汉的强大和唐朝中国的气象令人崇重欣羡!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中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由于中国是内向型文化,没有外向索取的诉求。始于张骞,成于郑吉,中原政权主要是文化的接受者,而不是传播者。中国自汉随秦制开始重农抑商,到隋唐也是一样。真正将西方文化带入中国,又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丝路贸易的𠄘载者—粟特人。我们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但不是主角。对于今天的启示是:更加包容,高质量的开放,发挥民间交流的积极力量,使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