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馆游记

六豆儿 31718756

<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我们一行八名七十多岁的老人驱车前往南方的几个城市旅游,第一站便是南昌。</p><p class="ql-block"> 作家余秋里曾在《文化苦旅》一书中写道:“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幸好它的郊外还有个青云谱。”他所说的青云谱,正是我们一行到南昌后去的第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青云谱前身是一座道院,相传早在2500余年前,周灵王之子即在此开基炼丹。西汉为“梅仙祠”;东晋始有道教净明派,建“太极观”。唐为“太乙观”,宋为“天宁观”,至清初定为“青云谱”。300余年间,道院几经兴废,解放初己是庭院荒芜,残破不堪了。后经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于1959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他姓朱名耷,僧名个山、传启,别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屈的态度出家为僧。后还俗,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郊,在青云谱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八大山人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其笔墨清脱纯净,笔简意赅,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其书法善用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亦工篆刻。</p> <p class="ql-block">  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干、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为此,国家又专门修了一座真迹馆,陈列了他四十多幅真迹。《寿鹿图》表现了他的不屈和悲鸣,《孤松图》表达了他的傲骨和正直,还有《墨荷图》、《鸟石图》、《拓木立鹰图》等等。我们都不是学艺术的,也看出了这些墨宝的珍贵。学弟魏占说:“我以前一直以为八大山人是八个在山里的人呢?这次看到了国宝。”</p> <p class="ql-block">  青云谱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萌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房屋,显得格外静谧。</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馆内现存许多令人向往的文化遗迹,万历古井,仙人桥,净明真境,鹤巢忝居,羲之墨池。院内殿宇堂阁,丹桂碧池,凉亭月楼,展示着岁月的沧桑,漫游其间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青云谱四季景色各异,阳春桃红李白,盛夏荷满十里,三秋桂子飘香,严冬寒梅竞放。我们去的时候是金秋十月,当天预报还有小雨,但中午时分,竟有一缕缕阳光穿透云雾,把周遭幻化得十分柔和、温纯。</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溪流缓缓走着,边走边拍照,来到青云谱茶室休憇。茶室紧倚河边,一弯活水绿的可爱,倒映着笼笼修竹,花影摇曳,恰似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九人点的是一壶三人份的七年白茶,多一人多交十元。“五五春秋在异乡,欢颜一聚少年帮。重忆菊林饮马池,身心只愿今朝康。”</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九人都七十多岁了,在自己的季节里,曾随时代潮流被驱使于人生最艰涩的他乡,无奈地承受艰苦磨砺,所以对人生,和八大山人一样,有着自己更身切的感受。往事如烟,风如泣,这世界也不会再有我们的舞台了!</p><p class="ql-block">最后看到的,是被几棵三四百年古树围绕着的八大山人之墓,秋风卷起黄叶纷纷飘落在这位中华文化名人的墓脚下。幸人生,终寻归宿,让人感到岁月如风,亦如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