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古城尘封探秘(一)

奇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安阳老城素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街道之说,细品老城区街道名称,自有一番别味。见于县志上的记载为数不多,由于朝政的更迭,街道的易名也在变化着,有正式的街名,也有百姓的俗称。老地名是城市变迁的时代印记,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这些老地名它承载的是民情风俗,历史掌故与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信息的原始载体,地名是一种文化,不同时期的地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铁拐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铁拐府,乍听这个街名,是不是会想到了八仙中的铁拐李,莫非此处是铁拐李的府第,非也。此铁拐非彼铁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地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乾隆五十二年巜彰德府志.卷三十二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鉄牛在郡治東九府衚衕(胡同)民家俗名曰鉄塊府其形如牛頭角嶄然好事者嘗掘深丈餘不見其底止蓋浮山伏岡之類耳”。此处记的九府胡同是笔误,六、九的笔误。郡治和六府在同一条街,郡治在东大街西头,六府在东大街中段郡治东,九府在郡治的东北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六府是在东大街与铁拐府并行的两条南北向夹道,两条夹道在民国前都通向东南营街,民国时铁拐府南口盖起了民房,断了此路,转而向东与六府相通了。形成了7字形的拐杖状。铁拐府应是由铁块府变音而来,与八仙中的铁拐李无任何牵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练兵处的地图印证了这一由来。下图一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记载。图二清练兵处军令司彰德府全城图铁块府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拐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提起三拐弯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这条街位具何处。其实三拐弯是个俗名,不是正式的街巷名称,正因为它是俗名,所以在民国时期非常出名,西邻风花雪夜的县前街,在这条夹道中“暗门”非常多,这些“暗门”使他名声在外(当时较为明显的暗娼地点)。它的正式的街名也是几经变化,民国以前叫老府,位于高阁寺东侧,南起马号街,北至县东街。老府所指是明朝以前的彰德府署,就是现在的高阁寺,赵王朱高燧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1425年5月3日)就藩彰德府,相中了府署的位置,彰德府署迁至东大街,府署改建成了赵王府,东邻的这条夹道便叫做老府了,老府署与新府署之间的一条短巷便叫做老府口。(西华门街至东大街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民国时期,这条夹道以高阁寺为界,以南叫老府,以北叫做后老府,俗名三拐弯。高阁寺以南这部分是条直道,而以北这部分,则是一户一拐弯到县东街。《道德经》中有“三生万物”之说,三拐弯的“三”在这里并非指只有三个弯,而是指无数个弯,因为城市的改建,目前的三拐弯还有七道弯在这里静静地等你拐了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四九年五月六日安阳解放,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绘制的安阳城区图中,这条夹道标注的是马号后街,而现在的街牌是马号街北巷,到了拐弯处则标马号后巷,出巷北口是三拐弯标牌。</span></p> <p class="ql-block">正式街名与俗称街名以颜色区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多少老地名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老地名是世变时移的印痕,回忆这些老地名是岁月尘封探秘的回放,老地名中有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的积淀,有事过境迁的风雨沧桑。亦雅亦俗,亦庄亦谐,有多少故事在等待我们去欣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