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小淡</h3></br><h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以往国庆长假虽然也回乡下,但却没有多少感触,今年回乡多住了几夜,相对完整地体验了一下田园的生活,还是值得写几笔。</h3></br><h3>很早以前我发文写过我的大姨,亲戚们夸我写得好,其实还是借光大姨自身拥有淳朴和善良的魅力。我从小就喜欢去大姨家玩,她总是把屋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用担心摸着哪会摸出一手灰,也不用担心随便摆放的食物不干净,在农家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安全感。</h3></br><h3>十多年了,大姨的家和生活一样,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院子里地上、墙上永远晒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地瓜、花生、芋头、玉米等等,它们大多都连泥带根的,是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原始模样,有的被摘干净堆成一小撮,有的还裹着泥土肆意躺着晒着太阳,等待着我们得了空去择。</h3></br><h3>院子里还有古老的手动按压式抽水设施,每次先倒一点点水作引子,再不停地上下按压压出地下清冽的井水,装满几个大桶,洗脸、洗菜、洗手,甚至直接喝都可以,甜丝丝的。城里人早就用上了水龙头,一扭就有水来,十分方便,农村现在也可以安装,但很多农家还是习惯传统的抽水方式,可能有他们坚持的道理吧。</h3></br><h3> <h3>图/网络</h3></br><h3>大姨家有苹果园,苹果树也需要打药治虫,为了防止药沾到苹果,在打药前需要用厚厚的纸袋严密地包裹起来,等成熟后再摘袋晒太阳,苹果就从青白色晒成了红彤彤的颜色。每到国庆都是苹果摘袋的时候,母亲心疼自己的姐姐辛苦,总拉着我们回去帮忙摘袋。</h3></br><h3>每天早上太阳升起大约6点左右的时候,大姨和姨夫就下地摘袋了,母亲起的晚一点,7点也出发了,只有我和表姐一家总懒在床上,直到第二天才慢吞吞去果园玩了玩。听起来是很容易的活,真去了才发现不易:苹果树普遍低矮,想穿梭其中必须弓背哈腰,走不了几步就会腰酸腿痛;好容易走了进去,摘袋还要十分小心,一个不留神就把苹果也拽掉了;如果摘下袋发现有的果实被树枝压到了,还要小心翼翼地贴一块小海绵,不然长大树枝嵌了进去,会留下疤痕···总之十分繁琐精细。</h3></br><h3>在我拽掉了好几个苹果之后,我决定还是不添乱了,蹲在一边啃起了被拽掉的苹果。虽然还没有变红,但已经甜味很足了,不仅感叹自然的神奇,转念一想,这哪里只是自然的神奇,更是人类的辛勤和智慧的结晶。</h3></br><h3> <h3>图/小淡<br></br></h3></br><h3>中午12点的时候,大姨和姨夫会回家吃个饭,下午再继续,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既然我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发挥点帮忙做饭的本领也是好的。当夕阳泛着红晕的时候,母亲领我们在地里搜索晚上的食材。大姨会在苹果园的空地处随意种一些蔬菜水果,所以看到什么摘什么。茄子、韭菜、葫芦瓜、丝瓜、豆角、黄瓜,样样数数得有十好几种,就听见我和母亲的对话:“哎呦这茄子好大,摘几个晚上炖了吧,再不吃就老了”、“这个葫芦瓜嫩,咱包饺子还是炒一炒?”、“黄瓜还有好多,还叫蒜泥一拌?”、“顺手薅棵葱去”、“哎嘛还有个大西瓜,抱走吧等吃完饭切了吃掉”···</h3></br><h3>夕阳柔柔地洒在果实身上,反射出的光好像也带着香味似的。这时候我发现,最治愈人心的,就是生活本身了。</h3></br><h3>抱着一堆菜和水果回了家,母亲点上柴火生火,我舀水洗菜、切菜,一边干一遍逗逗在屋里观察我们的小外甥,等大姨回来,香喷喷的饭菜就端上炕了,一大家子人一边吃一边还要抱怨炕太热了。狼吞虎咽、酒足饭饱后,众人帮着把碗筷拿走,大姨和母亲忙着洗碗,我到院子里拉个马扎一坐,把那些晒了一天太阳的粮食择一择,比如把带着叶子的花生拔下来,把地瓜须除干净···因为都在院子里,我们手里干着不同的活,也可以啦呱聊天,时而抬头望望黑漆漆的天空,还能看到一闪一闪的星星,再仔细看看,就是一大片星星。</h3></br><h3>这片院子和这片繁星,依旧是我儿时记忆里的样子。</h3></br><h3> <h3>图/网络<br></br></h3></br><h3>离开大姨家后,大姨还是一如既往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农忙时节非常辛苦,但今天看到大姨发微信展示了晚上在家里做大馒头的照片,并告诉我们今天袋摘完了。丰收总是令农民喜悦的,不然怎么有心情和气力做出滚圆胖墩的大馒头呢。</h3></br><h3>其实在现代社会,这样精细的劳作效率并不高,大姨家每年的收入也并不高,但农民的精气神和力量的确是无穷大,再辛苦、再艰苦,只要看到丰收的果实,还是抑制不住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或许是大自然赋予的一份力量,但它却那样朴实单纯,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更亟需反思还需要做些什么,让农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让这份单纯得到它应有的价值。</h3></br><h3>最近的一些经历和思考让我有所感触,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都在慢慢变化着,不知不觉就会对基层的人们缺乏真实的了解和接触,我们自以为懂得他们的需要,但其实远非如此,日复一日,距离只会越来越远。大到政府政策制定执行,小到普通的人际往来,这都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