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18.7.11)

秋日私语

<h3>图/网络</h3></br><h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h3></br><h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h3></br><h3>——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h3></br><h3>非常喜欢这首极有故事感的小文,看似平淡无奇却能品味良久。我记得高中学到有一层理解为二人抒发了对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不过我却觉得,这只是铺垫作用的情绪,此情此景之下,更多大概是知音相遇的美妙。</h3></br><h3>我曾一直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遇到的人们,能彼此理解的人还是占多数的,现在却觉得也许并非如此。时间越久,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便愈发不同,能交心相谈且甚为欢愉的已不可求。</h3></br><h3>这并不是坏事,更非埋怨。理想是,每个人的想法都该被尊重,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也都无可厚非,只要人们肯承担与选择同时而来的结果。而现实是,这一点恰是世人所难以理解的,似乎总有一种“你应该”的力量包围着所有人,所有人都在变成一个模样。在不同的年纪总有声音会不停地提醒你,大家都是这样的,你也要去面对。</h3></br><h3> <h3>图/小淡</h3></br><h3>其实我无意与众不同,我也渴望爱与生活,也对这个美妙的世界充满热情,只是这种热爱却少有人理解了,恐怕的确是“闲人”越来越少了,有太多生计要奔波,谁又有空去读读一个人呢,而在奔波途中,谁又能发现已经读不懂自己了呢。</h3></br><h3>若问世间情为何物,教人生死相许实在过于浪漫主义,在我看来也许是极大的耐心与理解。有时,我会觉得父母也不能理解自己,但现在发现反而是他们给了自己最多的理解和支持,还有身边三五交心好友。朋友理解是缘,父母理解就是爱了。</h3></br><h3>漫漫一生,你我还会遇到许多的人,还会碰到许多的事,也许你依旧特立独行,也许你愈加平平淡淡。其实怎样度过一生都不过是一场选择,无论流浪四方还是柴米油盐,都还敢说自己有情有梦,便给了这个世界一点温暖了。</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