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大渡河铁索桥 【原创】

陶玉和

<p class="ql-block"><b>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b></p><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我第四或第五次踏上泸定桥了……</p> <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27日,天刚刚破晓,山中的雾气还未消散去,红军第二师第四团的众战士已经整装待发。</p><p class="ql-block"> 他们此次行军的目的地是泸定,毛泽东下达的命令是:“三天内赶到泸定桥。”</p><p class="ql-block"> 然而,从红军当时驻扎的渡口出发,北上到达泸定,这一趟足足有320里山路。</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二师第四团(后称红四团)在27日已奔波一整天,而后又经过长途奔袭,在28日急行240里,仅仅两天就达到泸定,并在那里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于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纳入景区管理。</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  长长的一组浮雕表现的是红军指战员争分夺秒、奔袭泸定桥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时期,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有时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如山珍海味、肉菜等)因无法过河而腐烂,军队频繁调动在这里形成梗阻。</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大渡河上的首座桥梁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而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当地土司叛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山河”。泸定桥开始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1969年6月,泸定桥完成一次修复,大修期间采用不少新工艺,如用低碳圆钢制作铁链,代替原来手工锻打的毛铁,</p> <p class="ql-block">  1972年2月4日,中国作家郭沫若题写泸定桥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泸定桥”。</p> <p class="ql-block">  1974年3月,中国国家文物局拨款大修泸定桥,在即将完成时,上游一侧的扶手链忽然断裂,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断链三根,导致桥面倾斜,放在桥面上的修理工具掉进河里。</p> <p class="ql-block">  1975年,某部组织参观泸定桥,数十人上桥后九根底链忽然断裂三根,桥面倾斜四十五度。</p> <p class="ql-block">  200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成立泸定桥景区。</p> <p class="ql-block">  截至目前,泸定桥已有310多年历史,现桥铁环上铸有生产工匠所在的铁匠铺和工匠的标记,为该桥维护的监督机制。</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位于今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河西街与成武路之间的大渡河上,北距上游雅康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4218)兴康特大桥5千米,距离高速公路出入口8千米,南距下游城南大桥800米;桥西接海子山,桥东接二郎山。</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由多根碗口粗的平行铁链构成,桥栏直接由铁链架设,底下并排铁链铺上木板形成桥面,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各铁链环环相扣;桥台位于桥身两端处,桥台内固定铁桩,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铁桩里;桥头两岸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锚固铁链落井之上建有桥亭,飞檐翘角、古朴大方;桥西端观音阁下存有康熙立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横桥板间隔相铺,犹如窗棂,这种结构既能减轻桥重,又能减少风的阻力;扶手链与底链每隔5米相连的设计使桥身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  古代造桥大多数情况都因地制宜,但大渡河地处偏远山区,河宽数百米,终年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泸定桥工程在当时科技水平下几乎无法完成,需解决铁索供应、铁索过河以及铁索固定难题。当时,泸定县一带不生产铁,铁匠稀缺,于是桥梁建设者远赴铁矿藏量大的荥经县铸造铁索。</p> <p class="ql-block">  铁索出产后需衔接两岸,工人们曾尝试用羊皮筏子或船只运输铁索,但无法实现;最终人们利用“索渡原理”,先将粗竹索系于河两岸,每根竹索上穿上10多个短竹筒后,再将铁链系在竹筒上,最后从对岸拉动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完成铁索输送。</p> <p class="ql-block">  铁索跨河后,人们在两岸利用大块条石修建坚固的桥头,然后在两端桥头内挖深井,并且在井底用生铁浇铸横向卧龙桩和纵向地龙桩;最后所有铁链与地龙桩相连,底面铁链上铺设木板形成桥面,各铁链相互环扣成桥。</p> <p class="ql-block">  民国24年(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泸定桥,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飞夺泸定桥”战斗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泸定桥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  沪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力竭而亡,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英雄。</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曾是大渡河上最长的铁索桥,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曾有对联题道:“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光第一桥”;从清朝以来,泸定桥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p> <p class="ql-block">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和飞夺泸定桥战役的核心地,泸定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对研究中国革命史、边疆发展史、藏区社会史等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建筑风貌独特,为世界和中国所独有。陈运和用诗《泸定桥》评价“人间从未望见这种桥,一座如此简陋的桥、一座十分惊险的桥、一座跨越激流的桥、一座飞跃峡谷的桥”、“一座用毛泽东诗词筑起万代牢固的桥、一座被新中国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桥”。</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中,泸定桥是中国四川和西藏之间茶马古道的交通咽喉,是中华边陲民族和睦、国家统一的安定桥,更以中国红军长征期间胜利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壮举和英雄业绩而名扬中外,以“十三根铁链托起一个共和国”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被称之为“中国红色第一桥”,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桥头石碑对泸定桥历史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我已经是第四次来到泸定桥了,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在桥上走一个来回。</p> <p class="ql-block">  泸定桥头如今有一个不大的展室,里面有一些关于泸定桥的展品,尤其是一些数百年来泸定桥的老照片更是珍贵。</p> <p class="ql-block"><b>  泸定桥,一座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永远闪光的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