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游记

林韵如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中,中国是天地中央,中国的中心在中原,中原的中心在登封。所以这里是早期王朝建都之地,是文化荟萃之地。</p> <p class="ql-block">对于喜欢历史和武侠的我,登封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地方。2020年春节行,因为武汉疫情走到开封就打道回府,十几年间数次求而不得,想是缘分不到。今年国庆节有一个十几天的长假,开启我的第十次河南行,终于来到了登封。</p> <p class="ql-block">10月4日,早上6点出发,沿途的景色从晴天变为阴天,最后由小雨陪伴我们抵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出发前就说如果是小雨天气比较适合游览观星台。真的天随人愿,当天下午就去了告成观星台。</p> <p class="ql-block">夏,最早在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建都,称为禹都阳城。</p><p class="ql-block">周,为颖邑,周公在嵩山测量天文,安放日晷。</p><p class="ql-block">秦,置阳城县和颍阳县。</p><p class="ql-block">隋大业初年(605年)改为嵩阳县。</p><p class="ql-block">唐天册万岁二年(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p> <p class="ql-block">照壁,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由登封县令施奕簪建造。照壁上嵌“千古中传”石额一方,简明阐述了古代天文学重视中土的观测传统。</p> <p class="ql-block">周公测景台。</p><p class="ql-block">景,通影。西周文王四子周公营建东都洛阳时,在告成利用土圭、木杆进行测影,以土圭之法测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季节变化的古代天文仪器。</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太史监南宫悦将土台木表改为石台石表。</p><p class="ql-block">周公测景台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圭表测影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古井,相传是郭守敬修建天文台时挖凿。</p> <p class="ql-block">周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1975年翻修。</p> <p class="ql-block">古观星台,元代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至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主持建造,是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2010年作为“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蒙蒙细雨更显观星台斑驳古老。</p> <p class="ql-block">1944年日寇炮击观星台,东壁中弹数枚,致使台顶东室坍塌。1975年修复,只保留两处损坏较轻的炮弹洞。</p> <p class="ql-block">嵩山主要分为嵩阳、中岳、少林三个景区。来嵩山的游客大部分都是去少林寺,一下高速就看到各种指示牌引导车辆往少林方向前行,一部电影真的可以超越一段历史的影响力。为了错峰旅游,临时决定先游览嵩阳景区。</p> <p class="ql-block">嵩阳景区游览路线有两条,一是登山路线,一是寺庙古迹游览路线。</p><p class="ql-block">嵩阳与中岳景区隶属太室山。太室山为嵩山之东峰,最高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p><p class="ql-block">嵩山对我的吸引不仅有少林寺和五岳剑派,还有一位我非常感兴趣的皇帝:武则天。</p><p class="ql-block">公元七百年七月初七日,道士胡超在嵩山峻极峰为皇帝武则天投下赎罪金简,这枚金简也是武则天唯一留存于世的文物。峻极峰我是不去了,登山路线耗时耗力,今天主要的游览景点是山半腰的大法王寺、嵩岳寺,和山下的嵩阳书院。</p><p class="ql-block">买了门票和通勤车票,坐车直接到达大法王寺。嵩山景区实行扫码购票,这对于喜欢收藏门票的我只能收藏一张手机截图。好在还有纪念币卖。金色没有了,买了一枚银色的。银色也漂亮,可我也想要金色。还是孙悟空说得对,天地都不能得全,何况一枚纪念币呢?</p> <p class="ql-block">大法王寺</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4年(公元71年),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佛教传入中土后最早建造的寺院。寺院依山而建,由低至高七进院落:山门、未来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严华宝殿、藏经楼、法王寺塔。安静优美,香火鼎盛。嵩山八景之首的“嵩门待月”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师父要挂国旗了。</p> <p class="ql-block">我对寺庙的热爱源于很小的时候,四五岁的时候就喜欢去寺院看和尚做法事,闻焚香的味道。至今我还保留着一张四岁时披着浴巾学和尚念经的照片,和一串小时候在寺庙游玩买的佛珠。</p> <p class="ql-block">法王寺塔,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四角抛物线形15层方形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法王寺西南步行一公里是嵩岳寺。</p> <p class="ql-block">沿途的风景这样美,路途再远也不觉得远。</p> <p class="ql-block">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名嵩岳寺。</p> <p class="ql-block">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简体建筑,被誉为“华夏第一塔”。塔身为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这在中国现存的砖塔中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雄壮的嵩岳寺塔历经一千五百年风雨屹立不倒,可见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之高。外观设计把中国传统艺术和古印度“犍陀螺艺术风格完美结合,在世界建筑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小虫。</p> <p class="ql-block">寺内值班的狗子,吃了小面包,一路送我过桥出了他的领地。</p><p class="ql-block">嵩岳寺如今已荒废得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古塔,越发寂寞荒凉,我来了看一看很快就会到热闹的凡人世界,这狗子长年累月生活在这里,是否也想有个人陪?</p> <p class="ql-block">离开嵩岳寺原路返回,在大法王寺坐通勤车下山,游览嵩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隋大业年间更名嵩阳观,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古代的高等学府,是宋代理学发源地和传播中心,与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中岳嵩阳寺伦统碑,刻立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碑阳上半部刻有一尊大佛,内坐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下半部为铭文,记录嵩阳寺生禅师造塔之事。碑阴雕刻佛像12层,共94佛。</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由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八分隶书。碑文记载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治病而炼丹九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巡祀中岳,驾临嵩阳书院,御制诗二章。次年建亭,镌刻《嵩阳书院》诗碑立于亭内。诗曰:“嵩阳书院景最清,石幢犹纪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荫中句偶成。”</p><p class="ql-block">清末亭毁,1967年碑被损。2005年原址复建碑亭,修补碑身。</p> <p class="ql-block">二将军柏</p><p class="ql-block">相传汉武帝刘彻于西汉元封年(公元前110年)游历嵩山时,见二株柏树异常高大,一时兴起将其封为“将军”。</p><p class="ql-block">二将军柏高20余米、胸围13余米、冠幅19余米,有4500年树龄,是中国最古老的柏树,人称“原始柏”。</p> <p class="ql-block">先圣殿</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著名教育家、理学家耿介修建。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登封知县施奕簪重修。1982年翻修。殿内供奉孔子像。</p> <p class="ql-block">讲堂</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河南学道林尧英为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讲学捐俸银建造。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重修。1982年翻修。著名成语“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道统祠</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河南巡抚闫兴邦捐俸银建造。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重修。供奉帝尧、夏禹、周公像。</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河南巡抚王日藻捐俸银修建。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重修。1989年翻修。</p> <p class="ql-block">离开嵩阳书院,结束一天行程。第二天的日程安排是中岳景区。</p> <p class="ql-block">中岳庙位于太室山南麓的黄盖峰下,始建于秦代,原名“太室祠”,是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汉武帝时扩建。北魏时期祠址三迁,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天册万岁二年(公元696年),武则天在此封禅,从黄盖峰登峻极峰。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按照故宫形式大规模修建中岳庙,因此中岳庙有“小故宫”之称。</p><p class="ql-block">中岳庙是道教在中原地区最早的活动基地,被称为“道教第六小洞天”。现存明清建筑400余间,汉至宋代的古柏300余株。中轴线建筑有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财神殿、文昌殿、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七进十一层院落,是五岳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遥参亭原为重檐方亭,1942年改建为八角攒尖黄琉璃瓦重檐亭。此亭是昔日过往商旅无暇亲谒岳神时,在此遥遥参拜以了心愿,故名遥参亭。</p> <p class="ql-block">天中阁,原名“黄中楼”,清以前中岳庙的大门。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建为天中阁。清代重修。</p><p class="ql-block">许许多多的古迹都有历代重修的记录,没有一代一代的维护整修,我们也看不到中国有多么久远的历史。或许过去一二百年,这些古迹的讲解牌上会有现在重修的记录吧,时间会带走一切,也会记录下这消散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天中阁前这条路是唐代通往洛阳的官道。古代的道也就这么宽足够了,大部分人一生就在出生之地打转。过去行路也是比较容易,官道只有一条,出某城门顺官道走多少里就到了哪里,这样一个在今天太笼统的导航,在一千年前的中国可以准确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配天作镇坊</p><p class="ql-block">古时称中岳为土神,以地配天之意。五行中,中岳属土,土为地,唯地才配天,故名“配天作镇”。</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原名崇圣门,因宋太宗赵光义于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赠奉中岳庙神为“中天崇圣大帝”而得名。原为过往门庭,形制与峻极门相似,1942年改建为现在的歇山房,已失原貌。</p> <p class="ql-block">宋代铁人共四尊,因为分布在神库四角,又被称作“镇库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重3吨,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造型最佳的艺术珍品,是中岳嵩山的镇山之宝。</p> <p class="ql-block">文昌殿,宋金时亦称“外三门”或“中三门”,清代改名“化三门”,源于道家“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形制和峻极门相似。1942年改建为现在的歇山房建筑。</p> <p class="ql-block">峻极门,又称“将军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失火被毁。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重修。</p> <p class="ql-block">崧高峻极坊,又名“迎神门”,因为坊后是供奉中岳山神的中岳大殿得名。额题“崧高峻极”四字,相传是康熙皇帝御笔。坊名出自《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是我国现存清代木结构建筑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官方定制的祭祀神庙内,千年古柏是标配。这些树经历了千年沧桑,看尽世间繁华与落寞,他们会如何评价我们这些当代人呢?</p> <p class="ql-block">峻极殿,又名“中岳大殿”,初建于宋代,明末被火损毁,清代重建,形制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相似,河南省现存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峻极殿前两尊铁狮子,看底座刻字应该是元代金哀宗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上元日由洺州安县匠人宋宣铸造。能在历史中留下名字是件极其幸运的事情。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里,有多少人来了又去却无人问津?</p> <p class="ql-block">离开中岳庙前,登上天中阁俯瞰中轴线建筑的庄严之美,这是属于中国的对称美学,展现的是一个追求方正、雄厚的东方古国。</p> <p class="ql-block">沿中岳庙中轴线走到南端是太室阙。太室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是中岳庙前的神道阙,中国现存最早的庙阙。</p><p class="ql-block">非常遗憾太室阙即将开放却还未开放。虽然大门没关但没开放就不能进,看文物要守规矩。工作人员知道了我是山东来的,就让我进去看了看房子。这间建于民国的房子是中国建筑学家郭敦桢先生集民间力量修建用来保护太室阙,是保护文物的文物,是中国人民保护文物的历史见证。我从书中看了郭先生的事迹非常想来看一看太室阙,和战火纷飞的年代百姓给它遮风避雨的小屋。太室阙经历近2000年的山河变迁,最让它难忘的是否就是这间小屋?</p> <p class="ql-block">太室阙西北方向4公里是启母阙。</p><p class="ql-block">启母阙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启母庙前的神道阙。阙身有记录大禹治水的文字和驯象、幻术、启母化石等画像60余幅,其中的蹴鞠图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实证。启母阙以特殊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内容代表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一种传统——祖先崇拜。这种传统是中国血缘政治、家族关系和伦理道德的基本理念和准则。</p> <p class="ql-block">从启母阙向西北方向沿太室路走环山线来到会善寺。</p><p class="ql-block">会善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与大法王寺、嵩岳寺、少林寺并称“嵩山四大寺院”。会善寺最初为孝文帝离宫,隋代赐名会善寺,成为佛教寺院。会善寺坐落于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三面环山,幽静阴凉,是古代嵩山地区和尚授戒中心。寺内现存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手书御碑,大雄宝殿为嵩山地区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匾额是赵朴初先生手书,我很崇拜赵老先生,这些年出游收集了许多他题字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历嵩山,在会善寺赋诗一首,其中:“太少无穷奥,於兹见一斑。”为嵩山天下奥之源。</p> <p class="ql-block">太室阙、启母阙与少室阙并称“中岳汉三阙”。</p><p class="ql-block">少室阙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阙身雕刻的画像有车马出行、宴饮、羽人、玄鸟、四灵、击剑、狩猎、驯象、斗鸡、蹴鞠等,其中以马戏图和狩猎图最为出众。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结束今天行程开始吃饭。来河南必须吃烩面。刘震云小说里有两个场景我记忆深刻,其中一个是杨百顺发着高烧吃了一碗烩面就退烧了,让我想笑着哭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国庆长假已过,登封之行的最后一站来到少林。看了一下景区介绍决定先上山顶,自上而下、由远及近是我很喜欢的旅游线路。</p> <p class="ql-block">没有人啦,索道都空着。通勤车司机说国庆八天人乌泱乌泱,检票口都撤了,一两个小时进不去门。今天那个舒坦,车直接开到山门小停车场。</p><p class="ql-block">所以错峰出游是件利己利他的事,可以提高自己旅游的质量和心情,又可以给景区少添一份堵,方便无法错峰旅游的人。正如黛玉所言:今儿她来,明儿我来,间错开来,不会太热闹也不会太冷清。</p> <p class="ql-block">清晨,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嵩山风光,安静地可以听到对面山崖上的广播。</p> <p class="ql-block">书册崖是嵩山石英地貌的标志性景观。距今约18亿年前,嵩山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岳运动。这次运动是嵩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英砂岩变成了石英岩,原本水平状的岩层经褶皱在此处变为直立状,就像一本将要打开的地质史书,故取名书册崖。</p><p class="ql-block">嵩山就是一本史书,书中记录着中华大地雄伟壮丽的河山。</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塔林,少林寺历代高僧埋骨之地。现存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佛塔248座。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建塔时代最全、跨越时间最久、文物价值最高的一座塔林。</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元宏为了安置印度高僧跋陀来中原传教建造的寺院。达摩在此面壁九年创立“禅宗”,因此少林寺被誉为“禅宗祖庭”。往年多次求而不得,十进河南终于来到少林寺。寺庙翻修得太新,但气势雄伟,不愧是以武僧闻名的寺庙。对于做着武侠梦的人,来少林寺也算是圆了一个梦想。</p> <p class="ql-block">此次登封之行游览了四大寺院。大法王寺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气势雄伟,香火鼎盛。嵩岳寺荒凉废置,只留有一座嵩岳寺塔孤零零立于寺内,更显寂寞。少林寺被游客和各类表演、武校招生处弄成了现代化寺院。相比之下,我最喜欢会善寺,清幽脱俗,静坐于寺内,听树叶落下的声音,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好像多年前发生过的场景。</p><p class="ql-block">河南是个好地方,他的历史就是中华文化最久远的一部分。小时候,我认为世界是自我出生时才有的,为了知道自己出生之前发生过的事儿,我在书中接触历史,并一发爱上了读书。书中的大好河山让我开始旅行,四处游荡,领略大自然的风光,邂逅不同地域文化,与各色人物擦肩而过又留下难忘的回忆。登封之行圆了儿时的一个梦想,多了一份回忆。人生的阅历,就是这一份份的回忆叠加起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