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世人都渴望长生,但是目前的科学证明这是虚妄。虽然长生不可得,但是长寿却可见。长寿之人,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都非常注重心灵养生的人。所以为了长寿,从心灵层面来讲,长寿之人必然具备平和的精神和积极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那精神状态应该如何保持平和?积极的心理又应该如何去建立呢?在这里可以学习一位先贤——道家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史料记载庄子就活了八十多岁。即使现在,生在和平年代,吃得有营养,身体被保护得很好,但活八十多岁的人都非常少见,更何况在两千多年前,医疗不发达,食物缺乏的时代。显然庄子能长寿,不是他能吃好,而在于他心灵养生能力强。</p><p class="ql-block"> 庄子认为我们应该平静地看待世间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我们身边的人,还是我们经历的事。因为我们生来赤裸裸的一个人,死的时候自己也是什么也带不走。人的一生,无论是用心过,还是糊涂过,亦或者得过且过,都是一生。和万事万物没什么区别。最好的状态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p><p class="ql-block"> 庄子认为我们应该崇尚人格独立,不应该人云亦云。别人喜欢什么,我们也喜欢什么,别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做,成为别人的影子,被别人身上的气场所影响,如此这般,自己存在这世间又有什么意义呢。</p><p class="ql-block"> 庄子认为我们应该追求精神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无名和神人无功普通人是很难达到的境界,至人的境界我们还是有途径去接近的。无己,也就是忘记了自己。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忘记了自己的遭遇,无论是开心的事还是悲伤的事,心灵得到解放,精神得到自由,自然而然就能保持无己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以教师为例,教书越久的老师,心态越平和,因为心态容易崩的老师,要不多病早死,要不退出这个行业。为什么教书越久心态越平和呢?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历经的事多,所谓看得多了,也就看开了,有些事,第一次发生,觉得很震撼,觉得很不能理解,撞击三观,如果发生无数次都被见证了呢?是不是就是常态了,甚至觉得没有这个事还更无聊。</p><p class="ql-block"> 如果心态还是不能放平,等身体出问题了,历经生死,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连生死这种事情都成了常态,其他事还叫事吗?因此对心态的影响就很小了。生死之前,无大事,生死之后,万事休。</p><p class="ql-block"> 因此要端正认知,多多了解与自己认知事物相对应的事。提升自己的精神抗压能力,和认知冲击修正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