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泸沽湖位于云南与四川接壤处,位于云南宁蒗的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位于四川盐源的是蒙古族的一支(大部分信藏传佛教,部分供奉成吉思汗)。摩梭人有着共同的语言,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文字,有共同的婚俗(男不娶女不嫁),却分属两个不同的民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导游说是因为人口太少的缘故,没有把摩梭人作为一个民族对待,这似乎不是理由。因为摩梭人口五万左右,远比鄂伦春族人口(全族只有九千多人)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摩梭人以女人为尊。一般一个摩梭人家里有二十人左右,大的家庭超过三十多人。家中由一个主母主事,主母只有一个,但小辈人可以有多个祖母。主母掌管家中大权,在任主母指定下任主母,所以搞好与在任主母的关系尤为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女孩在13岁成丁礼后被母亲安排在一个称之为“花楼”(花楼的窗户称之为花窗)的专属房间,赋予腰带,开始穿裙,开始学女红。男孩13岁成丁礼后要学爬高(爬阿夏花窗时的必备技)、学雕工、打造银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摩梭人称女孩子为阿夏,男孩子为阿朱。通过日常学习、劳作和亲友互访等活动后,阿夏们结识了阿朱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阿夏们与阿朱们一般是在篝火晚会上表达相互爱慕之情。在边唱边舞中,对心仪的阿夏,阿朱会拉起阿夏的手,在她的手心里抠三下,阿夏如有相爱之意,也会回应地抠三下。若定情阿朱,就把腰带赠与阿朱,并告诉敲门暗号(在一个摩梭人家庭内部,每个未生育的育龄女人都有事先商定的专属暗号)。入夜,阿朱按约定暗号来敲门,楼上的阿夏会打开自家花楼的自己专属花窗,阿朱就攀爬到二楼从花窗进入阿夏房间。(现在也有阿夏把一头固定在房间内的一根绳子的另一头丢下去的或直接放梯子下去的,阿朱从窗子里进出更方便)。这种情况一直要持续到他们的孩子出生。孩子出生后,这位阿朱才获得可以从阿夏家大门里进出的资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摩梭男女之间虽然没有夫妻之名,但有夫妻之实。男女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并不会出现人们想象的那样滥交现象。不过在以往,男人出去跑马帮了,女人还是可以找个临时男人的,但绝不会同时拥有两个男人,原因见前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个大的摩梭人的寨子被草海(为一块大湿地,长满芦苇和菖蒲,水深处的水面铺满菱角等水面植物,黑水鸡散在其中)分隔,为方便两个寨子的阿朱们夜间与阿夏们相聚,摩梭人特地建造了一座横跨草海的木桥,称为走婚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婚的形成不少学者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证,这里不再赘述。个人认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似乎更为简明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代不少少数民族都认为:女人是族群繁衍的重要资源和保证,女人资源不可流失(古匈奴为典型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设想一下:两个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族群不期而遇地来到了泸沽湖畔。由于彼此的族群规模都太小(至多也只有几个家庭,详见后述),又由于这里山深林密,过于封闭,两个民族为了种族繁衍,又要避免近亲繁衍,还要保证自己民族的繁衍资源不流失,走婚这种变通的不同民族间的通婚风俗就应运而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什么这样推论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考证,摩梭人的历史有近1500年,现在也只有5万多人。而纳西族摩梭人才15000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若我们不考虑战乱、瘟疫、生存环境恶劣等阻碍人口增长的负面因素,纯粹按照人口成几何级数增长的模式,按一对夫妻,20年一代,只要14代就能达到16000人左右,而14代也不过280年左右。蒙古族摩梭人也只要15代300年就能达到现在的人口规模。而一千几百年要繁衍好几十代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反过来推断,摩梭人的启动人口量极小,可能当时来到泸沽湖定居的这两个民族群体,各自都只有几个甚至更少的家庭,为了繁衍生存下去,必须相互依存且通婚。而且在这一千几百年间,摩梭人的人口规模被战争和瘟疫不止一次地打回起点或接近于起点,否则绝对不会只有这么一点点人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云南,天气转换特别快。一片云过来,就有可能下雨,所以云南十八怪里就有一怪是‘东边下雨西边晒’,正是这一怪,导致其它地方难得一见的彩虹天象在云南比较常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来到泸沽湖畔时,是此次行程中难得的一个短暂的多云天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石林国家级风景区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是阿诗玛的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4年,石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石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石林是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剑状喀斯特),以高大的石灰岩石柱密集组合、呈林状分布而得名。石林经历了从二叠纪以来近三亿年的沧桑巨变,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精华,堪称鬼斧神工,是地球演化的杰作。</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昆明滇池,又碰上大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要到十二月中下旬才有大量的西伯利亚的红嘴鸥飞来,此刻在湖畔我的视野里只有一只鸥。导游说现在全滇池也只有73只鸥,是鸟类保护者最新在报上公布的数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