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烟火

卡夫卡

<p class="ql-block">  早在我们上初中高中那会,枞阳县城每年过年还是很热闹的,除了整个县城会张灯结彩,在正月十五的时候还会举办烟火晚会,正月期间会举办龙灯狮子灯大赛。现在回想来,那个时候的春节确实热闹非凡,充满了烟火气,也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县城的春节再也没有了那种沸腾的氛围了,不提烟火晚会了,就连独自放爆竹都有可能被罚款,年三十的晚上街头巷尾冷冷清清,完全没有了任何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我的印象里最热闹的春节除了在我特别小记忆模糊的时候,就是2003年到2006年那几年了,尤其是中间那几年的元宵烟火表演和龙灯比赛,那个闹腾的场景到现在还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瓜子里。刚上高中那年元宵,我们F4早早就约好了时间,等待着晚上的狂欢。元宵的烟火表演一般是在八点钟,放烟火的地点就在我们县城莲花湖的湖心岛上。这里大致介绍下,我们县城在长江北岸,周边有群山环绕,山的中间又有水的镶嵌,当时县城的主要区域就围绕在莲花湖的周边,莲花湖和长江之间由一条蜿蜒的名为"长河"的河流连通,莲花湖的湖心有一座小岛,叫"小方家屯",每年的元宵烟火都集中在小方家屯以及莲花湖的南岸燃放,县城的大部分居民主要都居住在湖的北岸,所以每年的元宵,莲花湖的北岸都会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凑热闹的、许愿望的、蹭幸福的形形色色的人。</p><p class="ql-block"> 几乎是在六点左右,整个城区主干道就已经无法通车了,人们自发地走上街头,有的牵着爱人的手、有的肩膀上架着小朋友、有的陪着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还有的独自一人随着人流涌动。正月的天气,本来是很寒冷的,但是在这种氛围下,完全感觉不到凉意,倒是能感觉到被羽绒服或者大棉袄闷湿了的秋衣秋裤以及额角被打湿的发梢。我们四个人无比的兴奋,穿梭在人群中央,用各自的方式分散又集中地快速寻找最佳观景点。随着时间步步逼近,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向湖中心的方向,随着一簇迅疾的烟火冲向夜空,又变幻着颜色缓慢地向各个方向延伸,湖面被照亮了,湖畔的人群眼神也被照亮了。欢呼声此起彼伏,随之而来的是连续不断的烟火升空的呼啸声和半空开花的爆破声,有的像彩色的菊花绽放,有的像金色的丝线乱舞,有的在空中拖着彗星般的尾巴,有的持续着光亮点燃了这个美丽的小县城的夜空。我们几个和周围的人一样,完全沉浸在这美轮美奂的天地中,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手机,所有的美好都停留在了脑海中,没有手机去肤浅地为了记录而记录,而是体验当下,享受当下的幸福和美好。</p><p class="ql-block"> 元宵是团圆的日子,那个时候的我们其实没有太多关于团圆的概念,我们看烟火主要是因为好奇和凑热闹,但相信涌动的人潮中肯定也有着他或者她,孤身一人,离家千里,亦如现在的我们。不知道在那种情境下,他们会不会怅然若失,这个问题我好像没法回答,虽然现在的我也是孤身一人,离家千里,但是再也找不回当时的那个场景了。</p><p class="ql-block"> 烟火表演一般能持续半个小时,那个时候我们都会讨论半个小时的烟火究竟要花多少钱去买、燃放烟火的时候怎么去引燃以及放完之后垃圾怎么处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最后一簇烟火在空中谢幕,街头攒动的人群逐渐散去,鼎沸的人声慢慢消失,随之而来的就是街上此起彼伏的商店铁帘子门拉下来的声音。湖边的灯火在莲花湖中拖着长长的倒影,那个时候的我就一直有一个关于倒影的问题,因为我发现好像无论我站在湖的哪一边去看这个倒影,视线总会随着摇曳的波光通向湖心的小岛。</p><p class="ql-block"> 人群散了,不代表我们几个的热情也散了,我们游荡在县城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穿越过灯光昏黄的青石古巷,观察着古巷屋瓦上反着微光的积雪;我们奔跑在寒风刺骨的深夜的江堤,聆听着沉睡的长江偶尔翻身的低鸣;我们驻留在县中心广场的灯光下,围坐一圈,用冻得通红的手打起了纸牌。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但是父母好像很信任我们,无论我们去了哪干了啥,他们似乎并不担心,不过前提是我们确实没有做过特别出格的事,而且我们彼此的父母好像也对我们这四个人都比较放心,出于一种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信任的感觉。只不过,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懂得珍惜和家人的团聚,认为这种团聚就和吃饭睡觉一样顺理成章,直到若干年后才明白,可能那个时候我们并不珍惜的团聚是今后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奋斗一生去追求却仍有可能求而不得的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