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印记

雪影心声

<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2号,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丽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主办,云南文学艺术馆、云南文艺理论研究室为协办的著名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先生纪念座谈会在昆明文学艺术馆举行。会上丹增、孙炯、范稳、杨海涛、木世臻、鲁若迪基等各位领导在讲话和发言中高度评价了赵银棠<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做的努力和历史贡献</span>。参会的作家、学者、家属代表等70余人。参会代表们积极热情洋溢的发言是对赵银棠极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的充分肯定,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尽管我未能亲临现场,但心系会场。座谈会受到了文化界广泛关注,凝聚了民族文化的情怀,会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此事也促发了我要写一点与祖母赵银棠在一起的点滴往事,来纪念她诞辰120周年暨逝世三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第一次见到祖母是在1974年的夏天,是退休后去旅游,从北京来到镇远,在这里逗留了短暂的两月时间(当时父亲在镇远工作,我们一家都住在这里)。在这段时间祖母仍是抓紧写作,写作累了,总会带我出去走一圈,去逛下街坊,去与人聊天,放松下自己,寻找创作灵感。每次回来时都要去农家买一个小瓜(丽江人叫地雷瓜)或一些其它小菜。在与祖母相伴的这第一段时间里,让我学习和背诵她给我的塑料红壳包装的《毛主席诗词》。那时我已上了小学,背书也还行,在祖母的鞭策及指导下,我懵懂地背完了诗词,祖母也似乎满意的完成了对我的“启蒙”, 想着回昆去做她的要事,就这样与祖母相伴的日子很快结束。</p><p class="ql-block"> 1982年,初中毕业的我本可在镇远参加工作,但当时父母都已调回丽江,我后来也就随之回来。回来之后,在五七中学继续学习,准备中考。而我一门心思是想找个工作,增加点收入,帮助父母减轻点生活负担。1983年,丽江皮毛皮革厂(该厂当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在趋于稳定发展,势头良好)面向社会招工,我毫无顾虑的报了名,通过考试、体检后进入了令人羡慕的工厂工作,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无疑是利好事情,祖母自然替我高兴。</p><p class="ql-block"> 工作后 ,我每个周末都去黑龙潭看望祖母。当时祖母<span style="font-size:18px;">受丽江县文教局聘请在县图书馆半山的一座小院里整理、辑注纳西族民间优秀传统诗歌文化已有三年。</span>小院边皆是高大粗壮的高山栲(栗树),环境优雅,安静,非常适合潜心工作。有次我去看望祖母,快走近这座小院时,已听到从里边传出一种声音,我靠近小院门看进去,只见祖母坐在走廊的椅子上手捧着书,用一种我从未听到过的方式在声情并茂的诵读着(这或许就是以前读书人诵读的方式)。我好奇的听了一会,啥也没听懂,只好轻推门而入,打扰了诵读。我每次去看望祖母都是带着一周日记和毛笔字请祖母评点。祖母也是很认真地对我的日记进行补充,说明注意要点。在我写的毛笔字上作圈点并当着字列讲解毛笔字间架结构的书写方法。在聊工作、生活当中的进展和趣事时,总是给予鼓励。在给祖母诵读报纸或书中的一些精彩段落后,她夸我已融入意境之中!有一次不知祖母从哪里得到我生病的消息,便从黑龙潭工作小院提着别人看望她的罐头、奶粉焦急万分地赶来看我,当看到我无恙后,她的心情才放松下来。所以从平常的小事中,可以看出祖母对我是关怀备至的!</p><p class="ql-block"> 祖母虽独自一人居住小院,但并不孤寂,经常有人去探望她,嘘寒问暖中也给她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去拜望的人聊的话题多是文化上的,范围宽泛。在这里我向那些曾对我祖母嘘寒问暖及提供过帮助的人们致以由衷的感谢!此外,祖母也会让我或在友人陪同下去探望亲戚、朋友。在跟随祖母的探望中,让我结识到了许多人,学到了很多东西。祖母的时间安排都是很紧凑的,在工作劳困之余去外面走走,既解了乏又活动了筋骨,还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既对工作有利又对身体有益,两者都得以互补!</p><p class="ql-block"> 祖母在书写时,姿势总是自然保持规范、端庄,运笔不急不躁,笔画有力,每字都显得匀称坚实,透着精神。在她的字里行间很少看到生涩难懂的词语,更多的是通俗易懂的句子,言简意赅,一目了然,用人民的语言书写大众的声音,如是其人。</p><p class="ql-block"> 祖母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面对家人还是熟人或是外人,总是仪态端庄,和蔼慈祥,这都是长期自我要求形成的,我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因受到祖母的潜移默化、点滴熏陶,我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及时改正不雅举止及不良习气,崇尚文明人。而那些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又不愿意改正这与我祖母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那些有礼貌,有规矩,知错会改的人我打心眼里总会自然的对他们尊重。</p><p class="ql-block"> 1985年《纳西族诗选》已辑注完成,在丽江县政府和丽江县政协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于本年10月出版。完成此项工作后,祖母离开了她辑注工作时的黑龙潭小院,与我们一起住在丽江地区中学的一处木制建筑老平房里。在这里她又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历程实录》撰写工作。当时我已工作,而且厂里的生产工作很繁忙,中午在厂里热饭盒饭吃,下午下班后加班的时候也多,所以实际与祖母聚谈的时间也是较少的。1986年,叔叔来丽江接祖母上昆明,5月陪同83岁的祖母去延安做“补课之行”。游延安、西安、成都、都江堰等,登峨眉金顶观日出,真是行行复行行,瘦骨不屈服。回昆后继续《历程实录》的撰写。其间完成《雪影心声》诗集并于1992年5月刊印出版。10月从昆明返回丽江老宅后仍是笔耕不断。由于祖母长期辛勤工作已积劳成疾,身体越发虚弱,虽经杨富堂、杨会等医生们热心的随时上门服务,但也没能挽救住,于1993年9月9日在家病逝,享年90岁。在祖母病逝前,不少文人、学者及亲朋好友来家探访、探望,盼望她老人家能好转起来,多享一些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祖母走了,去了天堂。在灵柩抬出去的一路上,我控制不住的眼泪直往外淌。虽然我知道再也见不到祖母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总是会浮现在我眼前,印在心里!她生前常用的茶壶和竹杖被我视为宝贝妥善置于家中明显处,既是缅怀,也想着将来用到时,可用它伴我行路。</p><p class="ql-block"> 祖母这一生都是在追求理想,追求光明,追求创作的道路上奋力疾行。她因工作及学习的需要,不时辗转昆明、丽江。我与祖母在一起的时光也总是断断续续,时间不长,很多事、道理也未能触及太深,她几乎是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但对祖母点点滴滴之往事却像烙在心里的标记一样印象深刻,抹不掉,挥不去且愈发清晰。这应该就是祖母的言行举止、奋斗不息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的原因所致吧!</p><p class="ql-block"> 祖母一贯谦逊做人,行事低调,清贫一生,虽然没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对我们却是高山仰止,永世楷模。祖母没有唱高调的的习惯,对子孙也没有高调的要求,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她的:“处事求无愧,长留天性真,心安理自得,乐善健精神。”诗句既是她的心灵写照,也是激励我们处世前行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祖母安好,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祖母生前随用物件:茶壶,竹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