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梓辰 1300字 两小时 南京灵谷寺,包含着灵谷寺景区与国民革命军公墓两个身份,这其中变化万千,耐人寻味。 灵谷寺,取自朱元璋“左群山,右峻岭,之间有一‘谷’地。山有灵气,谷有河水。”,兼“山水”之意,以“灵谷”代之,故而得名“灵谷禅寺”。灵谷寺的历史约可分为六个部分,为“建、延、迁、添、变、填”。此六字可概括灵谷寺从514年建立,到今日这1510年历史也。 一乃“建”,指灵谷寺于公元514年南朝•梁时梁武帝时期始建,故称之为“建”;二乃“延”,指灵谷寺经南朝•梁、南朝•陈、隋、唐、五代、十国、宋、元的传承,故称其为“延”;三乃“迁”,指公元1380年前后明太祖朱元璋在选其陵墓地址时看中原灵谷寺(时称“蒋山寺”),后仲羲法师自请搬迁,搬至现灵谷寺地,故称之为“迁”;四乃“添”,指清朝晚期两江总督曾国藩与其哥哥曾国荃建龙神庙、重修宝公塔,故称为“添”;五乃“变”,指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政府在原址上修国民革命军烈士公墓,在原无梁殿上修筑祭堂,奉“国民革命军烈士之灵位”,并将原无梁殿中的佛像移至龙神庙,故为“变”;六乃“填”,指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将原志公禅师的舍利取走,1973年,灵谷寺借九华山玄奘寺的“关系”请回玄奘法师灵骨,在院中修建地宫,保存了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填补志公禅师的舍利之空缺,故为“填”。 灵谷寺拥有许许多多景点。从灵谷寺南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灵谷深松,因灵谷寺中有许多松树,常年不枯,乃长青之树也,其曲径通幽,深邃,故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前方有一座桥,名为“迎驾桥”,是因清时乾隆来到灵谷寺南巡,众僧人在此桥迎接而得名,下原有一条小溪,但如今已滴水不留。顺小溪的“古河道”张望,右侧乃是“万工池”,传说朱元璋在此考察,觉得门前空了一些,就拨了一万个兵工,开凿一个“放生池”,一个晚上就完工了,故得名“万工池”。 进入灵谷寺的正南门——红山门,就进入了真正的“灵谷禅寺”。前方是牌坊,不如说他是牌楼,因为牌坊的柱子都会高于屋檐,而像这种,柱子与屋檐平齐的,最好是叫他牌楼。在这“牌坊”的南侧,刻着“大仁大义”,北侧则是“救国救民”,都是形容在国民党北伐时牺牲的将领以及士兵。随后是“无梁殿”,原为供奉无量寿佛的地方,在民国时期将无量寿佛的佛像迁至龙神庙,在原址上修建了国民革命军烈士的祭堂。中写“国民革命军烈士灵位”九个大字,以缅怀北伐战争牺牲的将与兵。 接下来就是三绝碑了。是哪三绝呢?一是吴道子的画,二是李白的诗,三是颜真卿的颜体字,此三绝皆自大唐而来。 前面提到的公元514年,其实是志公禅师圆寂的那一年,梁武帝为其修建的寺庙。志公禅师俗姓朱,被世代僧人誉为“神僧”。他曾经多次预言都成真了:有一次,梁武帝时期的一个卫尉是皇帝的最爱,他生病了,就请志公禅师去看病。志公禅师只说了两个字就走了:“明屈”。第二天下午,那个卫尉就死了。其实他的话的意思就是明天尸体要出来,意为明天就要死了;又一次,梁武帝请教志公禅师关于国家危难,志公禅师只用手掐了一下自己的喉咙,就不语了。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叛乱的人名为侯景,侯谐音“喉”,景是“颈”,脖子的意思。看来志公禅师的确有着高超的某种技能,无法让我们相信的技能! 灵谷寺,既有灵谷深松的深邃,又涵盖着志公禅师必生的心血,又沾了一些玄奘法师的灵气,真乃“灵”谷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