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小到大,对陕北的窑洞很是熟悉,一是家乡毗邻陕北,二是延安的故事中离不开窑洞。渐渐的又耳闻陕西还有一种民居——地坑院,号称“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随心中充满了无限好奇,总想一睹芳容。四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偿所愿,终于见到了听闻以久的地坑院,但却是在河南三门峡市。🤩</p><p class="ql-block"> 去往地坑院的途中,心里颇有疑惑。河南地坑院什么样?与陕西地坑院一样吗?古语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河南、陕西虽为近邻,但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地质环境相差甚远,同名的地坑院是一回事吗?好在陕西的地坑院也只是听闻并未目睹,先见为主,见识了河南的地坑院有了地坑院的概念,才好比较各地的地坑院之异同。此时疑问好是可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初见地坑院,因朋友按排中午招待(</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大王村<地址或有误😬>的酱烧猪头,</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猪头酥烂,色泽黄亮、香味醇厚、肥而不腻、瘦而不柴</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故而行色匆匆未及细品,但其</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奇全</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四年后的2023年初夏,当游览了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和普救寺后,到河南陕州的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便迫不及待的穿过中条山又一次来到了河南三门峡市,再一次游览陕州地坑院。:</span></p> <p class="ql-block"> 陕州区乃三门峡市的西部地区,建国后一度称为陕县。大概在西周时期以陕州划界,以东周公主政,以西召公治理,陕西的得名即由此而来。从市区驱车前往地坑院,接近景区时路的坡度陡增,远远仰望,一条平直的线条分开了天地,这就是所谓塬的地貌了。所谓塬其实是一块四周陡峭、顶部平坦的台地,地坑院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地貌条件下诞生的人类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 景区的入囗建在台地的一侧,展示大厅的屋顶即是台顶,在展示大厅的最后,经过一条平直的甬道直接来到了地坑院的院中!直接的感受是屋顶种大树,进屋未见村!😀😀😀游览后方知整个景区是把十几个地坑院用甬道串连起来,用来展示陕州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 地坑院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建于院中的穿山灶。灶头烧火,九口铁锅一字排开同时工作,煎炒烹炸互不耽误,做个十桌八桌宴席岂不一蹴而就,而且充分利用了热能,更是节能环保。细想一下,灶台上两三口锅同时工作很是平常,但也可能伴随着后边的锅火力不旺的困惑。九口锅一个火源能同时工作,恐怕还是地坑院这一特殊的建筑方式契合了物理学的热学原理而成功的。绝对的超前意识,农耕文明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进到一个较大的地坑院中,四周环绕着十多孔窑洞,按现代意义划分可视为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同时也布局了仓储、工具间、操作间甚至牲口圈的空间,在完全满足居住需要的的同时,又提供了部分生产活动的厂地。进得院来真正成为了躲进小楼成一统,春夏秋冬奈我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游走于景区的各个院落,逐间观看房间内古朴的陈设,即惊诧于厨房排烟在门面上方的巧思,又惊叹于院中深挖四五米的渗水井的妙想,不由得感慨地坑院功能的齐全,深为古人生存的智慧折服!</span></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的每个院落中,在一角都有一条斜向上的通道(据说水井都在这条通道里)。沿着通道上来,四周地势平坦,少数的公用建筑零星散布在村中,村里有众多不知年代的参天大树,四方形的砖砌护栏提醒着下面是一个个的地坑院(护栏应该是改造为景区时加上的,最早的地坑院并无此设施,而是依靠院中大树的树梢高出地平面而提示此处有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站在村子里,望着满眼的树木,想象着辛勤劳作一天的农人黄昏时回到家中,院内炊烟缭绕,屋中儿孙绕膝的欢声笑语,才体会到“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所言不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挖坑的预意不着人待见,大概率会躲着。而为了生存挖坑筑房而居,只能说明历经选择,地坑院是最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的居所!破除了思想的禁锢,也是地坑院最奇妙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已在景区穿行两个多小时,时值初夏时分,河南的天气已很是炎热,但地坑院中却十分凉爽。回想初次来到地坑院是深秋时节,暑热虽未消退,但地坑院亦是凉爽宜人,可见地坑院冬暖夏凉的特点不假。</p><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的修建总结有四省,即省时、省工、省料、省钱,其功能又有四防,即防震、防风、防盗、防火。故而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咸阳三原县等地多有分布。此行游历了河南的地坑院,对地坑院有了初步了解,虽不知其他三省的地坑院与此有何异同,但地坑院的构造和功能,让其名列中国最具特色的四种民居(陕州地坑院、广东开平碉楼、福建漳州土楼、云南吊脚楼)之列确实是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的选址首先是特定的地质结构,均建于塬——这一特殊地貌,并适应了当地气候类型——干旱少雨,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所以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改造自然的前提应该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只有和谐才能共生,人类的文明才会永续延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