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轶事·走出一中后那几年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员离开部队,我回到了石家庄,被分配到汽车制造厂。</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车间不久,可能因为我是复员兵吧,领导便安排我负责民兵工作。1976年注定是一个让全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年份,这一年,周总理、朱老总和毛主席三位伟人相继辞世,还有先后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云南和四川的地震及吉林的陨石雨。是年,总感觉全国的形势有些紧张,所以厂里也加强了民兵工作的建设,搞起了战备值班,这也是预料之中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后来却发生了一件始料未及的事,上级给我们配备了一门炮,一门37高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7高炮口径为37毫米,是一种小口径防空武器,具有射速快、射程远、火力猛等优点,是一种牵引式高射炮。37炮是抗美援朝时我志愿军最主要的防空武器,但那时是前苏联的苏制37高炮,主要用来打击低空飞行的飞机,不仅担负一线部队的野战防空,还负责后方交通线的保卫工作,打击俯冲轰炸和扫射的敌机很有效,志愿军则更是采用小股机动、随打随停的灵活战朮,以“高炮打游击”的方式出奇制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虽然当过兵,但仅仅只是接触过手枪、半自动步枪及冲锋枪之类的常规制式武器,可从来都没和高炮有过任何交集!要知道,炮兵是个独立的兵种,这门37炮需要7个人才能玩的转:一炮手负责方向瞄准,二炮手负责高低瞄准,三炮手负责距离装填,四炮手负责航向装填,五、六炮手负责递弹装弹及负责指挥的炮长(图片中坐姿的是一、二炮手,站立者为三、四炮手,五、六炮手和炮长均未显示),无论是瞄准方式还是击发方式,都与单兵武器的“三点一线”风马牛不相及。对我们这些从未接触过高炮的人来讲,简直是两眼一抹黑!</p><p class="ql-block"> 怎么办?既然给我们配备了高炮,那我们就要熟悉它、掌握它。没有接触过,那就硬着头皮上呗~~!武装部首长组织我们到部队学习取经,请战士们为我们进行授课辅导,不厌其烦的手把手协助我们进行实操训练,反复重复着炮后集合、上炮、下炮的单调动作,腿都快练直了,膝盖疼的不能打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我们这些“门外汉”总算是把整个操炮流程整明白了,然后又经过一段严格的协同训练,还进行了几次“枪代炮”的实弹射击。</p><p class="ql-block"> 所谓“枪代炮”就是把步枪固定在高炮身管上,射击时用子弹代替炮弹。这种训练方法主要是为了节约经费,并能让炮手体验射击时的真实感受的一种模拟训练方法,但从整个操炮过程、捕捉目标、数据装填等都严格按流程来,只不过射击出去的不是炮弹而是步枪子弹而已,毕竟炮弹比子弹价格昂贵的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一段枪代炮实弹训练,后来终于要进行实弹射击了!据说真正的炮兵部队每年实弹打靶的机会也不是很多的,而我们做为民兵却能赶上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幸奋的心情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弹射击靶场设在黄壁庄水库。记的当时打的是航模机拖拽的圆柱型拖靶,按照一定的高度、航速从炮阵地上空飞过。随着耳畔测距员的声音不断响起,高昂的身管在几名炮手的操纵下紧紧咬住目标,终于进入了射程,随着嗵嗵的炮声响起,拖靶周围不断绽开炮弹爆炸的烟云~~。突然,几发曳光弹射向了航模!糟糕,不知哪门炮对着航模发射了串串炮弹。现场指挥员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这最大的可能就是由于方向手心理紧张,造成瞄准的不是拖靶而是航模,毕竟是第一次实弹射击嘛!在训练时,部队的同志也曾给我们讲过在实弹打靶时还有过击伤飞机、造成机毁人亡的悲剧发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在实战中,高炮直接命中飞机的几率是很小的,击伤飞机的大概率都是炮弹爆炸的弹片所致,那种飞机中弹凌空爆炸的场面只不过是影视剧里的噱头罢了。所幸,问题很快得以纠正,航模安全了,实弹射击照常进行。后来点评时,我炮的射击成绩还不错,但是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当时成绩是优秀还是良好就真的记不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 ☆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征文《走出一中后那几年》活动中,我已用了三个篇幅,分别是《知青岁月》、《戍边日记》和《工厂轶事》,拉拉杂杂记录了我在农村、在军营和在工厂不同阶段的普通生活,与其他老三届的学长、学姐及校友们相比,确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只是离开母校一中后的工作生活记忆片断罢了。但却又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有他的唯一性并且与众不同,所以,就是再普通也值得认真记上一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