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9年4月,医院领导给我调剂分配了一间住房,二楼,大约18个平方,砖木穿枋结构,位于龙门口街2号,也就是我们医院现在的大门口,我由此也算有了一个“窝”。</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杂院,里面住有十几户人家,家家的面积都不很大,采光不好不说,走廊过道也都堆满了各种“杂物”,这么大的院子只有一个总电表和二个自来水水龙头,“电”费无所谓,每家都有分表,就是在用电高峰期的时候,会经常停电;“水”费按人头收;然而最困难的是“晒衣服”……</p><p class="ql-block"> 这个“家”对我而言,唯一的好处就是~拐个弯就是我们医院~方便!</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但是左右邻居们早已知道我是“医生”……不善言辞和交际的我,看到大家只能是浅浅的微微的一笑了之。</p><p class="ql-block"> 俗语说:岁半岁半,摸团摸罐。一岁多的儿子,有一天,忽然把一桶水打翻了,水顺着走廊“飞流直下”,楼下便是一片汪洋,我顿感不好~遭了,顾不得儿子的哭声,快快快,带上抹布和拖把,来到楼下……此时,只见有个大姐不慌不忙的走过来,对我说:你快回去吧,你儿子在楼上“哭”呢,这里我来处理,就算是我家打扫卫生呗,没事的!事后,我才方知她是市立医院的护士(我的同行),姓李,性格特别温柔,她婆婆曾是她的老师,有个儿子比我儿子大一岁……再随后,我便亲切的叫她~李大姐。</p><p class="ql-block"> “五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此话一点不假,早上还是艳阳高照,刚刚去上班没多长时间,天就变的漆黑一片,外面还晒着衣服,怎么办?马上就要上“手术台”,只能是随它去吧……垂头丧气的我,回到家,正准备开门,只见门边上有个凳子,凳子上放着叠的整整齐齐衣服~我傻眼了……楼下的方老太冲着我说:杨医生,回来了,是你家的衣服吧?我望着老太激动的说:谢谢,谢谢!</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和医院隔窗相望,有一天傍晚,只听“家”的背面,医院有个护士大声“叫”我,我探头望去,她见我连忙说,病房里有个病人大出血,值班医生请你过去帮帮忙。生命至上,岂敢怠慢!我顾不得其他的事,抱起儿子就走。刚到楼下,立马就被楼下的韩奶奶叫住了,她说:把你宝宝给我吧,你去医院,带着儿子也不方便……等我回家,儿子已经在韩奶奶怀里睡的正香。</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1991年“三八”妇女节刚过,我带着儿子回家,正准备进大门,就给住在大门口的街道哈主任叫住了,她手里拿着一个“五好家庭”的红牌子,用双手递给我,说:今年,你家~被我们街道评为~五好家庭。我接过“牌匾”,连忙说:惭愧,惭愧!哈主任说,你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我们都是很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吧,也没什么吧?我就是利用工作之余,经常给大家解答他们的一些身体不适,讲点“科普”小知识,帮他们在医院拿拿药,免得他们排队吧;再就是我利用工作之便,把原来的二个水龙头变成了四个,旧房子难免会有“漏雨”,请个朋友帮忙修一修……</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中的大杂院~除了孩童们相互追逐的嬉笑声,却从没有听到邻里之间的吵闹声,有句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在这个“大杂院”是得到了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 大杂院已经拆迁30多年了,仅有“五好家庭”的牌匾我还保留着,剩下的就只是满满的美好和幸福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对“大杂院”有着十分的“不舍”,经常还会在“梦”里遇见并想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