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11月6日下午,建水县焕文小学开展“同课巧设计 异构共成长”第三次主题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教研活动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为教研课题,由曾春艳老师和潘琳燕老师展示课堂教学课例。</p> 同课异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老师从学生听完大自然的声音后的感受入手,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感受,继而用课文作为读与写的支架,推动学生习作的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教学过程,顾及了学生的感受及深度参与,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和机会,在不同阶段介入文本的不同内容,从而达到读与写相互融合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老师借助图表,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抓住“美妙”一词,娓娓道来,层层递进,充分解读教材,在朗读中感悟动感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示记忆法的妙用,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让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接受新知识。同时重视拟声词的积累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注重学生读、写、说能力的培养。</p> 课后说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两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学生学情进行课后说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老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大自然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空间距离。始终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真是太美妙了”贯穿始终,重点指导学生自己感受大自然,抓住描写声音的词(拟声词),在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听大自然的声音与阅读文本对比后,布置学生课后进行修改自己的写话,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老师以大任务驱动为出发点,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品读词句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体会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潘老师还创设了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搭建支架引领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p> 课后评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教研活动,研讨氛围浓厚,语文教研组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各抒己见,共享观课心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素萍老师代表三年级教研组总结发言。两位老师立足本单元语文要素,目标明确,曾老师注重写,从开课到结尾的小练笔都紧紧围绕“声音”进行教学,潘老师注重读,在读悟中感受不同的记忆方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妮老师代表二年级教研组总结发言。两位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缓如流水,潘老师结合课后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句话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足:对学生的激励欠缺,次数应多一点,语言更丰富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校教导主任马如娟老师对上课老师的教学予以肯定,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团结全体教师的力量,在交流中反思,在总结中提升,为学生成长助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安镇中心校教研室彭漪老师结合课本分别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诊断式评价,并对语文教研组如何更有效开展活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更主要的是给老师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改进的机会。老师们经历了比较、反思、研讨的过程,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蓄能量,我校语文教师将继续携手前进,一起向未来,不负好时光。</p><p class="ql-block">供图:杨阳</p><p class="ql-block">编辑:余顺芝</p><p class="ql-block">审核:马如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