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赵凡:终结上山下乡的重要人物(下)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8-08-31 06:2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昆明,赵凡又和安平生商量。安平生说,四川省委提出的方法,云南省委也同意。于是,他们给中央打电报:在自愿的情况下,愿意留在农场的欢迎,好好搞建设。不愿意留下来的都走。争取分四批两年走完。上海、北京方面开始有担心,谈了几次,后来他们也同意这个意见。</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委开了两次常委会,研究安排知青离开农场,办手续,分批走。1979年2月到5月,云南农场知青的90%以上都返回到原来的城市。到1980年,云南农场的知青只剩下3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知青返城大潮随后遍及全国。1980年,中央书记处决定,从这一年暑假起,应届毕业生不再上山下乡,上山下乡运动就此终结。赵凡也就成了终结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改变了许多知青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他去世时,全国各地不少老知青表示沉痛的哀悼,称他为“中国知青之父”,有“再造之恩,再生之德。”</p><p class="ql-block"> 赵凡当时没想到的是,大批知青回城,就业成了突出问题,政府只好放开口子,允许回城知青自谋职业,使得个体和民营经济在中国重新复苏。如今,民营经济已经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多半边天。</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见过赵凡。但我十几年前担任凤凰卫视口述历史栏目顾问时,曾建议采访赵凡,并请他的女儿赵洁平说服父亲接受采访。赵凡看了凤凰卫视口述历史的一些节目,终于同意接受采访,当时他已经91岁。节目播出,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迁徒自由,这是符合人性的。后来宪法取消了这一条。但这并不等于青年人回到出生地与父母亲人一起生活,就不应当受到法律保障。中学毕业生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去务农,如果出于自愿,当然可以。城市青年自愿为农村作贡献也值得称赞。但以政权的力量强制大多数城市中学毕业生到农村插队,且不能自由返回,就违背了民意,也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大趋势。</p><p class="ql-block"> 知青返城,说到底是民意使然。赵凡当时只是一个副部级干部,他临危受命,到一线处理危机。他不惟书,不惟上,不死守中央政府刚刚作出的决定,而是尊重民意,从实际出发,向中央建言,与地方政府沟通,果断推动决策的调整。</p><p class="ql-block"> 人们有所不知的是,赵凡的举动,并没有得到高层的鼓励。不久,他就从领导岗位上离休了。我曾想,如果高级干部里多一些赵凡,经常按照民意调整决策,体察百姓疾苦,解决实际问题,国家便能长治久安,民众便能安居乐业。然而历史告诉我,这样的想法是天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xxf8x7j" target="_blank">【往事】赵凡:终结上山下乡的重要人物(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xvj6bxl" target="_blank">悼念赵凡同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xjewweg" target="_blank">缅怀恩公赵凡</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xj9jqim" target="_blank">回忆、作业和笔记 20231026</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