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抗日干部李林

业务员老孟

<h3><strong>文史 | 往事 | 人物 | 胜迹 | 军政 | 轶闻 | 钩沉 | 明鉴</strong></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strong>2023</strong>年<strong>11</strong>月<strong>07</strong>日 第<strong>135</strong>期 总<strong>597</strong>期 <p class="ql-block">两年前,我向老家陈师傅借阅了其母郝素琴生前留下的于1939年4月后参加房良地区抗战工作的有关材料,其中提到入党时房良县委的组织委员叫“李林”。抗战时期,李林在房良地区并非知名度很高的人物。经查阅《中共房山区组织史》《房山革命史》,房良联合县抗日救国会于1938年5月在长操成立,赵然任组织委员;中共房良联合县委成立后,李林于1939年1月至6月担任区委委员、组织部长。由此引起我对李林生平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b>▲长操村房良联合县旧址</b></p><p class="ql-block">《涞水革命斗争史略》记载了李林的任职片段:1939年夏初,李林任中共涞涿县统战部长,7月兼任民运部长;1940年5月至1944年夏,任涞水县议会议长;1940年12月,李林兼涞水县子弟兵团政委。仅依据以上史料,尚不能完全确定郝素琴提到的李林与《涞水革命斗争史略》中的李林是同一人。苦于手头再无其他资料可查,只好将整理“李林”生平一事暂时搁置。</p><p class="ql-block">我书柜里有一本《平息烽火觅旧踪》的书,数年前我从“孔网”购买后一直闲置在角落。前不久,我闲来无事,将这本书摆放在案头,开始翻阅。作者赵文奎在序言提到其生父李林在抗战期间始终战斗在平西抗日根据地,20世纪80年代末,作者曾陪同离休后的父亲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涞水县一带故地重游、缅怀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随着阅读的深入,李林的生平逐渐清晰,我判断作者的父亲李林与我村老党员郝素琴书写的材料中提到的李林定为同一人。在精读此书的基础上,再结合有关史料,现将李林的生平整理成文,以与平西抗战史爱好者交流。</p><p class="ql-block">老陈的母亲郝素琴生于1918年,原籍河北镇檀木港村,1938年下半年,经时任房良联合县教育科长郝绍尧(檀木港人)牵线,嫁给房良抗日联合县大队干部、水峪村人陈伯诚,婚后在水峪村居住。出于对日本鬼子侵略暴行的义愤,1939年4月,她只身来到房良县政府所在地霞云岭堂上村,找到丈夫,同时参加了抗日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经时任房良县委宣传部长赵然等二人介绍,郝素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山南党校、马各庄妇女训练班(涞水县境内)简短培训后,被分配到房良县妇女救国会,化名郝画祎,负责河路沟(房山县南沟)各村的妇女工作。</p> <p class="ql-block"><b>▲堂上村</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1942年,郝素琴怀有身孕,不便随队工作,回到水峪村休养,组织关系亦转到水峪村,继续与其他党员一起秘密开展抗日工作。抗战胜利后,水峪村成为解放区。后来由于多种客观原因,郝素琴组织关系被遗失。此后她便踏上了漫长的申诉之路,多次向各级党组织请求恢复党籍,但由于复杂的社会因素,直至她2008年抱憾离世亦未能如愿。笔者整理李林的生平,也是为表达对在民族危亡时刻投身革命的郝素琴老人的崇高敬意。现在,李、郝二位老人虽已作古,但作为曾经一起战斗过的革命战友,如若泉下有知,亦应感到一丝欣慰。 </p> <p class="ql-block">李林,曾用名李友桐,1906年生于辽宁法库县茂台村。祖上是河北河间人,清代乾隆年间,祖上兄弟二人来东北垦荒种地。秋收后,二人返回原籍,举家搬到东北定居,是闯关东的一代人。由于一家人勤于劳作,精于管理,家庭经济状况日渐丰厚。家庭富裕后,二人首先不忘族人的文化教育,在本村建立了第一所学堂—南书房。学堂的教育成果丰硕,先后培养出清代举人李中茂和道尹李友兰。至清代后期,祖父李东明、大伯李东文成为这一带的开明士绅,李家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p><p class="ql-block">在李林三岁时,母亲薛氏不幸离世,父亲李钟岱续娶李氏。这位后母尖酸刻薄,对年幼的李林经常打骂。一次,李氏让佣人给李林做棉裤,竟将剪灯花用的小剪刀缝在了裤裆里。后来做道尹的族伯李友兰见李林虽生性顽皮,但聪明伶俐,可塑性好,便将李林接到自己家中,由妻子来照顾李林的生活和学业。</p><p class="ql-block"> 李林早年就读于奉天高级中学,与抗美援朝战争中曾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的解方系同窗挚友。二人共同爱好足球。在校队的对外比赛中,两个人生龙活虎,奋勇拼搏,只见二人接传带、运球、过人、躲闪,一左一右,配合默契,头顶、足射沉着果敢,表现抢眼,赢来阵阵喝彩。在学习上,解方是学霸,李林的成绩在年级中也名列前茅。二人先后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p><p class="ql-block">李林于1931年考入哈医大,后去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当银幕上出现日本鬼子野蛮屠杀我同胞的罪行时,心中愤懑的李林弃学回乡。李林曾在东北老家结婚,妻子是赵织霞。织霞父赵仲启曾任洮南邮局局长,她是家中的独生女,通情达理,自幼聪明伶俐,识文断字,受过良好的教育。李林婚后育有一子,名西元。</p> <p class="ql-block"><b>▲青年李林</b></p><p class="ql-block"><b></b>在日寇的铁蹄下,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人士纷纷奔向关内,寻求抗日救国之路。李林忍痛告别妻儿,来到天津找到老同学解方。时任天津市长是张作霖次子张学铭,解方在其麾下任职。经解方介绍,李林到开滦煤矿一所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在教学过程中,李林结识了我党地下工作者、东北教育局长车向忱等进步人士。在共产党的教育影响下,李林认清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才是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从此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之中。 </p> <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由车向忱介绍,李林一路辗转,经西安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随即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于1937年6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党组织又推荐他进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深造,毕业后被分配到抗日前沿的晋察冀边区。李林出走后音讯皆无,生死未卜,赵织霞带着儿子住到娘家,多年后改嫁。</p><p class="ql-block">在阜平,李林结识了县妇救会干部耿田,二人情投意合,互生爱慕之意。</p><p class="ql-block">耿田参加革命的时间比李林还要早,而且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爱国女青年。耿田又名耿霓云,1911年10月生于河北阜平县魏家峪村。耿父是位乡村郎中,靠着辛苦的奔波,家境还算殷实。耿田是家中长女,下有弟、妹各一。耿田10岁时,父亲不幸病故,此时弟弟5岁,妹妹尚在襁褓之中。瘦弱的母亲租种了大户数亩坡地并干些杂活,使一家四口勉强度日。只有10岁的耿田也要去大户家做活。</p><p class="ql-block">某日晚,耿田去给大户家打水,偷听到客厅内几名人贩子在密谋从村里买人的勾当。她蹑手蹑脚出了大院,急忙托人将这一情况告诉陈南庄的二舅,二舅找到李信仁、王志强等五位年富力强的壮汉,并到魏家峪召集了20余人,把人贩子赶跑了。</p><p class="ql-block">李信仁是我党地下党员,他担心耿田在村中遭到坏人报复,在征得耿田妈的同意后,将耿田送到五台山附近一处名叫“仙人洞”的地方,向洞内一位学识渊博、武艺高超的老妇人学习武艺和文化知识。在师父的调教下,耿田文武兼修,长进很快。</p><p class="ql-block">其间,大表舅李信仁来看过她几次,给她灌输共产党是为穷人说话办事的组织,劳苦大众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求解放的革命道理。耿田深受鼓舞,不久拜别师父,加入了革命队伍后。她成长进步很快,经李信仁介绍,于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3月在阜平县城南庄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入党后,耿田担任组织的秘密交通员,负责情报的传递工作。后经李信仁介绍,耿田与本县法华村中共地下党员张立仁结婚,婚后育有一女,取名小英子,由耿田母亲照料。张立仁的公开身份是桑园坪小学教员,多次参加对敌斗争。后来组织派他去保定向党组织汇报阜平的情况,不想一去音信皆无。后经多方寻找,始终未果。</p><p class="ql-block">1931年7月,耿田亲眼见证了太行山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阜平县苏维埃的诞生和惨烈失败的过程,但她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终于在1937年底迎来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参加过“一二·九”爱国运动的青年纷纷从北平、天津来到这里,阜平地区已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腹地,成为我党在华北地区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p><p class="ql-block">同年,耿田调到阜平县委工作,年底作为县抗日救国会干部到由罗荣桓同志兼任校长的冀西农训班(当时的党校)接受培训,在这期间,耿田聆听了刘秀峰、黄敬、姚依林、邓拓、王平等领导同志的授课,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大学生党员刘光运担任辅导员。阜平县委鲁债、张苏、厉男等领导也常来看望。耿田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培训结业后,耿田被分配到阜平县妇救会工作,同时兼任县抗日救国会组织部长。</p> <p class="ql-block"><b>▲耿 田</b></p><p class="ql-block"><b></b>1939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李林、耿田一同调往房良抗日联合县委工作,并经组织批准结为伉俪。李林任区委委员、组织部长,耿田任县委妇女委员。</p><p class="ql-block">1939年夏6月,冀热察区党委调李林、耿田到涞涿县委工作,李林任统战部长,7月兼任民运部长,当时党组织尚未公开活动,李林是涞涿县第一个也是唯一向社会公开身份的中共党员。耿田任县委组织部长兼妇救会主任。</p><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布了村选举法,夏季开始逐层选举。涞涿县在蓬头村召开了县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了县参议会,统战部长李林当选为县议会议长。</p><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涞涿县奉命改为涞水县,县政府设在汤家庄,管辖范围和隶属关系同前。同年12月6日,组织部长耿田与宣传部干部应唯鲁正到距汤家庄数十里的黄花口村一带执行任务,此时耿田已有八个月的身孕。她们发现反动分子企图发动暴乱的种种迹象。此时天色渐晚,应唯鲁因患有夜盲症不便行动,于是由耿田去向县政府汇报。</p> <p class="ql-block"><b>▲应唯鲁烈士</b></p><p class="ql-block"><b></b>在朦胧的月色下,耿田不顾个人安危,沿着崎岖的山路上飞奔,终于在子夜时分赶回汤家庄,将有关情况向县委书记石尚农汇报。</p><p class="ql-block">此时,隗有贵、隗有年等叛乱分子召集各村1000余名不明真相的群众,持械冲进汤家庄,石尚农立即做迎敌部署,因仓促迎战,县政府遭受重大损失,30余名党政工作人员被绑架到日军据点,包括应唯鲁在内的十余名抗日干部惨遭杀害,史称“汤家庄事变”。石尚农、耿田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冲出包围圈。我抗日武装很快将事变平息。</p><p class="ql-block">1940年12月,组建涞水子弟兵团,县长郝绍尧任团长,统战部长、参议长李林兼任政委。</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20日,耿田在涞水县苟各庄村生下一名男婴,恰遇日机从刘家河方向来轰炸,将母子掩埋在废墟之中,经乡亲们奋力抢救,母子得以脱险。按照县委分工,李林负责“减租减息”工作,任务艰巨繁重。为便于工作,李林夫妇忍痛将刚满月的儿子过继给小峰口村雇农赵远、董占梅夫妇,乳名补军,大名文奎。为了让赵家放心收养,李林夫妇还与赵家签了份《过继文书》。</p> <p class="ql-block"><b>▲李林之子 赵文奎</b></p><p class="ql-block"><b></b>1941年6月,在涞水县悟空寺村组成房涞涿联合县。</p><p class="ql-block">1943年7月,涞水县在一区六顺村进行民主选举,县委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李林再次当选县议会议长,并与副议长曹祥伍一同被选举为出席晋察冀边区参议会的代表。</p><p class="ql-block">1944年10月,房、涞、涿分别建县,李林卸任涞水县议会议长,任涞水县武工队政治委员、平西地委执行委员。他与队长肖炳林参加了晋热察军分区关于大反攻工作的会议。11月17日夜,肖炳林、李林带领涞水县武工队,与临近各县武工队、民兵队一道,配合王茂全的七团主力部队,共计16000余人,进行了解放宛平斋堂川的战斗。我军将敌人的所有据点包围封锁,枪炮声、爆炸声、呐喊声响彻夜空,敌人设在清水河沿岸及胡林、军饷的据点被一举攻克,残敌龟缩在东西斋堂的中心据点中。由于据点坚固,我军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1945年4月初, 我方获得斋堂中心据点内的敌人企图逃跑的情报,于2日凌晨将斋堂镇包围。鬼子中队长镇村命人点燃炮楼,率日军100余人、伪军40余人分路突围,大部被我七团消灭,斋堂镇获得解放。 </p> <p class="ql-block"><b>▲八路军解放斋堂</b></p><p class="ql-block"><b></b>1945年10月,党中央抽调华北干部挺进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李林任松江省哈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耿田被分配到哈尔滨呼兰县。1946年至1949年2月,李林先后任巴彦县委书记、松江省教育厅厅长。1949年6月,李林调到东北局党校工作;同年8月,任东北局党校总支书记、组织教育处长等职。在此期间,他深入工作一线调查研究,为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抓点带面,指导全局。根据东北局的指示,选拔了第一批赴苏留学生。 </p> <p class="ql-block">1951年,李林调任东北工业部,任机关党委书记兼人事处处长;1952年12月,任重工业部机关党委书记兼人事司副司长。1956年12月,任冶金部机关党委副书记,负责冶金部日常党务工作。</p><p class="ql-block">1964年6月,受冶金部委派,李林与工作组组建甘肃金昌有色金属发展公司,任党委书记,在荒凉的戈壁滩展开“镍都”的艰苦创业。他在工作中团结同志、联系群众,率几万建设大军,经过数年苦战,终于把荒凉的金州建设成中国一流的镍都。金昌不只出产镍、铜、铝,还出产制造“两弹一星”的锇、铱、钴、铑、镣等稀有贵金属。</p> <p class="ql-block"><b>▲“镍都”金昌</b> </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造反派以李林“有历史问题(在开滦煤矿学校任教无人证明)”为由,以住牛棚、戴高帽、游过街、坐“土飞机”等方式对他进行迫害,在被批斗时还被小将拳打脚踢,后来被安排去烧锅炉。</p><p class="ql-block">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李林被解除劳动改造,允许自由活动,但因所谓的“历史问题”,仍未得到公正的结论。几年后,李林回京探亲,在颐和园碰到三十年未曾相遇的解方。凭着解方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李林得以平反,重返“镍都”金昌工作。 </p> <p class="ql-block"><b>▲解方将军</b></p><p class="ql-block">1977年7月,李林被任命为金昌公司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委员。重返工作岗位的李林心潮澎湃,即兴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雷骤起心迷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派性斗争乱纲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延误数载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误我建设误我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雄不减当年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祁连山下号角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军又闻进军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争分夺秒干一场。</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李林任金昌公司党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1985年,李林退居二线,根据组织的分工,他仍然为金昌市的充实和扩建调兵遣将,忙得不可开交。《陇西小苗》杂志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题刊登了对李林的专访。来视察的方毅副总理有感于李林以身许党、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为他题词:“踏遍青山人未老”。 </p> <p class="ql-block">李林于“文革”中后期回京探亲期间,曾向赵文奎提议要回他曾战斗过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看看。但不久组织给他落实了政策,重回金昌工作,这一愿望只好埋藏在心底。1989年初,李林离休刚回到北京,即迫不及待地要求赵文奎陪同他去平西走访。</p> <p class="ql-block">当年秋,李林一行乘车沿门头沟永定河谷而入,进入平西抗日根据地。时隔五十年,巍巍太行山那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映入眼帘,就像久别的老友重逢,镇厂、野三坡、刘家河、苟各庄、汤家庄、蓬头、小峰口、计鹿、板城……那血与火的战斗场面立即在脑海中浮现,他抚今追昔,让人感慨不已。他走访慰问抗日群众及其后人,关心老区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的生活状况,在林清寺中学参观时,李林捐赠给学校一万元作为学校的教师奖励基金,这钱是从他被落实政策后组织补发的为数不多的工资中拿出的。</p><p class="ql-block">此后,李林在北京休养,安度晚年,于1996年4月逝世,终年90岁。</p> 编      辑:方   言图片来源:作者及网络投稿邮箱:870413692@qq.com<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主编微信:870413692公众号码:JXJSSJXJ<h3>  <h3><strong>(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京西纪事】)</strong><strong></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l932ySqUGuT_hE0jnDRH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