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夜辗转,想到了自己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绩,在我脑海中交织徘徊。都说人的工作是最难做的,一方面是因为千人千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心思难定,加上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就如每个人的命运这般难以琢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困境是每天重复式的工作注定难以有所突破,想要突破,就要顶住压力,沉下心。在这洪流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去伪存真,保持初心。随着素质教育的出现,应试教育处在被摒弃的尴尬位置。可是实际却又缺乏标准衡量,最终“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来自于教者本身的孤掌难鸣,需要充分协调调动起各方资源共同努力,才能促成孩子的成长、进步。处在农村地区情况又与城市有所不同,家长们因为现实及家庭因素或是自身,难以完善完整的教育链条,这一部分只能由学校补充。何去何从,千头万绪。各项制度如何完善,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的学生服务。一个一个的问号,我只能一边自己思考,一边尝试从书中,从先进经验中寻找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期班级里的一个孩子有了巨大进步,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方法对了,果然能行,孩子们需要的东西我找到了。没有哪个孩子是很笨的,我们有时站在了大人的角度,又添了份心急,从而不能客观看待。我们的孩子缺少的那种主动性,主动思考的能力,一方面来自于大人给予的引导,都是很缺乏耐心的,缺乏让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孩子自己是没有方向的,自然就没有动力。这一点想要改起来真的要从大人这开始。另一方面是面对错误,我们缺乏包容,总希望孩子按照我们所想的那样回答,实际上,孩子们的想法虽然不成熟,但却充满创新,这种精神将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注入无限的动力,正是我们需要重视和保护的。至于学习的结果只是在学习过程中随之而来的馈赠,不该本末倒置,为学而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回这个孩子,就叫他小明,小明父母离异,跟随爷奶生活,爷奶没有办法辅导孩子,学生学习习惯差,三天两头不完成作业。与家长沟通数次无果,爷奶一方面知识性的不会辅导不了,一方面家中有农活要做,无力看管。其父亲经营一家饭店,黑白颠倒,更是无法照顾到学生学习。这样的家庭不是少数,小明不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个这样家庭缩影下的一类人。长此以往,小明对自己要求逐渐松懈,课上从孩子的反应中不难看出对学习的倦怠。焦急的同时一个现象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什么孩子那么容易沉迷游戏,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源自于一次一次夸张的音效、动画给孩子感官和心理及时的刺激,还有那类似“最近发展区”的设置,总让你觉得再试一次很容易就可以,就算不行也没什么损失,加强了开下一局的动力。我们可以从中去粗取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被关注的感觉,这要求教者一定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前期要做到多宽容学生,包容他,接纳他,允许犯错,给他认可,让他有归属感。有信心愿意再试一次,不断的累加正确次数,慢慢的自信心有了,又觉得有意思,学一点能会一点了,这样正向的循环就形成了。作为教师,就真正完成了助学生一臂之力,但光是靠这一臂之力还不够。时刻都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不断根据学生状态调整策略。直至学生真正走入正轨。这个过程中孩子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他心里也埋下一颗种子,一颗我只要想办法就能有所改变的种子,而我们教师能收获到的更多。过程中术层面的技能提升不说,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是任何物质替代不了的,我们的心灵需要这样的滋养。当看到孩子因为学习而真正由内而外的快乐,愿意参与,眼泪窝浅的我,真的很激动,也很替他开心,更坚定了我自己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之路漫漫亦灿灿,虽然我的想法不够成熟,但我愿意去学习,去努力,我想纵然资质愚钝,也终会有所获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