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这秋高气爽的十一月里,邱集镇小学数学组9名教师,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南京培训学习的征程。11月3-5日,在为期两天半的活动时间里,老师们观摩了14节课,近距离感受了名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灵动而又朴实的课堂演绎,接收了来自前沿的教改信息,得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观念的引领,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br><br> 朱国荣老师的课大气磅礴。他那有趣的课堂、扎实的教学功底都是老师们的学习点。 丁爱萍老师引导语简洁、顺畅、幽默,富有启发性。 贲老师以几个有趣的案例开始了观摩课。学生分享自己认识的生活中的实例并作出解释,贲老师引导学生们进行互动,互相点评。通过不同的整理条件让学生依次发言,在说的过程中纠正错误或模糊的概念。在贲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随着教学计划的顺利展开,贲老师主动发问,让学生们讲出自己整理的道理,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均等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以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贲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用质朴平淡的教学风格教会学生踏踏实实的知识。<br><br><br> 名师们的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孩子们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教师情景演绎,孩子们热情加入,将一个个枯燥的数量都赋予了形象;教师放手课堂,孩子们在独学-共学-问学-验学的过程中不被束缚,放飞思想… 老师注重学生的表述,几乎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表述出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br><br> 强震球老师以轻松的话题活跃气氛,让孩子们主动提问。通过不同数量之间的对比,引导学生们探索不同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们依次说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搭建起关于数量关系更明晰透彻的认知结构。在互动过程中,强老师特别擅长挖掘学生发言的闪光点,使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学习结构保持一致,确保听、想、说、写四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们在课堂上频频担任小老师,给妙趣横生的课堂锦上添花,强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穿针引线,串通各数量单位的关系,让学生主动找到“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的概念,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运算公式。学生们根据路程单位的学习,学会举一反三,又引申出生活中价格的运算方法。整节课问题与问题之间过渡自然,教学内容层层深化,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强老师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为理解学生而教学”,用火一般的激情鼓舞着在场师生。 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教学设计巧妙,引人入胜。 沐浴着明媚的晨光,学生们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加法的计算方法。张老师请学生轮流上台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引导,让学生们理清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张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让他们从模糊的概念通过观察,从不确信到确信。 吴正宪老师从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悟解决速度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由模糊到清晰经历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吴老师善于制造、把握、激发矛盾,让学生的思维在跌宕中升华,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受着新知!吴老师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童趣。 俞正强老师的课精彩纷呈,风趣、幽默的课堂氛围,丰富、直观的现场感教学,学生提问的共同探索,多彩纷呈的活动和游戏,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他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合作、验证、展示,从而达到深度学习。 郑老师在报告开始鞭辟入里地分析了《数学课程课标》的局限性,过分强调课程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学的问题,针砭时弊地提出建议。郑老师认为,数学课标应在教学建议板块划分重点,说明重中之中,集中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的深度学习应在多种形式中探索创造,通过折纸、魔法等小游戏丰富趣味。郑老师的报告始终围绕多元化之后的统一标准进行探讨,从教学设计、理论组织、课堂实践、课后反馈等多方面总结经验,启发教师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告诫教师要采取坚定的教学中心和立场,当务之急是“化多为少,化繁为简。”,理清数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年轻教师应不满足于新课标的规定,要将自己的思考融入教学中,通过实践检验有效性。 相聚现代经典,感受名师风采。两天半的时间与名师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们在现代与经典的大潮中进一步看清了未来教育教学的大方向,高水平的引领与指导,进一步转变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本次交流分享,老师们对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进一步落实“积极生长”的好课堂。教学之美,美不胜收,唯用心感之;教学之妙,妙不可言,唯与其交融。教育长路漫漫,唯有不断进取,初心皆可安。每一次教研,都是一次成长,今后继续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坚定地走着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