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益友一一黄书玉老师

天天健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怀念恩师益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__ 黄书玉老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恩师黄书玉老师于2022年6月25日逝世。她的逝世让我深感悲痛。黄老师对我一生影响很大,她在我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纵然时光飞逝,她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的回忆里萦绕,我深深地感恩怀念她对我的教诲和帮助,深深地感恩怀念她曾给过我的爱和支持,每念及此仍能领略到阵阵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于1963年考入川师附中读高中。这所学校很独特,它是受市教育局和四川师范学院双重领导管理的一所重点中学。我们学校的王云校长的先生黄明,是川师的院党委书记。他倆都是学生时代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干部,解放后曾任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的院领导,后来被调到川师和附中来工作。他俩对办教育都是能人。他们尊敬知识分子,尊师重教。特别是王校长,她觉得附中得天独厚,期许着要把川师附中办成成都市最好的中学。王校长很注重抓教学质量,她很重视人才,延揽了不少教学水平高深的老师,并且很爱护尊重他们。从1963年开始,川师附中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招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生绝大多数都住校,学校很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入学后,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一切,打心里爱上了这所学校,喜欢这种团结紧张活泼的校园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老师是俄语教师,她是附中外语教研室的负责人。我从初中一直学英语,因此黄老师从来没有教过我,但当我第一次看见她后,就被她那美丽高雅的面容、端庄脱俗的气质、睿智开朗的性格深深吸引。那时我们班的教室就紧挨着外语教研室,每次去教室经过外语教研室,我总是情不自禁地从那扇敝开的门往里张望,她的办公桌就在靠窗戶的最里面,我总想多看她几眼。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们刚入学那年的文艺晚会上,我们班演出的节目是《体操舞》,由我班6位女生来表演,为了完成体操舞那些比较高难的动作,我们进行了一个多月起早贪黑的艰苦训练。舞蹈选用前苏联歌曲《卡秋莎》的旋律作为伴奏曲,那天我们的演出还算成功。演出结束后不久,我碰见黄老师,她主动向我打招呼说: "嘿!那晚你们跳的体操舞很不错,你们几位女同学在台上很可爱,舞姿优美舒展大方,我真的好喜欢你们的这个节目啊!” 那时黄老师虽然还叫不出我的名字,但能得到她的夸奖,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珍藏唯一一张黄老师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文化大革命进行到1967年的下半年,由于全国各地对立的造反派组织之间发生了不断升级的武斗,为了控制那种"全面内战"的武斗混乱局势,最高统帅下达了大联合的指示,要求社会上所有造反派组织的成员必须回到原所在单位或学校。从地区到基层各单位都要建立起由军代表、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作为该部门的领导机构。这样逐渐平息了无政府状态下各造反派组织之间惨烈的大规模武斗。学生全部返回学校"复课闹革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附中成立"三结合"的校革委会时,进駐学校的军宣队,他们毫无争议是革委会中军代表一方,并在革委会中有绝对的权威; 而当时学校各造反派组织都想把自己的人推举入革委会中作为群众组织代表,为此他们相互之间展开着激烈的明争暗斗; 而革命干部一方,由于校领导已被打倒靠边站了,只能从学校的干部和教师中另觅合格人选。经过几个来月的推举、投票、审核,公布了革委会名单。黄书玉老师众望所归以革命干部的资历,当上了革委会副主任。当看到公示她的履历,我们学校所有的师生才惊讶地知道她的人生竟是如此的传奇!她出身于工人家庭,本人是解放前就参加地下工作的革命干部,大学本科学历,优秀教师。但不知为什么她不是党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校革委会成立后,学校继续闹革命,没有复课。又开始把斗争的矛头指向那些被打倒的校领导(走资派)和那些有历史问题或当过右派或犯了错误的老师,把他们关进牛棚,随时揪出来批斗。记得王校长满头白发站在乒乓球桌上被大家批斗; 我们班的班主任赵庆英老师,当时她怀有身孕,遭到了惨无人道的批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学校按上面的指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忠于四无限"活动。每天早晚全体师生都要像宗教仪式一样,虔诚地"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永远健康“,集体跳忠字舞…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那年10月,我们班发生了一件惊骇的大亊。为了"庆国庆表忠心“,校革委会要求各班都要在教室里建一面"忠字墙"。墙上有毛主席的大幅头像,头像周围贴滿我们每个人亲手制作的带有主席头像和祝福语的工艺作品。每天我们都要面对"忠字墙",早请示晚汇报,诵读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班有位叫张ⅩⅩ的同学(以下称张同学),他是共青团员,家庭出身城市贫民,他平时在班上寡言少语,在大家心目中并没有多大的存在感。他制作表忠心的图片时,在拓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句话时,他把其中的“寿"字和"无"字的前后顺序拓印反了,后来着色时也没有发现这一错误。完成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就把它贴在忠字墙上,一直也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大概隔了好几天,才被一位女同学偶然发现。当时大家都有些紧张,张同学也有些害怕,他赶快取下那张图片,说自已粗心大意了,并作了检讨。但这件事很快就让军代表知道了,他认为这件事性质很严重,这简直就是公然张贴反动标语,实属现刑反革命行为,当事人就是应该判死罪的现刑反革命分子!军代表还痛斥我们班上那些为张同学说情的同学,缺乏阶级斗争观念,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立场。张同学得知后惊恐不安,他曾在楼道转角处碰见我,见四处无人,他喊住我,哭着哀求我,要我帮帮他救救他。当时我吓了一大跳,我平时虽然跟他没什么交往,但心里很同情他。那时我父亲因历史问题被抓走,恐惧和伤痛让我惶惶不可终日,自身尚且难保,我哪有这个能力去搭救得了他哦。我只有无奈地向他摇摇头摆摆手赶紧跑开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很快他就被抓了起来,关进了牛棚。他曾被五花大挷,颈项上挂块现刑反革命牌子在学校里批斗,遭受毒打…。每当看见他被押出来,那副面容枯槁,头发很长胡子拉渣,浑身瑟瑟发抖,惨不忍睹的样子,实在令人难受!我突然想起了黄老师,她是革委会主任,直觉告诉我应该去找她!我虽然与黄老师不熟,我想约班上几位同情张同学的挚友,我们一道去找到黄老师向她反映情况,我想她一定会出手相救。但是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黄老师早就辞去了革委会主任这个职务,怪不得我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她在运动中的身影。多年之后,我问黄老师当年为何不当革委会主任,她说她非常反感文革时期人们象着了魔似的互相仇恨、互相倾轧、互相打斗。"…我不愿意掺和到那些揪斗学校领导及老师的批斗中去,我跟他们共事多年,我了解他们,他们没有罪,也没有什么严重的过错。我既然没有能力能阻止对他们的批斗,那我绝不会违心地参与进去整人害人,去伤害他们!所以我坚决不当这个革委会主任了。" 在那个黑白颠倒疯狂荒诞的年代,能不为权势所动心,能有这祥清醒的认识和良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同学事件,直到1968年12月人民曰报登载了: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最高指示后,他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响应号召,报名申请到农村去插队落户的同学。校革委会根据他积极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表现,和经过长时间的审查,认为该同学无犯罪的动机和言行,于是终于将他从牛棚无罪释放,随学校同学到青神县插队落戶。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和黄老师成为忘年之交的好朋友,大概是1973年秋。那时我已作为知青从青神县招工调到成都粮食局下属的龙潭寺粮食仓庫,当了2年多的粮库保管员。龙潭寺粮库是全川最大一座粮食战备仓库之一。它还带有一座大型的面粉厂,仓库里有铁轨,由火车运来全国产粮区的粮食。主要是小麦、玉米。小麦加工成面粉后,由标有"川粮“的汽车运送到市区的粮站和粮店。保管员主要负责粮食的储存和收发工作。工作时间比较机动,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比较好,文体活动也开展得很丰富。在亲朋好友的眼里,我能有这份工作已是很不错了。但我总觉得天天干这种简单重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很乏味,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平庸地生活。作为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我心里仍怀揣着大学梦,对能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仍怀着难以抑制的渴望和想往。那些年大学召收工农兵学员,名额有限不说,年龄要求25岁以下,我们年龄已超过了这个限制,因此上大学对我们来说已然无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看到我的一些老同学,她们因特殊原因没有下农村当知青,留在城里中学当代课老师,现在都已经转正了,让我非常羡慕。她们告诉我现在中学很缺英语教师,你英语学得那么好,你真该去教英语呵。她们的话在我心中象一石激起干层浪!尽管文化大革命把教师打成了臭老九,教师辛勤的工作得不到社会尊重,但我仍然喜欢教书。我觉得教学工作接触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师对学生因才施教中,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而且教学相长,在教学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我心中竟萌生出强烈的想回母校川师附中教英语的念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我心中母校永远是我魂牵梦绕温馨美好的家园!我想附中对我的学习情况是了解的,我知道附中在我们读书那时就缺英语教师,好多老师都是从川师外语系借调来的。如果学校仍然这么缺英语教师,那我真希望能回到母校去教英语!于是我抽时间回到了川师附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川师附中跟我们离开时沒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见到那些熟悉的老师我陪感亲切!我很顺利在宿舍区找到黄老师,她喜欢在自己的单身宿舍里办公。当我向她讲述自己的心愿后,黄老师喜出望外,用她特有的热情洋溢拥抱我。她说:"现在的人都不想当老师啰,你竟还能有这种志向和抱负,真心实愿的来从事教育,我太感动了!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你调到附中来工作!" 她说附中因为位置偏远交通不方便,现在的人很讲实际,很多人不愿在这里工作,学校现在就是很缺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她说因为这些年来,我们国家跟苏修的关系越来越恶化,而跟美帝的关系反而在好转,因此学英语已成了热门学科。学校顺应形势,不断地压缩俄语课程,增设英语课程。因英语教师不够,她现在也在川师外语系跟随那些工农兵学员一起学习英语,并已改行教英语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让我写了一份简单的调动申请和我的简历给她。我们互留了联系地址和电话。她还选了一些英语课本和教材,教研室油印的《英语900句》和一些课外阅读、语法练习等装了一大包,叫我带回去抓紧时间学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学生时代的黄书玉老师</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年轻时代的黄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天我们真象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敞开心扉摆谈了很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老师给我讲了她是怎样走上当教师这个岗位的。解放前夕,那时她还是个高中学生,她就参加了共产党在成都的一个外围学生组织投身革命。解放初期他们曾象丁佑君烈士那样,不顾个人安危,到四川偏远的地区去搞土改,此后她被安排在政府机关工作。50年代中期她被推荐,并考上俄语专科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前身)学习(调干)。在学习期间她阅读了大量俄罗斯文学作品,受到那些充满理想主义、人性光辉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感染和熏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她说她看过一部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对她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电影讲述了一个叫瓦尔瓦拉的年轻姑娘,毕业后决心到西伯利亚乡村去当教师,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使她深受感动和激励。她认为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就要从教育工作抓起。她希望自己也能象瓦尓瓦拉那样,抱着远大的理想为教育亊业作贡献。她的心愿得到了她的丈夫屈寿先老师(那时他在团省委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就这样她毅然辞去政府职务,来到川师附中当了一名俄语教师。那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她,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 "学而优则仕",功名利碌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啊。特别是象她这样才华出众的知识女性,又是新中国第一批共青团的青年干部,在那个年代真的是"她要想不当官都很难呵",可是她就是一门心思要去当一名纯粹的教师。为了不当官,她一直没有申请入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她说: "川师附中地处远郊,交通一直很不方便,平时很难得回家,那时我儿子年纪还小,只得把他寄养在城里亲戚家。这里周围都是农田,夜里外面一片漆黑,没有城市生活热闹的烟火气。对学生来说这是极为理想的读书之地,可对我们这些家在城里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艰难的修行和坚守。我一直住在学校的教师单身宿舍,在伙食团吃饭,跟学生们朝夕相伴,守望他们成长。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但我仍然留在这里工作。照理说,我要申请到城里去教书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我热爱这所学校。这个学校的领导王校长知人善用,她尊重信任老师,长期以来尽量排除极左路綫对教育的干扰,保护教师,让他们有尊严地教书育人,充分发挥自已的专长和工作积极性。在三年饥荒年间,王校长担心师生吃不饱,让学校的工友带领学生,利用劳动课时去开荒种地。种玉米、红薯、南瓜等,丰收后交给伙食团作为辅食,给全校师生员工加餐。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王校长受到冲击,被打倒靠边站了,但附中大多数老师仍对老校长很有感情。“ 接着黄老师给我讲了在那文革至暗时期,学校的一些师生们是怎样的团结友爱,想方设法地为关进牛棚的老领导和老师们传送消息、传送物资,传送温暖和帮助,那些有趣感人的故事。她说她很喜欢附中这种独特的友爱温暖的氛围和风气,她从未提出过要调回城里工作,她愿意在这里工作一辈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很喜欢学生,在她的眼里她的学生真象是自己的儿女一样宝贝!用真情教书,用真心育人,言传身教,用爱心呵护一棵棵幼苗,守望他们成才。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她对学生说,所谓"读书无用论"只能是暂时现象,将来国家肯定是要发展科学技术,如果你们现在不努力,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将来一定会后悔。她鼓励学生多看书,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会思考。黄老师认为教育的真谛,是用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去让学生变得更好的积极影响力。如果你热爱这个事业,你也会从中感受到乐趣,成为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天黄老师的一番话,她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她语重心长的教诲,使我深受感动和鼓舞,使我的心向她靠近,从此她象一束光亮照进我的心里,为我点燃希望的光芒,引领我在人生道路上自强不息,坚韧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离开附中以后,黄老师就立即去找附中刘新基校长(那时王校长已退居二线了),征询他的意见,并着手办理我调动之事。川师附中受川师和市教育局双重领导,我的申请,除了附中校领导同意接收外,还要征得川师和市教育局领导批准同意。于是刘校长不辞辛苦,多次到川师和市教局去,请他们批准并盖章。大概经过3个多月,终于办妥了手续。市教育局同意向市粮食局发调令,只要粮食局这边放人,这事就办成了!在此期间黄老师叮嘱我,一定要去找你们粮食局的刘局长(大家称呼她刘婆婆),作好她的工作,让她同意放你。可我没有这方面的社会经验,书生气十足,我鼓起勇气在粮食局找到刘局长,在她面前我很紧张也很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可能是我的言语不得体,刘局长不但不支持我,反而很生气。她认为我不切实际,想入非非,在我心中教育工作竟然比粮食工作更重要。批评我不服从组织安排,不热爱本职工作、不安心本职工作…等。结果就是,当调令从教育局发来时,粮食局这边坚决不放人。这件事就这样被我搞砸了!当时我心里很难受,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挫折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老师没有过多地责备我,而是这样开导我的 : "我觉得你目前的境况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嘛!你粮食局这份工作也不错,你想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可以“进可攻,退可守",从长计议嘛。这次虽然没办成,并不是这件事一定办不成,可能是我们的方式方法有问题。" , "庄子对`无为而治'他说过这样的话 :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以无为心,行有为法,伺机而动。…‘,就是说人在遭受到挫折和失败时,要象普希金的有首诗所说:‘不要悲伤,也不要叹息…。‘,要去除心中的烦恼和倦怠,做到'无欲而刚',要使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顺其自然`安之若命‘, `有为‘是指要讲究战术,即方式方法。`行伺机而动之法‘,对你来说,就是要继续坚持学习,英语学习一定不能丢,蓄势待发,将来一旦机会来了,就一定能志在必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师深厚的学识,富有哲理的视角和风趣的见解教化,使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7年10月21日国家恢复了大学入学高考制度。黄老师听到了中央广播台发出的通知后,立即给我打来电话: "你听到广播没有?你们现在可以参加高考读大学了!机不可失,你一定要去报考呵!" 我告诉她,我已得知这一消息,我肯定要去报考。为了确保自己能考上,我决定报考理工科。因为数理化是我们这些老学生的优势,能确保考出高分。这次高考不论文科理科,均不考外语。外语成绩仅作为报考外语专业(文科)学生的参考成绩,外语成绩不纳入学生的录取总分之中。我说我准备按照我毕业时的志愿,第一志愿填医学院,第二志愿填师范学院。黄老师说:"好!你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打有把握之仗。抓紧时间复习,静候你的佳音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将我考入四川医学院医学系的消息告诉她时,她高兴得热泪盈眶,大呼道:“真是太好了!我说你们这些老三届的学生,这次能幸运地考上大学,你们都应该去为邓大爷(邓小平)燒高香啊!" 入学那年我已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0岁了,我的女儿刚1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多亏了黄老师那些年督促我坚持学习英语,使我进大学后,英语能轻松过关,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对付医学那些繁重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也使我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能熟练地查阅国外的医学文献书写医学论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我读大学和毕业到医院工作那些年,由于医学课程的繁重和刚踏入艰辛的临床工作,使我很少有闲暇的时间。黄老师那时在学校工作也很忙碌,我们见面的机会很少,但我们仍彼此掛念。</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老师受学生之邀,在国外旅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90年代,黄老师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她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她说她终于开始拥有了自己支配的时光,能同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受岁月静好的幸福夕阳生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她与亲朋同事好友结伴到祖国各地旅游,也走出国门去欧洲、美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国旅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她曾经教过的学生的邀请,她只身一人去美国,在那里呆了一个多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她得知在那些年我遭受丧母之痛之后,后又因丈夫患癌症去世,再次经受痛不欲生的打击时,她常来我家看望我,与我膝足谈心,推心置腹地给我讲她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她说: 病痛与衰老,生与死,作为自然规律,总有一天我们及我们的至亲会与之遭逢。你可以为之悲哀,为之消沉,甚至可以为之崩溃,但你一定要懂得自愈,懂得坚强地独自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老师家住在桂花巷, 我住在横东城根街,我们相距不远,她叫我有空经常去她家。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在一起,我对黄老师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黄老师并不仅是我眼里的工作狂,她非常热爱生活,骨子里有着高尚浪漫的情怀,精神世界非常丰富,她至情至性,睿智通透豁达,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她活得有情有义有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屈松幼年时期与父母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屈松青少年时期与父母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屈松、黄老师、屈叔叔、胡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老师有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她丈夫(她叫我称他屈叔叔)也已离休,屈叔叔是她学生时期参加革命工作时相识。她说屈叔叔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当时有名的"笔杆子“,他的才华令她倾慕,再加上共同的理想追求,使他们牵手相倚相伴终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屈叔叔解放后在团省委当秘书,作为读书人的屈叔叔,在那里工作他的才学得不到发挥,在运动中也遭受了一些折腾,文革期间很长时间在五七干校劳动。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朿,他被调到市建委干道指挥部当领导,他的才能才得到了发挥,他负责主持修建的东西干道(今蜀都大道),得到了行内人士的高度肯定。他为官清正廉洁,为了改变成都的市容市貌尽心竭力。屈叔叔说成都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我们再不能干文革中拆毁皇城那种令人痛心的事了。80年代他主持画院的改建,倾注了他对那些遗留下来的老建筑的热爱, 他虚心听取成都文化艺术界名人、以及资深建筑设计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保留了画院原先的建筑风格,内部全部重新加建,使改建后的成都画院具有川西民居宅院风格,浑厚古朴,褶熠生辉,得到市民普遍好评,成为成都市一重要的文化名片。 屈叔叔离休时,因患慢性支气管哮喘,身体状况已很差了,不能外出旅游。黄老师经常邀亲朋好友以及她的学生来家,陪屈叔叔打麻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她的儿子屈松,在我眼里已从阳光俊朗的美少年长大,成家立业了。他的爱人胡艳也是一名教师,川师大毕业留校到师大附中,她和黄老师曾经是同事,现在又成了黄老师的儿媳,黄老师完全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 受其父母文化教养的熏陶,屈松很爱看书,勤于思考,博学多才。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曾参与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该工程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获得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屈松作为成都市政府代表,到迪拜联合国人居中心领奖。因为他的英语很好,还被选为第一批成都市公务员赴美国 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成都市友好城市)交流,在那里呆了近半年时间, 所以现在他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都很不错。屈松勤于写作,多年坚持笔耕不辍,不断有好文和新书出笼。黄老师深爱自己的儿子,对屈松在工作上的作为和成就感到无比欣慰和幸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老师全家都热情好客,他们家经常高朋滿座,很是热闹。他们有的来陪屈叔叔打麻将;有的陪黄老师聊天,大家都象是在自己家一样随便。 黄老师言谈举止那特有的激情洋溢、幽默风趣 、妙語连珠,总是使聚会的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最喜欢到桂花巷来聚会,他们的家宴十分丰盛,主要由黄老师以前在附中的老学生来做。回锅肉、园子湯是她家宴上必有的保留节目,有时黄老师亲自掌勺,她做的回鍋肉和圆子汤,色、香、味俱全,一大盆、一大盆端上桌,总是最先被吃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有一次休假,还参加过黄老师一大家子在郊外农家乐的聚会,感受她家那种独特的热闹气氛和浓浓的亲情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令我记忆深刻的是1997年,屈叔叔70寿辰,亲朋好友为他举办了一埸生曰晚会,是在西藏饭店举行的。多才多艺的晚辈们用自己写的诗歌美文载歌载舞地为屈叔叔祝寿,气氛热烈。屈叔叔在吹完蜡烛许完愿后,他深情地拥抱着黄老师,在大家“祝你生曰快乐”的歌声中,翩翩起舞,情深意浓,情意缱绻!令人感动得泪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年龄的增长 屈叔叔的病渐渐严重了,从慢支炎、到肺气肿、再到肺心病。每年冬天就会气喘呼吸困难,必须入院抢救治疗,他成了市三医院呼吸内科的常客。他家里的卧室冬天必须保暖,特别暖和,家里还常备有氧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5年,他病重住进lCU抢救,因心肺衰竭、肝肾衰竭,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进一步抢救要作气管切开和肾透折,黄老师知道这些抢救已无济于事,为了让屈叔叔少受折磨,她不同意做气管切开,她理性地放手让屈叔叔平静离开了人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约是在2000那年,我同沈澎重新组成了一个新家。我刚认识沈澎不久,就带他去见黄老师,黄老师与他很摆得拢。她很喜欢沈澎,要我们好好珍惜这缘份!她还对我说: “前几年我看到你孤单一人生活,心里总感觉不好过,很为你担忧,现在你有了一个幸福的家,我真为你高兴!我也就安心了。"黄老师的话象一股暖流,使我感到无比温暖! 后来我们同黄老师不约而同地都在华阳买了房子,2010年以后我们又先后搬到华阳住。黄老师住在左岸花都,她说华阳这边环境好,她喜欢住在这里。于是屈松胡艳请了一位阿姨来陪伴照顾她。屈松也经常开車来接送黄老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沈澎那时也已退休,我们的家与左岸花都相距不是很远,我们常到黄老师那里去。黄老师住一楼,屋前有一个花园,花园的四周用围栏围起,开了扇柴门。每次到她那里,如果柴门上了锁,那她就不在家,她或许旅游去了,或许进城去了。如果没上锁我们就进去看望她。当我们第一次到"左岸"去看黄老师时,沈澎将我们在华阳的详细住址和我们的手机号,写了张字条留给黄老师。他对黄老师说,你以后有什么事,可以直接先告诉我,我有车,你就不必去找屈松他们,他们离这里远又要上班。黄老师看了这张字条后,不住地夸赞沈澎的字写得太好了,说她一定要把这字条保存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和她常坐在外面的花园里,花园四周栽有花和树,还摆放着很多盆栽的比较名贵的花,开得很灿烂。黄老师说是屈松胡艳他们买来的。这花园也是他们来打理的。我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喝茶吃水果,天南地北地闲聊,享受着这惬意快乐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已年过古稀的我,尽管记忆有些模糊,我还是努力地回望着,在那似水流年中与黄老师交往的记忆。她的声容笑貌、谆淳的教诲,孜孜不倦的叮咛,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那么栩栩如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今怎能教我不伤感啊!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老师在华阳左岸家中与来访者亲切交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幸发生于2019年3月8日晚,黄老师突发大面积脑梗塞伴脑出血进入了昏迷状态。当得知这一恶耗之后,我立即赶到医院去看望她。凭自己的医学知识,我痛心地感到黄老师的情况很严重,此次凶多吉少。但从感情上我仍不停祈祷奇迹能发生在她身上!祈望老天爷保佑这位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的老人能苏醒过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老师突发重病对屈松和胡艳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面对老媽失能、失语、昏睡不醒的惨痛现实,他俩很快选择了坚强、冷静和理性来面对。他们为黄老师在医院请了24小时全程陪护的护工。胡艳刚退休,她每天要在家里准备营养丰富的流汁饮食,送到医院去,因老媽昏迷必须从胃管进食。屈松下班后就到医院陪伴老妈,协助护工给老妈翻身,按摩身体防止褥疮。他给老妈讲当天的新闻,各种奇闻趣事和自编的八掛龙门阵,希望能唤醒她的意识。他俩很辛苦,他们对老媽的孝心很感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来看望黄老师的人很多,络绎不绝,他们是黄老师的至亲好友和黄老师的学生。在那里大家都声声地呼唤着黄老师,祈望着她能苏醒过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老师的生命体征平稳,但意识仍然未见恢复。我悲哀地意识到黄老师的大脑已因大面积梗塞和出血已经处于脑死亡状态,她再也不会苏醒过来了。但我仍祈望黄老师能维持这种状态长久地活下去,她的生命不要离开我们,不要离开这么多深深爱着她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临近2020年春节,爆发了新冠疫情,我们不能进医院看她。我本打算在隔离期间,把屈松送给我们他写的书(我这里已有5本),再看一遍,然后认真写篇读后感发给他。我希望自己的拙作能给屈松和胡艳带去一些鼓励和欣慰。但疫情期间总有许多不愉快的事不停地困扰我,加之进入古稀之年我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病痛缠身使我情绪低落,焦虑、忧郁、烦恼、苦闷无法纾解。我真的是老朽了!有时候思路不清,脑子里一团浆糊,想做事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这样成天昏昏愕愕无所事事。看了屈松的书,我觉得他的书越写越好。特别是《为学曰益》和《享受孤独》!但我的文学底子很薄,写点回忆的文章还能免强凑合,面对这有深度的作品,作者那开阔的视野,涉及面广,眼光独到,特别还有那些我搞不懂的现代高科技、前卫观点等,我那老朽昏沉的脑子,真沒有这个水平,真不知该从何处入手来写,硬是写不出来。我感到很郁闷 ,愧对屈松胡艳。再加上黄老师的病情总使我感到忧心忡忡,我害怕向你们询问起黄老师的病情,我害怕她不能挺过这場疫情,我多想给自己留个念想,希望黄老师就这样长久地坚持着,等疫情过后我就去看她,能看到她还活着,能拉着她的手,默默向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沒想到这次疫情竟没完没了地折腾了那么久,我在昏昏沉沉,无所事事之中竟让三年多的时光飞逝而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终于防疫战不再坚持严防死守,而是全面放开,放任不管了。今年年初我在遭遇"二阳"痊愈后,我和沈澎到医院去看黄老师。一路上我心里忐忑不安,到了医院就直奔黄老师住的那间病房。我没有看见她,却得知黄老师已于2022年6月25曰去逝。当时我悲痛得难以自持,从此再也没有了未来可期!我深感自责和愧疚,暗自神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悠悠师生情,往事一幕幕总在我眼前出现。在我心目中她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洋溢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我敬佩她 爱戴她,不是把她当作敬而远之的神,而是把她当作一位和蔼可亲、睿智豁达的师长和挚友。人生得遇这样的良师益友,是何其有幸至幸啊! 难忘恩师 ,在人生旅程上为我点燃希望之光,丰富我的心灵,增添我的智慧,鼓励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恩师如光,微以致远!我师恩泽,在心永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感谢胡艳,将她做的美篇《亲爱的妈妈 永远的黄老师——写在老妈离开我们的日子里》和《送老媽入住长松寺》发给我,看到了很多照片和追思、悼念黄老师的视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送别黄老师的仪式,庄重、简朴、深情、温馨。黄老师生前的至親好友还有她多届众多的学生,先后有500多人次来送别,还有100多位远在海外和异地的亲友及学生,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怀念之情。大家深情地追忆和哀思,其情其景使我感动得流泪。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想黄老师这一生 活得很值!你是最幸福的人!一个人能如此这般地被大家爱戴,被大家思念和怀念,在你生命中,你曾经不知对多少人有情有义真诚相待!你活得真!你对学生真诚的爱,曾喚醒了多少迷惘,激励了多少豪情,催发了多少征帆!你毕生真心追求教育永恒的真谛,为教育事业赤诚的奉献,用爱心教书育人,用汗水换来桃李滿天下,谱写了教育最美的诗篇!你那散发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境界,真、善、美高贵的品质,在我们心中是一座永恒的丰碑!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愿我这篇回忆的拙文,能化作一柱心香,为在天堂的恩师益友黄老师送去我绵绵无尽的思念和深切的怀念!愿你在天堂笑容永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老师的追思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送别黄老师入住长松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