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代故事,从前有一个阿修罗王,看见太阳、月亮很明亮,心中不服气,产生妒忌心,就伸出手去遮住了它们,天地一片漆黑,人们伸手不见五指,这就是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日食、月食,其实,日食和月食都与狗完全不相干。可是,古往今来,缺乏科学依据的人们,以为发生日食和月食的原因,都是被天狗偷吃的缘故,为此,人们特别讨厌狗恨死狗,总是错误的认为日食、月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于是,每当日食、月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无法找到天上的狗,于是见到地上的狗就叫打,以此来发泄自己对狗的仇恨。这是愚痴人猜疑而已,事实真相并非如此。由此可见,狗族受了很大冤枉。故事来源于中国寓言,叫做《月蚀打狗喻》。</p> <p class="ql-block">《月蚀打狗喻》【原文】:昔阿修罗王见日月明净,以手障之。无智常人,狗无罪咎,横加于恶。凡夫亦尔。贪嗔愚痴,横苦其身,卧荆棘上,五热炙身,如彼月蚀,枉横打狗。【译文】从前阿修罗王看到月亮那么皎洁清净,生了妒忌,就用手把它遮住了。那些没有智慧的人,以为是天狗吃月,不知道狗在月蚀的事上根本没有罪过,却硬把罪过横加在狗身上。那些凡夫俗子也是如此。不知道是贪念、嗔怒、愚痴不明,使得自己身陷各种苦恼之中,反而或卧身于荆棘之上,或在烈日曝晒,周围点起火来烤炙折磨自己身子,希望用此种苦行来去除苦恼。这就像人们看到月蚀,就认为是狗的罪过一样。</p> <p class="ql-block">“天狗吃月亮”,这是一个月蚀的寓言故事。寓言是用比喻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是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寓言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道理。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现代人当然知道月蚀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古代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为此,恐惧自然现象发生,就产生猜疑、揣测,于是各种各样离奇说法相传至今。《月蚀打狗喻》最终结果就是冤枉了天狗。由此可见,进而言之,猜疑将会给人类带来许多荒谬的看法和错误的判断。</p> <p class="ql-block">围绕着题目,讲好中国寓言故事。猜疑心理是人生的大敌,既易伤害别人,又易作茧自缚,令自己苦恼不堪。猜疑心理往往会导致心理偏执。有猜疑心理的人常常敏感固执,谨小慎微,事事要求十全十美,不仅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猜疑是一种对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拦路虎。具有猜疑心理的人与别人交往时,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质的现象,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猜疑,而产生对别人的误解。或是之前对某人有某种印象,在交往之中就处处带着这种成见与对方接触,对方一有举动,就对原有成见加以印证。虽然猜疑心理有种种表现,但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没有事实根据,单凭自己主观的想象,抓住“毛皮”,忽略本质,片面推测,不怀疑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怀疑他人,挑剔他人。具有猜疑心理的人把自己置于一种苦恼的心态中,对别人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严重的甚至对自己的感觉也产生了怀疑。猜疑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它可以使触手可及的成功机会毁于一旦。猜疑是人性弱点酿成的悲剧,对现代人而言,猜疑不仅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无端伤害他人的感情,而且还会使猜疑者本人加重心理负担。严重的猜疑心,还会导致狂想症。古往今来,亲朋好友因猜疑矛盾升级成为仇人;爱情因猜疑而变成悲剧;合作因猜疑而不欢而散;君臣因猜疑被灭族;国君因猜疑而亡国。种种案例,不胜枚举。</p> <p class="ql-block">故事一:有一天,有个人家里少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偷的,但是苦于没有证据。于是,那天他仔细地观察他的邻居,越看越觉得邻人有偷斧子的迹象,言谈举止间透露出做贼心虚的情形。他看到邻居跟往常一样从自己家门口走过,觉得邻居没走得太靠近他是因为偷了东西后不敢面对他;看到邻居和往常一样对他点头笑笑打招呼,则认为是由于心里愧疚而在讨好他。总之,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个贼。第二天,他在自己家的角落里找到了那把斧头,才发觉自己是冤枉了邻居。这时他再看邻居,真奇怪,怎么又和平时一样,一举一动再正常不过了,一点也不像是偷别人东西的人了,丢斧头的人就是一种典型的猜疑心理。</p> <p class="ql-block">故事二、奥赛罗错杀贞洁的妻子。莎士比亚在他著名的悲剧《奥赛罗》里面十分生动而深刻地刻画了猜疑对人生的腐蚀。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蒙娜身边。</p> <p class="ql-block">故事三、曹操残害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发生在《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之中。彼时曹操正与放过自己的县令陈宫一起逃亡,身后是董卓派遣的追兵。在一同逃亡多日后,曹操与陈宫到达了成皋地界。那天,天色渐晚,二人急需寻到落脚之地。情急之下,曹操想起此地住着父亲曹嵩的一位结拜兄弟。他提议前去借宿一晚。陈宫与曹操满怀希望前去。曹嵩旧友吕伯奢见到曹操之后,似乎很有长辈的那种关心:“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在曹操说明陈宫对自己的帮助后,吕伯奢对陈宫露出了友好。随即安排陈宫与曹操一同在自家休息。随后,吕伯奢进入屋内,过了很久才出来。“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吕伯奢告知陈宫之后,骑上自家的小毛驴匆匆离开。或许出于对父亲老朋友的信任,再加上逃亡时的狼狈,吕伯奢出门后,曹操与陈宫歇在屋中自顾休息,心里并没有多想。其实,危险正在靠近疲惫不堪的曹操。</p> <p class="ql-block">屋后传来了磨刀声!曹操的神经立马绷紧起来。“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曹操下意识怀疑起了吕伯奢一家。“缚而杀之,何如?”吕伯奢家人的这句话,突然让曹操心弦紧绷。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为强。曹操同陈宫一道直接把吕伯奢家中的八口人斩尽杀绝。吕伯奢家中男女老少无一幸免。就在曹操长吁短叹之际,却发现厨房中绑着一头猪。“缚而杀之”!莫非是吕伯奢和家人商议杀了这头猪来款待落荒而逃、满身疲惫的曹操和自己?陈宫当即就觉得这是曹操误杀了好心的吕伯奢一家。都怪曹操太多疑!吕伯奢的家人已死,陈宫和曹操匆匆离开。然而,出行两里地后,吕伯奢手里提着瓜果蔬菜,驴鞍上挂着两瓶酒迎面而来。为何不等我回来就离开?吕伯奢问曹操。“被罪之人,不敢久住。”曹操回答。“吾已吩咐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吕伯奢挽留曹操,很有长辈风范。而曹操只顾策马离开。随后剧情又发生转折。曹操在走了一段距离后突然冲向吕伯奢,并质问:“此来者何人?”吕伯奢还未做任何回答,曹操的利剑就已经把他砍倒……陈宫很是不满,质问曹操为什么这么无情。“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口出狂言。</p> <p class="ql-block">故事四、伍子胥是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而死的故事。伍子胥是位出色的军事人才,吴国厉害的实力,跟伍子胥的功劳分不开。当时伍子胥能力很强,军事能力出色,在吴王面前自然得宠,吴王看重他的能力,很多大臣都看不过眼,于是不断地中伤伍子胥,导致伍子胥被吴王产生怀疑,又被朝中大臣陷害。伍子胥本来是深受吴王的信任,毕竟吴王很多胜利的战斗,其中离不开伍子胥的计谋。而朝廷中的争斗还是很激烈的,伍子胥不喜欢这样的氛围,一般来说都不会去参与,而一些大臣却看伍子胥不顺眼。特别是吴国有一个之前受过勾践恩惠的大臣,那个大臣处处针对伍子胥,不时就给伍子胥下绊子。伍子胥是一个孤僻的人,他认为吴王非常信任自己,很多事情是没有必要解释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毕竟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一些大臣中伤伍子胥的程度越来越高,让伍子胥开始在吴王面前失宠了。当时吴王在不断征讨其他地方的时候,那时正是吴王是有势力的时候,吴国的地盘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而等到吴王快要打到齐国的时候,伍子胥却要求吴王要收兵了,吴王是非常听伍子胥意见的,于是吴国就此收兵了,很多大臣当时对此有意见。其实伍子胥当时还真的是为吴国好,毕竟吴国连年征战,前面攻打得非常顺利,但是后面已经有点疲惫了。所以伍子胥认为吴国应该收兵休整一下,不然以后会打败仗的,这是他比较全局的看法。但是伍子胥从来没有想过,这会成为别人攻打他的把柄。</p> <p class="ql-block">那时已经有了很多不满的言论出现,都是针对伍子胥的。刚开始的时候,吴王对于伍子胥是非常信任的,但是经不住别人这么去说,并且伍子胥也没有任何的表示,吴王心里面其实有一些不安了。伍子胥在后面终于开始察觉到一些问题了,以前给吴王提建议的时候,吴王都会很认真听,现在就是偶尔才会听听伍子胥的意见,有时候还把伍子胥随便打发走了。伍子胥知道自己的地位下降了,按照这样的局势发展下去,可能自己的性命都难保。伍子胥刚好有一次机会出使齐国,他把自己的子女交给了齐国的老友,希望他们能够保存子女的性命,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开始坎坷了,以后可能会丧命于吴国,所以他不能带着自己一家老小待在吴国。本来其他大臣就是拿之前的事情说说而已,没有实在的证据说伍子胥的问题。但是伍子胥都把自己的家人都放在了齐国,这不就是一件罪证吗?于是伍子胥就被各个大臣轮流攻击,说伍子胥早已经跟齐国私通了,他们想要对吴国的利益分一杯羹。</p> <p class="ql-block">伍子胥没有进行反驳,他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吴王也相信了其他大臣的话语,将伍子胥赐死了,伍子胥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挂在城池上,他要看到吴国这样下去是如何灭亡的!吴王听到这样话语自然是非常生气,马上就把伍子胥给杀了。其实伍子胥也是没有办法,就算没有他做的那一件事。可能最终伍子胥的死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所以伍子胥还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至少保存了自己的家庭成员。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伍子胥,令他自刎。抱着怒其不争的愤怒,伍子胥自刎而亡。死前他曾要求下人将他的眼珠挖下放在国都大门之上,他要看着吴国灭亡。听到这条消息的吴王夫差非常的气愤,五月初五这天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扔到钱塘江中喂鱼。伍子胥临死前,发了毒誓诅咒吴国灭亡,9年后,一语成谶。公元前473年十一月丁卯,越国打败吴国。越王勾践想把夫差流放甬东,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夫差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于是拔剑自刎,吴国灭亡。</p> <p class="ql-block">上面四个故事,都是由猜疑心理引起,导致悲剧发生的。然而读懂故事,就能读懂人心了,举一反三都离不开其中的道理。猜疑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多多。猜疑是一种疾病,疑心太重的人是大病,逃脱不了厄运,往往会毁掉人生的。“贪嗔痴慢疑”是五大病毒,疑,包括怀疑父母亲、怀疑老师,特别是怀疑圣贤教育,所有猜疑都是属于严重的病毒,导致人体不健康,常常生病跑医院、看医生、吃药等,致使一系列不良现象出现。所以一定要戒掉“贪嗔痴慢疑”。猜疑是害人害己,没有智慧做愚蠢的事情。猜疑的人,总是把别人害得很悲惨,最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猜疑指敏感、疑心重,疑神疑鬼,处于敏感状态,人的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反常,行为也会变得愈加怪异,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人生在世不能猜疑,乱猜疑就相当狐狸精,古人把狐狸精用两个字描述“狐疑”。猜疑危害很大,大到什么程度?让人心神不定,活在恐惧之中,各种各样的幻想同时出现,总是想尽方法应对猜疑事件,不知不觉造成了许多矛盾,与人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猜疑失去了理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可以直接毁灭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甚至导致毁灭一个美好的世界。不是口说无凭,以历史为根据,看看历史故事就知道了,看懂了,会毛骨悚然!历史典故是最真实的、具有权威性的,不会欺骗现代人。成为历史典故流通到今天,都是经过百千年的考证,如果是假的,早就被淘汰了。现代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古圣先贤留下来的经典?述而不作,信而好古。</p> <p class="ql-block">回馈社会:说诚实言,本作者对社会没有特别贡献,为此只想用写作方法帮助社会大众,这是本作者最大的愿望,恳请中国老祖宗慈悲加持,让本作者所愿辄得。</p> <p class="ql-block">特别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原创作品具有独特性,贯穿古今通达未来。本人创作与众不同的思维,把读者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投稿“读书笔记分享会”,主要是让读者开卷有益,懂得读书写笔记,养成读书做笔记良好习惯。欢迎热心读者评论,好与坏都不会反驳。</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6日(星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