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哨所黄旗马队边防连 ——守防伊犁之九

三水青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年哨所”年代久远之谓也,黄旗马队的守防历史粗算也足有二百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是1910年,新疆伊犁地区边防部队的一名将官,骑在马上正准备出去巡逻。他身穿戎装头戴棉帽,背着一支步枪,威风凛凛。后面的建筑,应该是边防站,条件还是有些简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9月,搞兵要地志勘测,从霍尔果斯河源地区来到霍城平原防区,沿霍尔果斯河边防线由北向南进行,第一次走进黄旗马队(当时序号为4连)的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脑海中的“黄旗马队”仅有一个“大个子”连长的信息。所以当一个大个子出来迎接时,我不由自主叫了一声“连长好”的同时,立正向“大个子连长”敬了个军礼。谁知“大个子”赶忙自我介绍说:“我是通讯员麻振武,连长马上就到。”此时方才恍然大悟,原来由于连长刘天运个子矮,反取外号“大个子”,故初次见面就闹出大笑话,令人十分难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个子”连长刘天运后来升任团副参谋长后,回调老家陕西安康武装部部长任职,就地转业地方安康市。我到洛阳工作后,他电话告我春节后来洛阳走访,我喜出望外。然而,过了春节,左等右等联络未果,却突然接到张福和市长(安康老战友)传来刘天运噩耗,除了立即传去沉痛悼念唁电外,唯有仰天哀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9月1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根据毛主席指示,周总理连夜召集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开会,宣布林彪叛逃事件,主持研究应付各种情况的应急措施。并亲自给全国11个大军区和2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负责人打电话:“庐山会议第一次全会上第一个讲话的那个人,带着老婆、儿子,坐飞机逃往蒙古人民共和国方向去了!你们要听从党中央、毛主席的指挥,从现在起,立即进入紧急备战。”因林彪外逃91.3事件,全团进入紧急战备。不久“林彪外逃”文件,从连以上党员干部传达到全团,开展批林整风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此形势下,1971年11月4日至21日,陪同伊犁军分区政治部杨玉涛主任一起来到黄旗马队(4连),向全体党员传达贯彻:197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以57号文件发布的《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1971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以65号文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传达林彪事件的通知》,197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以67号文件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向全国群众传达林彪叛党叛国事件的通知》等三个文件,开展批林整风活动和路线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连队在编干部10人、战士40人。时任连队干部有指导员汤来贵、连长刘天运,副指导员王光增、杨天平,副连长邱广清、李鸣通,排长李文献、许殿文,司务长高芳斌,军医何兴杰等。参加的战士党员有一班长韩西来、二班长韩顺民、三班长赵自民、四班长王振福、五班长陈文德、文书麻振武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五班长陈文德系我新安高中低一级的同学,一班长韩西来也是1968年兵同乡。韩西来1973年退伍后,在农村奋斗十年,凭借部队的新闻报道功力,于《河南日报》初试锋芒,先后被县公安局、民政局、广播局录用。1985年恰逢成立《豫西日报》(后为《三门峡日报》),正式走上专业新闻记者、报社编辑之路,登上人生巅峰。2019年4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了他的1200千字功绩居著《黄河边的儿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干部战士在黄旗马队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10月30日,陪同团张清云副政委到黄旗马队,宣传贯彻全国第16次公安会议、全军及军区保卫工作会议精神,借鉴兄弟单位预防政治事故经验教训,提高认识,切实做好预防政治事故工作,确保内部纯洁、安定。在座谈会上刘天运连长、蔡廷华排长、高芳斌司务长分别代表连、排及业务干部,积极发言座谈,结合实际摆问题,订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迎接团党代会召开于1980年6月27日至30日,在黄旗马队边防连开展党支部、干部队伍专题学习整顿,调研总结先进事迹。集中3天时间,对由连干、排长等6名委员组成的党支部建设,核心是围绕领导班子团结、党风方面,召开了3次座谈会,个别谈话14人次,还听取了每个团员青年对党支部及党员的意见及书面测评。参加座谈的连队干部有连长雒生金,指导员王友权,副连长张景义、岳培民(借调团营建办),副指导员宋仕鹏,排干王国怀、王国成,军医梁随兴等;战士有一班长许元明、班副代小忠,二班长刘出关、班副马文民,三班长唐先明、班副黄志云,四班长唐新民、班副岳衡中,五班长张金龙、班副王常明,六班长刘知亮、班副王平让,炊事班副班长刘其坤,战士报务员彭章武、陈俊民,驾驶员徐和平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支委会,连务会,个别谈话,实地实事考察等形式,形成反映连队一班人先进事迹的调查报告,经过党支部集体审阅修改后,向团党委汇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旗马队一年一个台阶,跨入先进连行列,关键是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其党支部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一年学“准则”,党风大转变;团结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乐为革命吃苦,不向名利伸手;把战士时刻放在心上。最后,形成《关于黄旗马队边防连党支部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上报推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2月“回头看”再次来到黄旗马队,检查评估去年整顿效果、总结经验,写出调查报告《一年学准则,后进变先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3、4月间,与分区贾光胜政委一起,接连两次在黄旗马队培养、总结两用人才典型。4月29日,全分区36位团营连主官,参加黄旗马队两用人才现场会。接着,于6月18日在该连又召开了全分区后勤建设现场会。黄旗马队边防连,一步一个台阶,名震伊犁边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8月22、23日,来到黄旗马队听取汇报,现场解决问题。在位干部王允芳、王文杰、王国怀等。主要解决连干频繁交接中的连续性、稳定性、创造性开拓新局面,以及严格自我要求、相互配合等。连队副业生产、伙食保持正常状态。养羊200只,除过20多只羊羔外其余上山到夏牧场;存栏猪11头;鸡20多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转业前,最后一次巡查边防线,站在高高的哨楼下,古烽火台边,向黄旗马队告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伊犁防区边防哨所,冠名历史悠久、且一直延续下来的,非黄旗马队莫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百年哨所黄旗马队,至少得追溯至唐朝时期,那时就有昆陵都护府的军队在此驻防。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西域,清政府从内地抽调八旗军移驻伊犁,设立卡伦以求固边戍防,其中正黄旗一支马队就驻扎在这里,防地因此而得名“黄旗马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稍加具体点说,乾隆年间清朝政府为平定准噶尔叛乱,抽调东北布哈特八旗达斡尔、鄂温克官兵各500人,以“索伦营”名义编入西征军中前往伊犁等地戍守边塞。这就是“索伦营”的来历,而我们说的翁阔人就在其中。1763年清政府将永戍伊犁的达斡尔人编入索伦营,并设领队大臣,承担起换防喀什噶尔和塔尔巴哈尔的任务。自此,满营与伊犁四营成为保卫西北边疆的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西域,清政府从内地抽调八旗军移驻伊犁,设立卡伦以求固边戍防。1779年(乾隆44年),伊犁将军伊勒图,再次筹建霍尔果斯河驻防设施。其中之一就是设置察罕鄂博卡伦,并配置有正黄旗的一支马队,驻地名称“黄旗马队”名称由此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察罕鄂博卡伦周边地形复杂、水网密布,以阿克炮台为中心,清朝在这里部署了主要防守力量,构成了当时重要的防务工事体系。 清朝的黄旗马队管辖的边境线比现在长得多,他们巡边一次,要一个月,不仅要骑上马,带上帐篷,还得赶上牛羊作为给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防区内仍遗存着“一卡三台五树”历史遗迹,即:察汗鄂博卡伦,烽火台、黄北瞭望台和阿克炮台、乔老克炮台,及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五棵古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察罕额博卡伦遗址位于黄旗马队边防连西南侧,遗址为黄土夯筑而成,方形,边长50米左右,呈土垄状,残高3米,南侧开门。整个卡伦遗址城内城外满铺旱苇,已将遗址完全遮蔽。原来边防连队营房内还有一处墩台,台上有建筑残迹。卡伦东侧500米处的高地上有瞭望台一座,为卡伦附属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烽火台,就在如今边防连砖哨楼的下面,仅存一个小小的伤痕累累之夯土堆,无声地诉说着守防历史的风雨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北瞭望台距黄旗马队边防连直线距离3公里,处在一个60平方公里大芦苇荡的中央。冬天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雪最厚时,没过了巡逻官兵大腿根。哨所官兵就穿着笨重的大头鞋,戴着厚厚的棉帽巡守。短短的3公里路程,每次至少要走一个多小时。常常,官兵浑身大汗,防寒面罩上却白霜一片,靴子早被冻得像铁疙瘩一样结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北瞭望台,孤独地矗立在偌大的芦苇荡之上。冬季,长毛风刮起,哨楼上极冷,即便穿上大衣、裹上棉衣、套上绒衣、穿上保暖内衣,还常被冻得瑟瑟发抖。瞭望台外延10公里,仍旧荒无人烟。站哨,除了孤寂外,就是渴。每次,官兵都要带上一个保温壶。可这里的温度太低,还没喝几口,壶里的热水就冻成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正常观察外,官兵们节日期间还要进行夜间潜伏和巡逻。每次潜伏,至少3个小时。冬天潜伏时,脚趾常被冻得失去知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芦苇荡是野猪、豺狗和狼的乐园。与哨所毗邻的62团场,曾有多人被袭击。执勤时,官兵经常与野兽不期而遇。因处在边境,按规定不得开枪,官兵只能高声吓唬。这里的蚊子种类多、毒性强。穿着厚厚迷彩服的官兵,潜伏不到十分钟,身上就被咬透,3个月都无法消肿。这里还有沙漠虎蛇和蝮蛇,毒性大。潜伏时,官兵身边有时会突然冒出几条蛇。为了防止被咬,官兵自制了驱蛇器。哨所还对官兵逐人进行咬后自救、互救的专项训练、考核,以防不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克炮台是清朝伊犁河谷边防的中心炮台,比乔老克炮台晚建60年。阿克炮台地形复杂,水网密布,以阿克炮台为中心炮台,清朝在这里部署了主要防守力量,封锁沿边一线,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防务工事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得不提的是,在阿克炮台南面原有一个乔老婆哨所,在这个很俗名字背后却记述着一个悲壮的故事。大约是100多年前一个血色的黄昏,一位姓乔的哨长在统领官兵与入侵之敌浴血奋战数日后不幸牺牲了,他手下的弟兄们见此斗志大减,有人嘀咕着要朝内地撤退。这时,跟乔哨长“随军”边关的老婆站了出来:你们要还是男人就跟着我上!于是,一群身上流血眼中噙泪的汉子,在乔哨长老婆的指挥下,始终没有退让一步,最终把侵略者赶了出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著名的乔老克炮台遗址,其实就是原来尊称之“乔老婆炮台”,传到今天变成了“乔老克炮台”。乔老克炮台遗址位于兵团四师63团场。黄土夯筑,基本呈方形,南北长4.8米,东西宽3.8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车轮滚到1962年5月伊塔事件后,就在大清黄旗马队附近,始建黄旗马队边防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黄旗马队”之振兴,还缘于1968年那场大雪。整整连续下了十天,积雪达一米多深,附近62、63团场边境连队地窝子(简易房屋)墙倒屋塌,人畜断粮无草,道路封堵,与世隔绝。边防站全体指战员倾巢出动,挖雪开路,挨户送去救急粮草。继而与团场职工携手苦战一个多月,最终胜利战胜雪灾。因救灾有功,边防站被新疆军区树立为拥政爱民、军民联防标兵,闻名遐迩。《人民画报》记者来到新疆,特意前往黄旗马队采访,一张麻云田等巡逻芦苇荡的巨幅照片刊登在《人民画报》封底,引起人们对边防军人关注与敬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黄旗马队边防站,仿佛是伊犁防区唯一一个编制有指导员的营级站。1969年7月整编中,最后一任教导员栗寿山先调任霍尔果斯检查站副政委、继任我独二团政委,最后一任指导员仵帮杰首任二团一营副教导员,继任教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编中,由英塔尔、黄旗马队、三道河三个站点,编为步二团一营二连,连部设在黄旗马队,连长傅天鹏、指导员叫汤来贵。1970年4、5月间由原来的“一连多点”改为“一连一点”,黄旗马队改为二团一营四连,连长刘天运,指导员汤来贵。1975年整编,正式改称为边防八团“黄旗马队边防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旗马队边防连北与英特尔边防连、南与三道河边防连为邻,担负着沿霍尔果斯河边防一线的戍边卫国神圣使命。建站之初黄旗马队巡边战士是在一棵大柳树上观察,后来修建了第一座木哨楼,1974年换成了砖混哨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70年代初,是中苏交恶白热化时期。当面苏军阿拉腾库勒、584哨所不断骚扰滋事,坦克、装甲车隔三岔五出动边界演习。黄旗马队战士在港汊、芦苇滩中执勤、巡逻,须百倍警惕潜伏在身旁、脚下芦苇深处之苏军的枪口、刺刀,稍不留神将遭受伏击,战事一触即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近3000年的时间里,骑兵主宰了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并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在坦克出现之前,没有一个兵种曾创造过像骑兵的辉煌,也没有一种动物与人类战争如此密切。随着热兵器时代的来临,骑兵似乎退出了历史舞台。1985年,根据中央军委裁军百万的战略决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消失,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部分骑兵单位,黄旗马队就是少数保留军马的边防连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马于现代条件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地形复杂,沿着河岸并没有顺畅的巡逻道,在没有巡逻道的地方就只能步行或者骑马。编制军马,必然有饲养、训练、巡逻等。连队坚持马术训练科目,比如马上斩劈、乘马射击、跨越障碍、马场马术、乘马巡逻等。黄旗马队之高超的马术技艺,具有历史传统,时至今日仍然是边防部队的骠骑先锋。副连长王国怀的飞马抓捕、立马劈刺动作表演,成为到黄旗马队视察、蹲点首长必看科目,令参观者惊叹叫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旗马队防区芦苇丛生,树木茂密,边境线沿河延伸,沼泽遍布。春季,这里洪水泛滥,巡逻路常常被拦腰冲断,车马无法通行,战士们便踩着不知深浅的河道摸索前行。7级以上的大风会把沿线的杨树吹断,官兵们时常一边清路,一边巡逻。冬天,暴雪肆虐,刺骨的寒风能将外出执勤的官兵冻透、冻僵。厚厚的皮大衣、各类防寒护套在自然环境面前失去了作用。秋季,上万亩芦苇荡成了蛇鼠的天堂,每次潜伏,官兵都要带上防蛇药品和自制的驱蛇棍。夏天,这里的蚊子成灾,成为“蚊虫王国”,“三个蚊虫一盘菜、七只蚊子咬死牛”是对这里最好的描述。每天点名的时候,战士们不能乱动,隔一小会儿班长就会让战士们活动一下。这个时候,大家不是拍蚊子,而是像洗脸一样用手去抹,每个人手掌上满是蚊子和血迹。芦苇荡里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战士们总是穿着“防蚊服”巡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极端艰苦的环境,考验、磨练守防官兵的坚韧与牺牲精神,连队建设逆势而上,连续获取丰硕成果,闻名全团、军区及全国。连队1980年荣获团先进党支部,1984年先后被团和分区树立为“两用人才”标兵连。黄旗马队边防连团支部1985年1月被中央绿化委员会、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队"光荣称号。1985年元月21日,团工委在黄旗马队边防连召开了边防连队文化娱乐活动现场观摩会,《关于召开文化娱乐活动现场观摩会的情况简报》内部报告经军分区上报北疆军区,并转发各部队。与此同时,干事张险峰《哨卡舞会》新闻稿,刊登在1985年4月22日《解放军报》,开创边防连队新生活之先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旗马队战旗飘飘,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栗寿山、刘秉银、麻云田、刘天运、杨德清、王友权、阎文顺、麻振武等30多位县团以上领导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代表性旗帜是时任我团政委,后晋升中央候补委员、新疆自治区委副书记的栗寿山首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霍城县支左,任革委会主任时的栗寿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栗寿山同志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神山乡神山村,1945年7月在察哈尔省沽源县二区大二号村参加八路军,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黄旗马队教导员,我团政委,中共和田地委、塔城地委书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常委兼乌鲁木齐市委书记。1985 年起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1987年分别在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旗马队一代代官兵,传承“戈壁滩上铸军魂,芦苇荡里写春秋”的百年哨所文化,成就“与卡伦(哨卡)比坚守,与古人比奉献,与芦苇比扎根,与自然比和谐”的守防精神,炉火纯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多年的历史变迁,而今的黄旗马队,尽管兵不再是当年的兵,钢架哨楼取代了昔日的土炮台,哨所却依然履行着百年前的职责,忠实坚守着祖国疆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尽沧桑的烽火台依然矗立在黄旗马队边防连营院北侧,一旁高耸巍峨的哨楼与其遥相呼应,久经沙场的卫国勇士,一马当先,驰骋在祖国的边防线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