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母亲和外婆二

彭院宝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母亲90寿诞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小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外婆家,外婆的名字叫黄五秀。记得读小学时,每个周六和周日基本上都是在外婆家渡过的。为什么我如此爱恋外婆家呢?树大从根起,你从舅家来。这一点与母亲的教育有关,母亲常常用《增广贤文》,《弟子规》的话语来引导后代不要忘本,不忘初心,不要忘记自已是从哪里来的。我还多次去过那个叫城头村外婆的妈妈(曾玉母)的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外婆家在一个叫上溪村的村子,离我家步行40分钟的路程,每次来回都是走路,一边走一边欣赏沿路的菜园风景和观察匆忙的路人,心情总是非常喜悦。去外婆家的路穿过城西到城南后,走泉江河过浮桥,上了码头后有三四条路可到达外婆家,这周走街巷,下周走公路,下下周走农村小道,不重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母亲因要操持家务,我总是代表她去看望外婆。外婆经常将收获的红薯和芋头,早餐后煨在灶堂的热灰中,十点左右我写完作业,外婆叫我来到灶台旁,从灶堂里取出烤熟的红薯或芋头,拍打干净柴火灰后,用筷子钻几个小洞,滴入几滴芬香的茶油,掰开让我吃,这种清香美味几十年后也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我会接外婆到我们城里的家住上三二天,舅父舅母也会隔段时间住上一二晚,吃一吃城里的面条,包子或馒头,因为那个年代还是计划经济,买面粉面条还要凭票。不论外婆还是舅父母来我们家,父亲总会要我陪他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或到戏院看古装戏,比如《铡美案》,《穆桂英挂帅》,《三打白骨精》,《潘金莲》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巜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七大样板戏。大弟出生一年后我总是带着他一起去外婆家。这种走亲戚的人际关系现在是很难见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有一天晚饭时,母亲告诉我,语文和数学老师沿我家附近的小河散步,遇到母亲,谈起我在学校的表现及语数等学科的学习情况,对我赞赏有加。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此后我的劲头更足了,提出要和父亲比赛,父亲每年年终都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大厅的墙壁上掛满了父亲和我的奖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来对我都是鼓励和表扬。家长与学校的联系簿上写下的基本是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请督促和严格要求孩子更努力。这一点对我的成长体现了母亲的教育智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也没有放弃劳动之余坚持自学英语,恢复全国高考后我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师笵大学,毕业后过上了较好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在母亲的影响下,这是我回报母亲最好的心智。想起这些,心情久久难以平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