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汉中</p><p class="ql-block">汉中是个美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发源于秦岭的汉水穿过汉中全境,地处秦岭和大巴山的怀抱之中的汉中平原,温暖而富饶。</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去青木川要在这里换乘,便有了时间在这座城市消磨。</p><p class="ql-block">在远山如黛,云遮雾绕的背景衬托下,汉中段汉江波光粼粼,清澈宁静。下游的水库大坝,束缚了汉江的野性,汉江没有了流速,只是一路向下漫去。</p><p class="ql-block">汉中的汉江让我刮目相看,因为我生活在汉江的末端,看到的是半死不活的飘着水葫芦苟延残喘的江汉。</p><p class="ql-block">汉中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到汉中一定要去汉中博物馆</p> 汉中博物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汉中博物馆建立在古汉台的遗址上,古汉台是汉高祖刘邦起家初时,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时在汉中的行宫。汉中博物馆是一组中国古代汉家风格的建筑,望江楼、桂荫堂,还有庭院园林。</p><p class="ql-block">我感兴趣的是《褒斜栈道陈列》《石门摩崖石刻》这两个展厅。</p><p class="ql-block">我从汉中去青木川,一路火车换汽车,从铁路到公路,都是在茫茫大山中迂回,大部分路段都是一侧贴着山壁,一侧临着嘉陵江,曲曲折折,上下盘旋,不免让我联想到没有铁路公路的时代,被困在群山之中之人如何沟通外部世界的。秦岭是一个壮阔的山脉,连绵千里,她的宽度有100到150公里,古人如何越过这100多公里中千山万壑,从关中到达汉中的?或者从汉中去到关中的?</p> 秦岭古栈道. 褒斜道展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全程249公里。</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秦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大军即经此道,原来的谷道此时已开凿成能通过大部队和辎重的栈道了。</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6年,范雎担任秦国宰相后,决定创修褒斜栈道,大力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此后,褒斜栈道一直是南北兵争军行和经济、文化交流必行之道。</p><p class="ql-block">褒斜道当时已是“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接轸”,蜀汉丰富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长安三辅地区发达的文化流传蜀汉,发展了南北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秦岭山中有多条古栈道,陈仓道、金牛道、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更多枝枝蔓蔓的旁枝末节构成古代的路网。里面有山贼、响马、贩夫走卒、半原始半开化的山民。进入现代以后,古栈道逐渐荒废,不过许多穿越秦岭的现代交通道路都是以古道路径为依据修建的。</p><p class="ql-block">古栈道一旦废弃后,很快就消弭痕迹。</p><p class="ql-block">褒斜栈道当然不能像泥碗瓦罐一样搬到博物馆里用玻璃罩起来,她的历史更没有那些石刀石斧那么悠久。</p><p class="ql-block">这样伟大的工程没有办法搬到博物馆里,栈道都是在绝壁之上,也没有办法用照片拍下古栈道的全景图,今天的航拍也无能为力,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无能为力。万里长城有很多气势恢宏的摄影作品,秦岭古道可没有办法表现,她是没有办法航拍的。</p><p class="ql-block">栈道,不是坦途大道,是在路经的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接通道路。褒斜道全程470(博物馆的数据,和百度不同)公里,这就是当年穿过秦岭的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展览厅做了缩微模型,借助于现代技术,意思意思秦岭古道的大致模样。</p> 摩崖石刻十三品 <p class="ql-block">石门摩崖十三品</p><p class="ql-block">唯一可以稍稍弥补褒斜道不能搬进博物馆的遗憾的,就是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门摩崖十三品。</p><p class="ql-block">石门是褒斜道的一个人工隧道,【《史记·货殖列传》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褒斜道石门位于汉中市城北18公里的褒谷口,是一个人工开凿的15米长的隧道,这个隧道名曰石门。据其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官达显贵留下笔墨并凿刻于石门一带山体之上,从东汉至近代有130余方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石刻记述了栈道的兴衰,石门的通塞,路线的变迁,堰渠的重修和历代名人的诗文,是一部珍贵的石头书,其中隧道内部有石刻34种】</p><p class="ql-block">1969年修建石门水库,在水库蓄水之前,有识之士不忍摩崖石刻淹没于水下,向政府建言因而凿下了十三块石刻存放于汉中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75年,水库大坝按设计高水位再次提高水位蓄水,栈道石门及将军铺、褒姒铺、《栈道平歌》摩崖(即“八个碑”)等古迹和栈道遗迹自此淹于水库中。</p><p class="ql-block">这被抢救出来的石刻为汉中博物馆镇馆之宝,即摩崖十三品。</p><p class="ql-block">这十三块摩崖石刻曾经屹立于悬崖绝壁之上,寒来暑往,狂风暴雨,雷霆烈日的悠悠岁月长河中,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绝壁之上,看商贾旅人往来,观各方豪强征战,如今她们静静地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恒温恒湿,柔和的灯光下,任现代人评头论足指指点点。</p><p class="ql-block">这些秦岭古道是中国曾经的伟大工程,她需要非凡的技术力量,她在沟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上意义非凡,她在军事上的意义非凡,她是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的伟大的交通路网。</p> 附博物馆解说词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解说词以下:</p><p class="ql-block"><b><i>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i></b></p><p class="ql-block">【汉中是西汉的兴王之地,是两汉王朝的文化胜地,是汉代秦蜀“天府之国”的枢纽地带,是两汉益州大地的门户,是张骞、李固等汉代英才诞生的热士,是汉朝、汉人、汉语、汉族等一系列“汉”文化符号产生的摇篮。</p><p class="ql-block">“汉中开汉业”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事物的必然性。其中蕴涵的文化密码是厚重的历史记忆,也是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望江楼</i></b></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南宋,原名天汉楼。民国七年,经道尹张士秀主特重修后命名为望江楼。高19米平面呈八字形,分为上下三层,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望江楼因势而起,白古以来,人们都在此受高眺远,被誉为"秦地南来第一楼',成为汉中的一道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褒斜道展厅前言</i></b></p><p class="ql-block">【巍巍泰岭,横亘东西,和合南北,构成中国地理分界线,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栈道蜿蜒,穿行于秦岭巴山之问,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是联结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重要的西部交通线。</p><p class="ql-block">经过千百年的摸索,古人创造了栈道这一独特的道路形态,即在悬崖上凿孔架木建桥,并修阁防护,搭亭休憩。</p><p class="ql-block">“栈道,飞阁复道相通”</p><p class="ql-block">“险绝之处,旁凿山岩,施版梁为阁也”,都说明栈道修建的地势及形制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自南自北,四海攸通</i></b></p><p class="ql-block">【翻越秦岭共有四条古道,包括子午道、傥</p><p class="ql-block">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等,其中以褒斜道最负盛名。褒斜道约三分之一路段为栈道,其修建规模之大,沿用时问之长,为全国栈道之冠。</p><p class="ql-block">“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位于褒谷口的石门,两山对時,最窄处仅数十米,堪称天险。东汉永平四年 (61),汉明帝下诏</p><p class="ql-block">凿通石门,是有据可考的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通车山体隧道。1961年,“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汉中地理及文化的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古道悠悠千曲万回</i></b></p><p class="ql-block">【褒斜古道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远古以来,人们沿山间河谷穿越山脉,沟通往来,渐成道路。在跨越秦岭的诸多道路中,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而得名。其南起汉中以北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全程</p><p class="ql-block">470里。褒、斜二水同源于泰岭太白山,其间的分水岭在整个秦岭山脊中最为平缓,故为古人所利用。早在商周之前,先民们已迁從往来于褒斜河谷。战国中晚期,随着铁器的出现,褒斜道渐被开辟为栈道。自汉代以来,此道成为泰蜀间南北交通之大动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飞騰绝壁 桥阁腾空</i></b></p><p class="ql-block">褒斜古道的修建</p><p class="ql-block">【栈道,又称阁道、栈阁、桥阁</p><p class="ql-block">等,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安染、架桥连阁而形成的悬空通道。“陇蜀之间山路窄而不平者,往往施版以度,名日栈道。</p><p class="ql-block">褒斜栈道依山就势,廊亭结合,栈道类型十分丰富,包括平梁立桂式、平梁斜柱式、平梁无柱式、多层平梁立柱式、依坡搭架式、石积式、棚盖式、隧道式等,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邮亭•驿站 </i></b></p><p class="ql-block">褒斜道历代为驿道,由中央政府管理,颁布有《行书律X传食律»等律令。</p><p class="ql-block">汉代路途中每60里设邮一座,《大开通》碑记“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p><p class="ql-block">唐代褒斜道设驿10座。邮驿负责政府公文的传逆,官员食宿,建筑有楼堂馆所年小事河县以下地方</p><p class="ql-block">治安机构,负责道路安全,也有传送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行人 •商旅 </i></b></p><p class="ql-block">褒斜道便捷安全,行人商旅络绎不绝。由于褒斜道要翻越秦岭,道路穿行在山谷中,上下起伏极大,行旅以徒步、骑马、骑驴为主,货运以人背、骡驮、骆驼驮运为主。行派一般不走夜路,鸡鸣起程,日薯休息,褒斜道沿途也有为普通行旅开设的民品小后,洁是错过行程只得露宿崖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