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姓氏百家,各领风骚,王姓家族,渊源流长.王姓人口,独领鳌头.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前,在牛长泾荡的南岸,白潮圩和张柳圩之间,有一条小河。小河的两旁散落着几十户人家。那时,时局不稳,社会动荡,村民为防强盗骚扰,便在小河入口处,筑霸建栅栏.村子因霸而名,这个小村就叫金家坝.据《金家坝镇志》介绍,金家坝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条小河,从北到南,穿村而过,全长约三里许,河水从牛长泾荡,由北向南流向南白荡.小河上面有三座木桥,分别叫北桥.中桥.南桥.小河两岸的几十户人家,沿河而居.东岸居住着计、胡、沈、朱、马、陈、李、朱等姓氏人家。西岸居住着计、费、罗、吴、褚、凌、褚、王、沈、褚、凌、胡、金、陈、金等姓氏人家.</p><p class="ql-block"> 在河西中桥堍的王家场,是这个村子里的唯一的王姓人家。王氏家族何时何地何处来到金家坝安家落户,由于年代久远,现已无法考证.</p><p class="ql-block"> 王家祖宅,在小河西岸,位于整个村子的中间偏北,中桥堍下。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是一座通占八间前后落的回字形的砖木混合结构的民清建筑.除主屋外,还有东墙门、西墙门、翻轩和厢房等其它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王家场的建筑平面图。其中填黄色的是我家居住的老屋。王家场住着我爷爷、我公公(爷爷的弟弟)和其它一家王姓人家(上溯几代是一家人).三家人家,有二十多口人</p><p class="ql-block"> 在這老屋里,我的爷爷奶奶生活了一辈子;在这老屋里,爸爸妈妈生养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在老屋里,有爷爷奶奶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有爸爸妈妈忙碌操劳的身影;还有我们兄弟姐妹渐渐长大的快乐童年。</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出生在金家坝村的王家场祖宅的老屋里.八十年代,老屋经过简单修缮,成了我娶妻生子的婚房.后来,我买了和祖宅相连的东面冯姓人家的三间房,在原址上造了二楼二底一平台的楼房.1996年,金家坝镇创建省级卫生镇,金鼎路拓宽并向西延伸,我家老屋和其他居住在小桥东西两岸的十多户人家受影响,需要搬迁。为了大局,只能服从政府的安排,被迫拆迁,異地重建家园。</p><p class="ql-block"> 百年老宅,历经风雨。它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它是我们家族的传承,是我们温暖的家。</p><p class="ql-block"> 从出生到祖宅拆迁.我在祖宅的老屋里.整整生活了四十年,在老屋里,我渡过了无数个快乐的时光,老屋给了我无数令人难忘的回忆.我依稀记得爷爷在老屋的翻轩里铺上台板做衣服,奶奶从田间劳作回来在河埠边洗刷,爸爸在场地上修理农具,妈妈在厨房里烧水做饭。在老屋里,我们兄弟姐妹,在爷爷奶奶的溺爱和爸爸妈妈的关爱下渐渐长大,在老屋里,有我们全家四世同堂的欢声笑語。</p> <p class="ql-block"> 我对祖宅和老屋怀有深深的感情。虽然,老屋拆迁己将近三十年,但祖宅上的一草一木和老屋里的一砖一瓦,都清澈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我特别喜欢老屋里的天井。春天里,我倚在窗户上,看天井里的小乌龟爬行;夏天里,从天井里爬到屋顶上,偷尝奶奶自酿的黄豆酱;秋天里,站在窗户旁,聆听着天井里的巴蕉树被雨打的沙沙声;冬天里,靠在窗口,看天井上空漫天飞舞的雪花。</p><p class="ql-block">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如今,漫步在金家壩西街,站在金鼎橋上,望著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群和道路两邊的樓房,不由感概萬千。事過境遷,物是人非。過去熟悉的地方已經改變了模樣。昔日的王家场杳無蹤跡,一幢名為“新加坡大酒店”的三層樓房,矗立在我祖宅的宅基地上。</p><p class="ql-block"> 别了王家场,别了我家的祖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