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文物和图书珍品800多万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p><p class="ql-block">张棉丽 拍摄于2015年6月</p> <p class="ql-block">看完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我和同伴直奔95号展馆,据说馆内有英国学者大维德近百件的私人收藏,值得一看。馆内人不多,非常安静。</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的大维德中国瓷器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几乎囊括了中国陶瓷史上各个年代的作品,被公认为除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之外的第三大中国古瓷收藏地。</p> <p class="ql-block">一同看展品的一位台湾女士(上图右)对我说:“太激动了,在两宫(北京故宫、台北故宫)都看不到这么全的中国瓷器!尤其是汝窖!我问道:“看来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您知道这些藏品的来历吗?”她压低嗓音告诉我“是一位英国爵士捐赠的。他非常喜欢中国瓷器,将他毕生的钱财全都买这些瓷器了,捐给大英博物馆唯一的要求是不得将这些瓷器拍卖。”她边看边给我介绍。</p> <p class="ql-block">在馆内我看到了最好最美的中国瓷器,它们细腻、柔滑、透薄。“官、汝、哥、钧、定窑”一应俱全,品质上乘。特别是“汝窑”,是中国瓷器中最为珍贵的,乃宋瓷之首。据说目前传世不到70件。俗话说“一件汝窑,半个故宫”,足以体现汝窖之珍贵了!</p> <p class="ql-block">北宋汝窑</p><p class="ql-block">“当今世界范围内,已经公开并得到认可的传世北宋汝窑,被承认的有八十九件。其中,除去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二十一件数量和质量最占优势外,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十七件便位列其二,这其中,有十二件为大维德基金会旧藏。”</p> <p class="ql-block">钧瓷</p><p class="ql-block">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钧瓷主要的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p> <p class="ql-block">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p> <p class="ql-block">汝窑</p><p class="ql-block">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誉,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现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p> <p class="ql-block">哥窑瓷</p><p class="ql-block">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p> <p class="ql-block">元代龙泉窑</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p><p class="ql-block">青花瓷器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它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p><p class="ql-block">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p> <p class="ql-block">雍正粉彩花鸟扁壶 (上图右) </p><p class="ql-block">“ 莹白细腻的胎体上,细细描绘了停留在盛开的牡丹枝头的一对鸟儿,那是两只头顶着白色绒羽的白头翁,它们相视对望,婉转和鸣。”</p> <p class="ql-block">雍正粉彩花鸟扁壶</p><p class="ql-block"> “ 色调温润的粉彩在洁白胎体的完美衬托下,吟诵出昆曲行腔般柔美的气韵。飞鸟绿色的羽毛根根清晰可辨,娇柔初绽的花瓣,仿佛在清风的吹佛下随着小鸟儿的跃动也在轻轻摇晃着......。”</p> <p class="ql-block">明朝 釉里红执壶</p><p class="ql-block">英国学者大维德爵士生前热爱中国艺术,他在20世纪初便开始收集中国艺术珍品。1950年,他把藏品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藏品以中国陶瓷为主,跨越了将近1000年。他收藏的中国文物品类之丰、品质之精,举世闻名。</p> <p class="ql-block">大维德的收藏经历始于一九一四年,他开始从伦敦文物市场频繁购买中国瓷器,之后其收藏更加一发不可收,藏品数量也迅速增长起来。</p> <p class="ql-block">1924年,32岁的大维德爵士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当时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崩塌后的混乱时期,大量皇宫珍藏的文物通过溥仪、溥杰以及太监等各种途径从宫中流散到社会上。“有谣传慈禧太后为了筹措“庚子赔款”,在1901年将一批内府秘藏珍宝抵押给了北京的盐业银行。这使得许多有心之人开始为之动脑筋。”</p> <p class="ql-block">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清室善后委员会”筹备成立故宫博物院,并对外开放,深藏宫中的珍宝得以公诸于世。</p> <p class="ql-block">出生于犹太商贾世家的大维德,不仅继承了家族巨额的资产,更遗传了犹太商人的敏锐、执着和超凡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一到中国,便与刚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取得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大维德看到这批清宫旧藏的文物精品后,与盐业银行的谈判前后持续了一年多,通过几番周折,到第二年才与盐业银行达成一致,购买了其中40多件清宫旧藏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在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官窑、哥窑瓷器居多。这些瓷器在一位古董商人的协助下,分三次运出中国,最终抵达英国伦敦。</p> <p class="ql-block">这些经典瓷器跨越了从十世纪到十八世纪的宋、元、明、清,将近千年。“虽然并非件件珠玑,但其中不少都是有重要铭文或款识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如今落户在大英博物馆的大维德中国瓷器馆,成了中西方瓷器藏家心中的圣地。“对于那些西方藏家而言,他将这些紫禁城中的瑰宝飘洋过海带到英国,让那些心向往之却无法成行的人们有机会领略东方艺术的魅力。对于东方的藏家而言,他让这些原本在朝代更迭之间前途未卜,可能不知所终的古代艺术品的精华聚合并悉心保存。”</p> <p class="ql-block">在西方艺术史学界往往持有一种观点,即赞助人、收藏家会成为影响艺术品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九十五号展厅瓷器陈列</p> <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共分五个展区</p><p class="ql-block">第一展区:展示西亚和埃及文物。</p><p class="ql-block">第二展区:古希腊古罗马文物。</p><p class="ql-block">第三展区:英国史前、古代及中古时期的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第四展区:东方文物。</p><p class="ql-block">第五展区:珍宝室。</p> <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大中庭 易红摄</p><p class="ql-block">唯有文明和艺术不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过眼云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