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喧闹的生活,对静寂的世界有种发自心底的喜欢,它让我焦躁的内心可以平和安静下来。记忆里第一次觉察到这种喜欢只因为偶然看见一幅由好莱坞著名女星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海报。画面里阴沉的天空下,一身墨绿长裙的女主,斜坐在伸向河心的树枝上,整个画面幽静暗沉。可不知为何这幅图就一下子牵走了我的心,心底里升起一种说不出原由的喜爱,并让这份喜爱留在了记忆里。再次产生这种感觉也是一部叫《American beauty》中国翻译为《美国丽人》的电影。男主人翁爱上女儿的中学同学,女儿知情后坐在家里后院的秋千上,一身黑裙的她,带着忧伤的目光望向阴冷暗沉的远方。让人产生出一种压迫感与无力感,同时也多出想逃离又眷恋的感觉。于是我开始喜欢上独处。</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太多的个人兴趣爱好。打牌打麻将的活动我更从不参与。同学朋友间偶而聚会或开party,只要以打牌打麻将为主,基本上吃完饭即告辞,均不参与。朋友不明究里,问及原因,我如实相告。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原因,不复杂就是我怕输,怕动脑,不喜欢竞争性的游戏,那怕娱乐性质的玩玩,我也从不参加。我喜欢放松式的聊天,大家无拘无束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一顿瞎侃,想到哪说到哪。自由自在的松弛感觉让我很舒服。当然更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每次的聊天都会让我或多或少有点收获,学到新东西。</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的蒙城作者陆蔚青所发的朋友圈,每次都不放过,很喜欢她讲的凡人凡事故事以及她作品的文字风格--不急不燥。从她那里得知蒙城有个读书爱好者圈子,隔三差五会举办一些有趣的聊天话题。正合我意,一个人在家呆久,不与社会相通,最后的结局一定产生出一个性格孤僻且孤陋寡闻的怪人。内心多少有点小傲娇的我,并不想完全与世界脱节,变成别人眼里的怪胎。聊天活动正合我意,于是壮着胆子要求陆蔚青拉我入群。</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谈聊关于法国存在主义及女性主义者哲学家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第一次知道西蒙波伏娃这个名字还是在我上大学的第二学年80年代初期,从高我一年级的朋友处得知。那时中国刚刚向西方世界打开大门,各种哲学思潮无论优劣,一下冲进中国。而大学作为科学文化的桥头堡,自然首当其冲。而又自认天之骄子的我们,更是不知天高地厚,似乎知道了几个生涩的名词且越多,好像越有文化越有思想式的。好奇的我们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囫囵吞枣般全盘照收。我就是在这种激情澎湃的时代,知道了黑格尔的《小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以及他的爱人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时易冲动的青年,现在两鬓斑白已有了暮气,西蒙波伏娃也只记得名字。作为唤醒女性的《第二性》,究竟讲些什么也已经没了记忆。聊天聊这个主题,立马引起我的兴趣,我欣然前往。</p> <p class="ql-block">那天天色阴沉并下着小雨。秋天的细雨有了寒意,路旁的几棵枫树,不多的几枝已经变红的树叶正耀眼并灿烂地摇曳在风中。我撑着伞有些兴奋又有点忐忑来到聚会地点。那天的主讲是云涛,她已早我先到。看见她,我总算见到了认识的人,心静了下来。我首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没作什么准备,且参加的人员均是学富五车能力杠杠的各领域学者。于是给自己的定位是多听少说,以学习为主。</p> <p class="ql-block">聚会畅聊的氛围真的很好。大家围桌而坐,边喝着红酒,吃着各种小吃,边静静地聆听云涛的介绍,有点古代文人间围炉夜话共话巴山夜雨的浪漫。久违的松弛感又回来了,完全忘记了窗外正淅淅沥沥下着的秋雨。室内的温度正合适,不冷不热,我可以专注云涛的介绍了。看旁边的朋友不停地在纸上记录着什么,记忆力正在衰退的我,本想着锻炼自己的记性,强迫自己用心记录。然试了试记住刚听完的东西,可没三分钟就把前面的介绍忘干净了。不得已只好用手机的记事本工具,简单记录下自认为事件发生时重要年代,地点,人物姓名,内容。</p> <p class="ql-block">云涛从几个方面对波伏娃及她的第二性作了介绍。要了解作品的中心意思,对作者的生平,家庭,职业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云涛为了做好这次讲座,不仅看完了波伏娃的法文原著,做了一万多字的笔记,还有针对性进行了一定的社会调查。她的认真作学问的态度,真的值得我学习。</p> <p class="ql-block">这次的讲座从波伏娃的童年生活环境开始,到青年上大学,以及她怎样与萨特认识恋爱,让我们了解到形成波伏娃存在主义思想观念的那此重要因素。波伏娃出生在一个由传统守旧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家庭结合的家庭里。她的母亲在修道院长大,父亲是律师。所以她的家规非常严苛。从小过着安定舒适的生活,也因此塑造了她很强的独立性爱思考的个性。后家道中落,全家生活困顿,这给青少年期的她的三观形成造成不小的影响。当然早年养成的酷爱读书写作,独立思考的性格,成为她一生经济独立,情感独立基石。波伏娃是双性恋者,一生都有情人,对于她与萨特的关系,我更倾向于这是两个存在主义者灵魂上的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1949年,波伏娃完成了她一生中重要的作品《第二性》。她在书中分析了男权世界对女性成长的桎梏和压榨。给女权斗争作出形式化与理论化的论证。她的思想与学说对后来的女权主义产生了极大影响。独立不依附男性才是女性真正解放的出路。波伏娃认为一个人不是天生的就是女人,而是成为一个女人。妇女被压迫的根本原因是其(女性气质)作为典型的历史和社会建设。基于社会对男性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是由于缺乏素质而成为女性,波伏娃对女人是偶然的存在观点持反对意见,她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有选择的能力,可以选择提升自己,甚至达到超越先前已放弃的内在,最终达到自由。</p> <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波伏娃经历了早年时期的优渥生活以及后来家庭中落的影响,不仅让她明白工作是她财务,精神以及情感独立的基础,同时也因此成就了她的存在主义及女权思想。她与萨特的爱情,让她清楚知道爱情是爱人间必须对等互惠,同时又必须彼此自由,拥抱彼此的价值。波伏娃对家庭也有自己的见解。她反对传统婚姻把女人禁锢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而失去女人独立人格。这也是波伏娃放弃家庭,无儿无女终老一生的原因所在。波伏娃一生情人无数,最著名的情人是存在主义者萨特,而最爱的人应该是阿尔格伦。直到波伏娃死之时,她仍带着阿尔格伦送给她的廉价墨西哥戒指。但她也是有保留的。</p> <p class="ql-block">后人对波伏娃的评价褒贬不一。她对待婚姻及性爱的随便态度,拥有多个情人的混乱生活,特别是她与萨特让热爱她的17岁女学生因混乱的爱导致精神错乱一事,成为她一生的诟病。更让很多喜欢她的读者持保留或反对态度,对她真是爱恨相交。当然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与作家,西蒙德波伏娃有不完美的一面,但作为女权主义者,她起到了唤醒女性的独立意识的作用,解放了禁锢在女性头上的枷锁,为女性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开了先路。从这点来讲,她又是值得尊敬的。</p> <p class="ql-block">共计2个小时的活动接近尾声,大家各抒己见,气氛非常活跃。早忘了已到为家人准备晚餐的时间。外面仍飘着清冷的细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还没完全平复。人都有两面性,神性的一面带着光辉,魔的一面则需要等待上帝的拯救。不过没有她为女性的自由独立呐喊,我能有机会坐在这里与大家高谈阔论吗?从这方面来说,我要真诚地对她说一声谢谢!再见了波伏娃,今天的读书会让我对你又有了更多的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