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丹桔飘香,适宜出游,行读28年的一支“宁波文化之旅”团队,分坐两辆旅游大巴车(正好108将),开启三天的行程,我们要出发啦!</p><p class="ql-block">过去,文旅开展“知我故乡,爱我中华”活动,走的都是宁波周边的地方,这次2023年第七期,在多年老朋友的强烈要求下,首次安排中国(China )景德镇三日游。快速报名成功的铁杆粉丝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和期待,没赶上的廿多位朋友,他们再三要求:“下次先安排我们哦”!我们只能说,对不起,两车人数已报满,下次再见!</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三日游安排如下:</p><p class="ql-block">D1,上午兰溪游埠古镇(中歺自理)镇上到处有吃的美食,各自品赏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下午陶阳里御窑景区(习近平10月份刚去考查过)</p><p class="ql-block">D2,上午瑶里(窑里)古镇(山水美景画中游)</p><p class="ql-block">下午1、中国陶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陶溪川历史文化街区(网红打卡点、很好出片)</p><p class="ql-block">D3,浮梁古衙(中国第一县衙),古塔(红塔),新平瓷宫</p><p class="ql-block">这条线路,2006年6月,我跟随杨古城老师等15位朋友来过,现在还有点印象,但现在变化肯定很大,再去看看很有必要。这次专门请当地导游陪同和讲解,各个景区内容丰富,景色都很美,我们一定会不枉之行的,预祝2023年第七期文化之旅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两辆大巴早就到位,团友们到得更早,互相向候,相互祝愿,一路上洋溢着兴奋与期盼,穿过熟悉的车水马龙,携着一份欣喜踏上探访的旅程,中途在东阳服务区停留廿分钟,一号车12位朋友高兴地在自已乘坐的“581”车前合影,休息20分钟后上车。只见窗外多姿多彩的夏天,在秋天沉淀出金黄的样子。在这个注定收获的秋季,金灿灿的田野里,勤劳是最美的身姿。领队志愿者们的讲解和团友们的欢声笑语中,第一站来到游埠古镇。踏上了麻石铺就的古道,恍惚间穿越到明清题材的黑白电影里。</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游埠风情小镇,就看见一架大型的照像机,经过政府的培育,游埠镇先后获得了全国摄影创作基地、5A级景区镇、省摄影之乡等荣誉。</p><p class="ql-block">游埠地处兰溪、金华、龙游三市县的交界处,是浙江四大千年古镇之一(南浔、乌镇、佛堂、游埠),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钱塘江上游第一埠的美誉。</p><p class="ql-block">一溪(游埠古溪)</p><p class="ql-block">两街(非遗展示中山街,网红早茶小吃解放街)</p><p class="ql-block">三缸(醤缸,染缸,酒缸)</p><p class="ql-block">四人(五代高僧禅月大师贯休,近代戏剧家江和义,近代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近代天文学家曹谟)</p><p class="ql-block">五桥(永济桥、永福桥、永安桥、太平桥、潦溪桥)</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古村落潦溪桥村,女子民兵红色旅游基地洋港村,渔家灯火湿地营等,尽显“六风”色彩,已逐渐成为浙中地区古韵江南风情的体验地。</p> <p class="ql-block">游埠古镇是兰溪市的文化名片。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街道两旁的店铺也都是古色古香的,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木板房、雕花窗、鱼鳞瓦、素墙雕梁、排门店铺、过往行人……犹如一帧帧褪了色的照片,昭示着一个江南古镇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的显赫和生机。宗祠、庙宇、牌坊、鼓楼……历史的元素无一缺席。画僧禅月大师贯休、 亚洲摄影之父郎静山……他们的故居是古镇的文化符号,羁绊着我们的脚步。不长的老街,还保留着六、七十年代的风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埠酱坊</p><p class="ql-block">游埠自古有三缸,酱缸、酒缸和染缸。这三口“宝缸”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游埠人,也传承了游埠优秀的历史文化。现在酱坊和酒厂的前身是“方豫丰酱园”,创办于清光绪30年(1904年),曾在民国二年(1913年)荣获两浙盐运使司颁发的“官酱园”司烙印牌一块,1939年又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p> <p class="ql-block">游埠古镇上的酱油取名“三伏”,因其需经过“三伏”太阳曝晒酱坯后方可压榨而出,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之为“三伏酱油”或“三伏老油,如今的酱坊依旧延续着原生态古法酿制,颜色纯正,口味醇香,没有任何添加剂,其酿造技术已被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郎静山(1892年﹣1995年)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里郎村人,曾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的"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他是中国开设摄影教学的第一人;融中国画意于摄影,首创了"集锦摄影法";曾获艾顿新闻摄影奖,也被誉为"亚洲影艺协会之父"。</p> <p class="ql-block">郎静山运用绘画技巧与摄影暗房曝光的交替重叠,创立“集锦摄影”艺术,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一生酷爱摄影,共有1000多幅次作品在世界的沙龙摄影界展出。1995年在台北逝世,享年104岁。纪念馆一楼为郎静山先生的生平和摄影成就介绍;二楼设有古董相机展览馆,分 "战争风云"、"百年柯达"、"经典再现"三部分展出了世界知名的古董相机。</p> <p class="ql-block">郎静山的名字在摄影界内鼎鼎大名,对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他共有755幅作品在265次国际摄影沙龙中入选,至1948年年底累计入选国际沙龙为300余次,数量为千幅以上.......。2019年12月“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活动中,郎静山被评选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其摄影成就以及对中国摄影的贡献,绝对是中国摄影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名休,字德隐,一字德远,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p><p class="ql-block">贯休7岁出家兰溪安和寺。唐乾宁元年(894年),谒吴越武肃王钱镠,并献诗五章。乾宁元年(894年)末,谒荆南节度成汭,居龙兴寺,后得罪于成汭,一度流放黔中。天复三年(903年),成汭兵败身死后入蜀,进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深获前蜀高祖王建礼遇,为其建龙华禅院。梁乾化二年(912年)贯休去世,享年八十一岁。</p> <p class="ql-block">贯休十五六岁即著诗名,周游各地,与当时诗人多有酬唱。有自编诗集《西岳集》(后改名为《禅月集》)。贯休又工于书画,草书奇崛,号曰“姜体”。其所绘十六罗汉“胡貌梵相”,自称“梦中所睹”,最为著名,有摹本数种传世。</p> <p class="ql-block">走进非遗展览馆,大家认真听地导讲解游埠的今生往事,游埠古镇曾是古代重要的水路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东晋始建,至唐时已有高门大户,至宋朝,百工兴旺,贸易兴盛,至明清已被称为"钱江上游第一埠"。</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片,是从非遗馆墙上照片中翻拍,游埠古镇传统文化活动盛名,文物古迹颇多。龙灯、花灯舞狮等村村都有,宗祠、庙宇、牌坊、鼓楼等多数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1985~87年,我曾在金华读书,正月十五闹元宵,看到过长板龙,长凳接长凳,打扮成龙样,有几百米长,据说是兰溪来的,真壮观!</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大爷叫于熙光,已有九十多岁(去年刚过逝),他生前每天早上到茶室喝茶,一天老茶客正在喝茶时,被一位摄影师看到,得到他同意,咔嚓咔嚓把他拍了下来,然后传到中国摄影杂志上得了金奖,这位大爷就成了网红,吸引众人来游埠觅览,一人带红一个镇,游埠烟火气十足,很有看头,老茶客画龙点睛。摄影师们的自发采风创作,凝固在画面中老茶客的悠闲神韵和古镇的古朴风貌令无数人心驰神往。这些老茶客,他们或许是游埠古镇的居民,或许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古镇的见证者和守护者。他们的面容沧桑,双眼中透露出岁月的智慧,仿佛在诉说着古镇的故事。这些照片,不仅是一幅幅形象的展现,更是一幅幅古镇历史的画卷,一段段老茶客的生活故事。希望这些照片可以传承起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书写古镇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早茶文化,一张门板桌、三两小点、四五老友、几杯清茶。附近村庄的老茶客们为早茶而来,早茶也因老茶客们而兴起。</p> <p class="ql-block">古镇岁月,如同悠悠一杯陈年老茶,沉淀着岁月的风霜,保留着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大家看了这张照片后说,三个人的脚都朝一个方向跷,摄影师肯定是摆拍的。</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游埠人搞美食活动的场景,每个村庄选出一位代表,拿出一份特色小吃,在老街上摆起长桌向众人显示,吸引众人来观看和品尝,真是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生活的快节奏所裹挟,却很少能停下脚步,深刻品味过去的风景和人情。而今天,在这个游埠古镇印象摄影展的面前,我们有幸走进了古镇的历史,透过镜头看到了那些岁月的见证者。这个摄影展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组美丽的照片,更是一段充满故事和情感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中的女子在买小吃,我们把吴海英叫来说,你看,照片上的人与你真像,小吴看后也说,哇!我也有这件衣服,也来过游埠美食摊买早点,这摄影师拍的是我吗?于是她拿起手机翻拍一张。大家瞧一瞧,像吗?</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手工业很发达,各种竹器编得真好,走过路过都会停下来瞧一瞧。</p> <p class="ql-block">凉棚下(地名),位于游埠三大主街,前街(中山街非遗展)后街(解放街早茶地)裘家路汇合处,历来是游埠镇最繁华热闹地方。民国35年(1946年)游埠镇大火,许多失房的村民在此搭凉棚安置,便称为“凉棚下”。</p><p class="ql-block">“吃讲茶”是凉棚下最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凡是邻里或商贸等各种纠纷无法解决,当事人都会约请两位有名望、有威信的耆老“公道人”坐在凉棚下,双方各自讲理,围观的百姓评理,“公道人”最终判决对错。这种公开公正的解决纠纷形式,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认可。虽然凉棚下已换新颜,但去“凉棚下讲道理”至今仍是游埠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话。</p> <p class="ql-block">游埠是远近闻名的江南第一早茶,我一直都对烟火气浓郁又偏远的小镇很向往,宁波到景德镇需要开车七个多小时,于是第七期文化之旅安排在中途逛游埠,中餐自理,这下满足我的心愿啦。早茶时间:凌晨5:00–13:00左右,去的太早没什么人,店主忙着准备食材,而我们是十一点左右到这里,正好赶上古街最热闹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游埠的美食也是不能错过的。这里的特色小吃种类繁多,口味独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牛肉面和豆腐汤圆。以其独特的烹饪工艺和鲜美的口感而闻名;汤圆则以其香甜可口的口感和丰富的馅料而受到游客的喜爱。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已是中午,沿街热气腾腾的美食吸引了我们,我们便融入这熙熙攘攘的街市。原本就饥肠辘辘的我们最经不起这烟火的撩拨,坐在门板铺成的简易餐桌前,吃着刚出锅的鸡子馃,心里惦记着白白胖胖的肉沉子,又觊觎对面铺子里糯叽叽的发糕,还有粉盘里滚来滚去被汆入大锅里的豆腐汤圆。透过升起的烟气,想象着古镇人早茶市的样貌。天还没亮,小镇为了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顿——早餐开始忙碌起来。老茶客们在氤氲的水汽中,一杯清茶,一副烧饼夹油条,一坐就是一上午。古镇清晨开始的烟火气,是他们用千百年的时光打磨出来的生活气息。沿街而处的茶馆,一张小方桌,几条长门板搁在竹凳上,甚至屋檐下的石墩上,老人都淡然而坐,侃侃而谈。他们谈农事,聊新闻,等太阳升高了,各自散去,回家干活。这样的场景,是我们歆羡的。或许生活并不是一直有那么多惊艳,更多只是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艰辛,一半释然。</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路过源茂坊茶楼,这是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游埠美食尊滴超多</p><p class="ql-block">早上饮一杯热茶</p><p class="ql-block"> 吃吃小点看着四方烟火</p><p class="ql-block">袅袅和太阳一同升起</p><p class="ql-block">熙熙攘攘的早茶街 </p><p class="ql-block">说着吴语的嬢嬢</p><p class="ql-block">来一口酥脆入味的梅干菜酥饼</p><p class="ql-block">舀一口薄荷味的凉糕</p><p class="ql-block">站在永安码头边 </p><p class="ql-block">静坐 看小桥流水竹筏</p><p class="ql-block">路边摆摊的叔叔爷爷</p><p class="ql-block">人们质朴的脸庞</p><p class="ql-block"> 热情的笑容平静和热闹</p><p class="ql-block">原来爱江南 ,要从喝早茶开始</p> <p class="ql-block">横贯镇内的游埠溪上有清代所建的"太平桥"、"永安桥"、"永济桥"、"永福桥"、"潦溪桥",总称"五马归槽",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永济桥,原名大界桥。据说是元朝一位打铁的江山人牵头建造,他们以桥为界,把铁店和锡店分开,故称“大界桥”,后来又叫“大街桥”。属双孔石拱桥,长30米,宽4.55米,由20根望柱,18块栏板组成桥栏。桥栏上浮雕“蔡状元造洛阳桥的故事”,人物、桥梁、台阁、花竹树木等栩栩如生,斧形桥墩上一镇桥石狮,桥身中镶嵌“永济桥”浮雕石匾。</p> <p class="ql-block">永福桥,旧称柴市桥,建于明朝,重修于清朝,是米、猪、竹、木、药、茧“六行”的交通枢。此桥系守寡的夏氏用结芦鞋,打草鞋的一生积蓄所兴建,后人念夏氏造福邻里的德行,称“永福桥”。永福桥为单孔石拱桥,长36.9米,宽5.4米,是游埠跨度最长,结构最宏伟,高度最高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永安桥,俗称“猪行桥”,因宋朝时期游溪两岸汇集着三缸五坊,两岸往来交通不便。据说圣山上朱村有一位贩木的阿大和孟湖上项村的有一位卖炭老板,为方便这“三缸五坊”的生意,集资筹建了一座桥,名为“朱项桥”,因桥西曾设猪市场,外地人就误叫“猪行桥”。此桥历来是镇中主干道,到清光绪34年(1908)改建成青石双孔平桥,长12.4米,宽2.4米,也是承载最多的一座桥梁,鉴于安全及永的排行,遂更名“永安桥”。</p> <p class="ql-block">逛街的时间过得真快呀,一幌集合的时间快到了,我们赶紧往回走!途中又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太平桥边太平巷</p> <p class="ql-block">那年那月,时光小卖部在游埠很想你。</p> <p class="ql-block">国营相机店,时光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游埠古镇,一座穿越时空的世外桃园,如果放下喧嚣的城市,让身心回归自然,欣赏美丽的古代建筑、品味传统的美食、沉浸在独有的风景中,心灵一定会得到洗涤。</p> <p class="ql-block">离开游埠,前往景德镇,途中在浮梁服务区暂停20分钟。浮梁17年前曾去过,故特亲切。开车有规定,驾驶员在高速上行驶不得超过4小时,让师傅去休息,我们到里面去逛逛,出来顺便拍张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下高速,直奔景德镇陶阳里御窑厂</p><p class="ql-block">御窑厂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地方,御窑厂又称御器厂,故宫里的90%的瓷器都是这里烧制的,从明朝一直烧制到清朝。</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珠山大道西门进入陶阳里景区,游览线路:</p><p class="ql-block">御窑厂西门~缮瓷坊~御窑厂遗址~风火仙师庙~程家弄和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御窑博物馆~御窑厂南门集合七点上车,安排晚餐和住宿。</p><p class="ql-block">御窑厂遗址位于景德镇老城区,保护区面积13.1万平方米。御窑厂是专为朝廷烧造瓷器的场所,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明洪武二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景德镇珠山开办皇家御器厂,一直到清宣统三年皇家御器厂历经两朝27帝,延续了542年。现在流传下来的珍贵官窑瓷器,大多数收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和世界各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首站,陶阳里参观,二号车还没到,一号车的队友先在大门口合影,因这里我预先没来过,所以要求队友们不要分散,紧跟地导认真听讲解。</p><p class="ql-block">在景德镇设御器厂,始于宋朝,元、明、清因袭之。在明朝,御器厂平时由统辖浮梁县及景德镇的饶州府管理,每逢大量烧造,则由朝廷派专人到景德镇督窑。清代,派出督陶官长驻景德镇。景德镇制瓷兴起于汉魏,发展于隋唐,到两宋开始崭露头角,元朝是它的上升期,到了明清,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十八世纪中国的瓷器大量出口欧洲,因瓷器英语叫China,它来之中国,所以又把中国称为China。</p> <p class="ql-block">青花御窑厂图 </p><p class="ql-block">瓷板清·同治,瓷板生动再现了以御窑厂为核心的景德镇清代镇区图。图中心为御窑厂仪门,德镇清代镇区图。图中心为御窑厂仪门,紧邻四周的有衙署、官作、庙宇,外围则有存续至今的民窑、里弄,穿插可见各类店铺、摊贩、戏台,另有昌江河上帆影重重,堪称景德镇版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缮瓷坊</p><p class="ql-block">最早陶瓷修复工序的文献是南宋周密《志雅堂杂抄》:酒醋缸有裂破缝者,先用竹箍定,却于烈日中晒,令十分干,仍用炭火烧缝上令极热却,以好沥青抺渗缝处融液入缝内冷满,更用火略洪干涂开,永不渗漏,胜于油灰多矣。</p> <p class="ql-block">御窑既然是为皇家烧制御用瓷器的地方,皇家规定制作成的瓷器一律不能外传,否则要定罪或杀头的。这里的瓷器肯定是最好的,所以工匠们在烧制的时候,会同批次烧制成百上千件,挑选出最好的一件,剩下的那些有的瑕疵砸掉,有的没有瑕疵数量多的也砸掉,然后掩理。</p> <p class="ql-block">瓷器修复工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仿明永乐釉里红云龙纹梅瓶</p><p class="ql-block">修复方法:精修复</p><p class="ql-block">修复人:郭书荣</p><p class="ql-block">修复时间:2017年10月</p><p class="ql-block">修复过程:利用现代材料将63块残片进行粘合,恢复到原有形状,</p><p class="ql-block">然后细致加工使其表面色彩,纹饰,质感等进行还原,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用时9天修复而成。</p> <p class="ql-block">认真观看,研究缮修过程。</p> <p class="ql-block">御窑厂遗址内方形的池子就是淘洗池,用来淘洗瓷土的。在唐朝以前是看不到白色的瓷器的,唐瓷大部分都是灰不溜秋的青色酱色,一点都不好看。因为其原材料里含有二价铁(绿色),当时瓷器烧制工艺无法去除二价铁离子,白瓷是靠高岭土倒进这个沉淀的池里,而细腻的高㱓土会悬浮在水里边,形成浮液的状态,就像牛奶一样,然后把上层的乳液放在第二个池里边进行同样的操作,反复进行。烘干后这些箍选出来的瓷土就像面粉一样,非常的细腻和洁白,这样才能做出白瓷,瓷胚做好后需要加热.到1300~1400摄氏度左右,保持数十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在高温下,瓷器的胚料会逐渐变硬变致密,瓷月台和细料融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漂亮的白瓷,而这个变化就是在这些窑中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考察调研,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了解陶瓷文化保护传承情况。图是习近平总书记观看御窑厂遗址。</p><p class="ql-block">陶阳里出土元明清各时期瓷器残片多达数十吨,坚持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并举,已修复出千余件精品瓷器。</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古窑瓷厂内有座庙,叫“风火仙师”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烧窑瓷工的塑象。庙内常年烟火缭绕,供品满案,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一个烧窑瓷工的塑象,为何被镇上的人立庙供奉,祭祀朝拜呢?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p><p class="ql-block">原来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被奉为“风火仙师”的窑里佬,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为业。</p> <p class="ql-block">火仙师庙门额上有清代青花"佑陶灵祠"瓷匾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御窑厂督陶官唐英为风火仙师庙亲笔书写青花"佑陶灵祠"瓷匾,以纪念刚正不阿的景德镇窑业英雄﹣﹣风火神童宾。</p> <p class="ql-block">童宾(公元1567-1599年),字定新,景德镇里村人。他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青龙缸,久烧不成,潘相则加倍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非常愤慨,纵身跳入窑火中,以身作薪,以示抗议。翌日开窑一看,龙缸果然烧成了。童宾之死,激起民愤,全镇百姓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御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矛盾,在御窑厂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师庙,祠名"佑陶灵祠"。</p> <p class="ql-block">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建于明清御窑厂遗址之上,于2008年10月20日正式开馆。景德御窑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窑厂,烧造的瓷器专供皇帝御用,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是旨在传承御窑制造工艺、展示御窑瓷器精品、向大众传播普及御窑文化而建立的专题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龙珠阁因事关门,这次我们没法进去参观,只能看其外表。龙珠阁于景德镇珠山之颠,始建于唐,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天顺重建,称朝天阁;明成化称冰立堂;明万历改建,称环翠亭。清雍正又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1987年龙珠阁重建后,是一幢仿明重檐宫廷建筑,共6层,高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其周围地底下埋藏着无数宝贵的文物遗存。龙珠阁自明代开始就是御器厂、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是明清官窑遗址。现已成为景德镇的城徽。</p> <p class="ql-block">大批游客正排着长队,为的是拍这张背景是龙珠阁照片。透过残缺的瓷片,可以看到御窑博物馆,毗邻明清御窑遗址。这里深埋着无数陶瓷碎片,每一片都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千余件官窑经考古专家数十年的挖掘修复,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重新释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陶阳里很大,有650余年的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落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还有御窑博物馆,看看都来不及,甭说拍了,基本都是匆匆而过,匆匆一瞥,但印象是“古朴而时尚”。</p> <p class="ql-block">跟着地导小胡,听陶阳里发生的故亊,穿弄堂、观街景、探胜遗址。</p> <p class="ql-block">过去窑工在御窑厂干活,如果要离厂出来,全身被搜查一边,不得带走一片御制的瓷器瓷片,窑工们不得在御窑厂住宿,只能在御窑厂四周建房生活。这就形成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参观就是集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休闲购物、餐饮住宿,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主题街区。</p> <p class="ql-block">核心游览区约1.28平方公里,涵盖108条历经千年的老城里弄、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落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结构⽰意图</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瓷都景德镇出现了⼀种新的窑型,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镇窑是在阶级窑基础上改进形成的。镇窑形似鸡蛋,前⾼后低,前宽后窄。窑顶在窑头处呈弧形,往后逐渐下降。</p><p class="ql-block">上层放瓷胚,下层烧火。</p> <p class="ql-block">瓷器⽣坯烧造时,为防⽌碰撞粘连,会将瓷器放于⼀只只匣钵之内,再将匣钵堆叠起来,以充分利⽤空间。早期瓷器通常底部不施釉,这是因为瓷器底部与匣钵接触,施釉后就会粘连。宋代时,为了美观,⼀些瓷器需要周⾝施釉,称为满釉。这时,为尽可能减少粘连,就⽤数枚芝⿇⼤⼩的⽀钉加以⽀撑。瓷器烧成后,底部就只留有⼏个极⼩的⽆釉⼩点。古⼈的机巧真是令⼈叹为惊叹。</p> <p class="ql-block">街区内保留景德镇特有的明清传统坯房,是景德镇老城区保存较好的地面工业遗存和地标性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人偷偷的盗挖这里的官御瓷片,这些官窑瓷片价格不菲,在这个遗址上面,以前是民居和商铺,有一个很蠢的盗墓贼,租用了一楼的店铺,向下挖瓷片,但是他没有进行及时的回填和支撑,引起了塌方屋斜,最后东窗亊发,被专彖发现后经过抢救性发掘保护,就有了这样一座御窑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御窑博物馆由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线状砖拱形结构组成,沿南北向布置,彼此之间若即若离,相斥又相吸。砖窑不仅是景德镇城市的起源,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中国御窑博物馆”荣获2019-2020年度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一等奖。</p><p class="ql-block">由中国建筑学会设立的“建筑设计奖”是我国建筑行业领域重要荣誉奖项之一,以表彰和鼓励国内建筑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和贡献。其每两年评选一次(其中建筑创作大奖每十年评选一次)。2019-2020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评选确定授奖项目924项(人物类23项,项目类901项),其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历史环境组一等奖授奖项目3项,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为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国御窑博物馆建筑师朱锫,用自然而然的的建造理念设计了御窑博物馆的整体结构,建筑形状源于当地传统柴窑而得来的启发。它不是简单的几何形,而是复杂的双曲面,具有强烈的东方拱券的特征。因为这里独特的气候、土质、水源,窑炉早已成为景德镇文化记忆和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御窑博物馆的结构空间形式。</p> <p class="ql-block">看完御窑愽物馆外景,在门口拍照留念,然后进去探胜……</p><p class="ql-block">进了大门,只见圆型瓷板高挂着,写着《瓷都千年》 的介绍</p><p class="ql-block">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不息的窑火持续一千多年,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中外技艺之精华,不断创新创造,成就了中国陶瓷发展最辉煌灿烂的历史,描绘了中国陶瓷传播影响世界的精彩画卷。景德镇保存了极为丰富、无与伦比的历代瓷器杰作、瓷业遗存、非遗技艺和瓷都城市景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护文化遗产,庚续瓷都文脉,景德镇正努力推动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陶瓷篇章。通过本展览,一起领略瓷都辉煌。</p> <p class="ql-block">中国御窑博物馆——建筑美学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两边封闭没有窗户,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水池、民窑遗迹、景观绿化、清水混凝士墙顶、青色花岗岩地面等结构,将建筑、景观、遗址融为一体。整体建筑层次丰富真正回归到“自然建筑”之本质。多个砖砌半圆拱形建筑交相辉印形成“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之美景,颇有山水画意境。 室内空间开阔动线明确层层叠叠,让游客很好的感受到空间的体量感。内部没有丝毫繁复装饰,突出展品本身,使游客有极好的观展体验。 秩序、光影、想象,这不是某个遥远的国度,这是陶阳里御窑景区,里面的秩序之美,把光和影的碰撞拉到满级,御窑博物馆整栋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品,我们是傍晚抵达,那是属于它的蓝调时间,美得很惊艳。</p> <p class="ql-block">这三件国保级瓷瓶原展于景德镇愽物馆,由于领导要来,暂时把真品放在这里展出。</p> <p class="ql-block">釉以"白如凝脂,素犹积雪"著称,又称"甜白"。御窑出土的白釉三壶连通器为世界孤品,当仿自阿拉伯金属器,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白釉瓷器也用于月坛祭祀。出土时间:1993</p> <p class="ql-block">明正统青花龙缸瓷片,就是把散碎的瓷片拼凑完整,这些瓷片经过专家的修复还原成瓷器,与故宮博物馆的瓷器相比,发现是同一批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b>宣德最愛 </b></p><p class="ql-block">御窑出土的众多宣德朝御窑瓷器中,种类以蟋蟀罐最为繁多,有仿哥、仿汝、仿龙泉釉和青花等品种,结构有所谓坐盖式与平盖式两大类,青花类者纹饰很丰富,属于宣德朝御窑最重要的遗物,且明清时期文人著作也对宣德帝酷爱斗蟋蟀屡有提及。但蟋蟀罐却在如今的两岸故宫博物院鲜有收藏,这或许是因为宣德帝突然驾崩后,即位的正统帝年仅8岁,宣德帝的母亲﹣﹣张太后为了防止幼年的正统帝玩物丧志,而决定"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悉皆罢去"。所以,宫中的蟋蟀罐被尽皆摧毁,以至于故宮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宫廷遗留文物中难觅其踪影。</p> <p class="ql-block">真想一层层慢慢走,再仔细看一看精美的瓷器,由于七点钟要集合,只好依依不舍走出来,博物馆外面华灯初放,夜景美不胜收,于是又“咔嚓,咔嚓”又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因窑而生,因瓷而盛”,这些断壁残垣的老窑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漫步在御窑遗址中,穿梭在绿荫下、行走在碎石上,不经意间,便开启了一场窑、瓷、人融为一体的博物馆体验之旅。</p> <p class="ql-block">10月28日晚餐安排在“龙山别院”,此店环境和夜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欢聚一堂,品尝美食</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板交易中心,远看象个瓷器大饭碗,造型非常有特色!朋友看完后夜归酒店写如下心得:</p><p class="ql-block">癸卯年农历九月十四波文化之旅一百另八人赴江西省景德镇文化探访,摄得"民以食为天,瓷碗吉尼斯"一景。寓意是:天、地、人。人要脚踏实地,饮人间烟火。,蒙大地的恩惠,享天際风月,但最终还是要: 《人以食为天,饭碗吉尼斯》。</p> <p class="ql-block">这么大的饭碗,众人高高捧起来,创意极好!</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安排两夜的住宿,都在“聚景酒店”,四周是热闹街区。</p> <p class="ql-block">内部设施还可以,吴分给我和陈亚菲的是套间,外面是大街,整夜车来车往喇叭声音很重,第一晚不习惯没睡好,第二晚睡得真香,清晨突然让外面响亮的出殡哀乐声吵醒,还好时间不长,翻身又补睡一个懒觉。</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感谢丁唯真老师(左)提供的部分文字材料,感谢众位摄影师分享的照片,感谢王介堂老师(中)沿途的讲解,他从头讲到结束,嗓子疼哑,发不出声音,兢兢业业为文旅,精神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文旅探访瓷都(下),将继续带着大家游瑶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