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王老师新书

明天你好

<p class="ql-block">  掩卷放下书,听完人民日报夜读。虽时间已接近凌晨,想着还是习惯趁热打铁写下点滴感悟。</p><p class="ql-block"> 晚上九点洗漱完毕,坐在书桌前发呆。久等的一条短信这才发来。外面虽秋风萧瑟,冷雨淅沥,我依然要去拿久盼的书。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买王维审老师的书了,但清楚的记得每次他出新书我都会入。总之,他写的书自朋友推荐后,走上工作岗位这些年我一直在看。能够坚持阅读和写作,也得益于他的榜样引领。</p><p class="ql-block"> 拿到后,端坐于桌前,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过去了。当读完自序:教师成长五项攻略和第一章:教师专业理想的确立与实现,抬头看手机一个小时就这样飞逝而过。深陷王老师的新书,读的过程中令我振聋发聩的地方必是要画一画的。引起共鸣的点也是要写写心得体会的。想来,今年的书较之前认真整理读书笔记,也确实读得粗糙些了。只是在上面圈圈画画而后写写读后感,整理成读书笔记这个环节却一直被忽略了。</p><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回到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浅谈自己的几点感悟上来。</p><p class="ql-block"> 其一:读了第一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王维审老师真的是本着研究去做教育研究的。较刚开始接触他的书时,此时的他已然成为良师。他一直保持反思—研究—成长。也一直身体力行地牵引着“叙事者”团队成员共读共写,指导老师通过写作—反思—提炼—萃取,从明师走向名师,从名师走向良师。</p><p class="ql-block"> 其二,王老师在第一章主要指引我们如何实现自身专业理想的不断升级。从明师到名师,再从名师到良师,需要我们如何去实现?他给出了具体的路径,以及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做的和能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其三,他指出了当下老师群体存在的一些问题:安于现状、甘于平庸、不爱阅读、缺乏创新、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等。他也激励当下的我们应该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让源源活水涓涓流入学生的学习中去。</p><p class="ql-block"> 同样,王老师也借杜郎口现象告诉我们,教育的“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无论是守阵地还是攻阵地,都应该有一定的创生思维,唯有创生才能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 其四,王维审老师与薛瑞萍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教育者应有的两处沃野。一处是学生,另一处就是阅读。我所读的教育名著的教育前辈也好,接受培训时的专家也罢。对于教师阅读大家都是一致赞同的。王老师对教师专业阅读,更是有自己的做法,他不光自己在做,更是影响一大批老师也在做。薛瑞萍老师她就更厉害了,她像火车头一样牵引着自己班里的家长和孩子共读共写。</p><p class="ql-block"> 对比大师,我又想到当下的自己。虽然也行走在阅读和写作这条路上,也牵引鼓舞班里的学生在做。但是,对于自身专业化研究和教育研究,还未涉及,粗制滥造还要细细打磨。</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钟又摆到了十一点,此刻夜已深,今日事今日毕,吾深感心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