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乌鲁木齐的人文福地

明月出天山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郭先生</p> <p class="ql-block">  我国民间有一位深受儒、佛、道三家尊崇的神明,并在各自庙祠中保留其尊位供人祭祀膜拜,他就是文昌帝君。全国各地现存200多座以文昌命名的宫阁,且多在人流密集的市区中。</p><p class="ql-block"> 时值深秋,经过夜雨的洗礼,乌鲁木齐的天空愈发湛蓝,中午的太阳暖洋洋地晒着,文艺路上的榆树金灿灿地一大片。我和浩哥在北门附近的街巷里慵散地溜达着。拐进一条小巷,看见了“我在春风巷等你回家”的路标,让人产生温馨的回家感觉,就像这温暖的太阳一样。</p><p class="ql-block"> 巷子不宽,一侧停满了私家车。继续前行一小段,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在四周高楼大厦的掩映下格外引人注目。院子黄墙黛瓦,门楼青砖朱门,诉说着年代的久远。楼门口的碑刻告诉我们,乌鲁木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到了。在春风巷,古老与现代就这样并行不悖地和谐存在着。</p><p class="ql-block"> 文昌,既是星宿文昌星,又是神圣文昌帝君。古人认为文昌星是主文运的星宿。中国民间,特别是道教,普遍信奉文昌帝君是掌管文人学士功名禄位之神。清代学者袁枚有文曰:生死隶东岳,功名隶文昌。</p><p class="ql-block">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那就是在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的诞辰日,进行祭拜,祈求文昌帝君护佑学子读书顺利,功成名就。老辈人常说:“二月初三拜文昌,家中能出状元郎”。</p> <p class="ql-block">  由于文昌帝君主宰着一个地方的文运文化,明清两朝修建了大量的文昌庙祠,“凡天下学官,皆去文昌祠”隆重祭祀。特别是清代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礼部将祀文昌编入礼典,天下府县处处建文昌宫,每年农历二月初三祭奠。由此推算,清朝时全国至少有1000座以上的文昌宫阁。毕竟没有哪个地方不希望本地文运昌盛、文星高照,况且这是皇家敕令。乌鲁木齐的文昌阁应该也是这个官方文件下发之后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院落大门虚掩,推门进院。一个保安正在玩手机,看见有人进来,眼皮一抬,机械地重复着:“先登记,再参观。”</p><p class="ql-block"> 院子不大,正方形,长约30米。东西两侧紧挨着居民楼,每侧各种4株榆树,修剪得像是撑开的伞盖。主干道有10米长,两边是长方形的树墙。靠东侧的院墙内摆放着一溜残损的柱石,这应该是文昌阁的老物件了,最大的柱石直径有半米长,无声地证明着昔日的高大与辉煌。院内广植花木,曲廊回转,小径通幽,闹市中难得的一片静谧。</p><p class="ql-block"> 院内最主要的建筑就是文昌殿了。文昌殿坐北朝南,檐外挑枋,高约五六米,两跨砖木结构,单檐卷棚硬山瓦顶,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庙宇建筑风格。大殿前面6根立柱,立柱门窗皆粉刷朱红,斗拱枋梁上描绘着二龙戏珠、花鸟祥云等图案,色彩鲜艳。大殿屋顶正脊与重脊上砌浅浮雕花砖,侧脊上雕龙兽,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大殿巍峨高耸,四角上翘,檐牙高啄,轻盈飞扬。整个建筑玲珑别致,令人遐思万千。</p> <p class="ql-block">  春风巷文昌阁才是文昌帝君在乌鲁木齐的家,地处北门商圈,至今仍是繁华地段。</p><p class="ql-block"> 迈上文昌殿两层台阶,登堂入室,见到文昌帝君的尊容了。其实在之前已与文昌帝君有过一面之缘了。</p><p class="ql-block"> 女儿高考前,母亲很是紧张焦虑,就去求神拜佛,祈佑考个好成绩。我们来到西外环东边的红庙子道观,在道长的指引下,母亲祭拜了文昌帝君牌位。我第一次知道了文昌帝君是掌管读书人考试成绩的神明。后来,女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再后来,母亲欢喜地拉着我去红庙子,还愿感谢。</p><p class="ql-block"> 文昌殿内,六根红色的柱子分列两侧,红色的布幔侧垂柱边。后面是做工精美的木龛,木龛上就是文昌帝君的塑像了。木龛前依次是长条供案、写有“有求必应”的三足铜鼎香炉、三个红色的蒲团,供人焚香跪拜。在供案上,我看到一个红布条,写着“祝某某某中考必胜”,也许是期望子女成为龙凤的父母在为孩子祈福保佑、金榜题名,就像我们当年为孩子祈福一样。</p><p class="ql-block"> 木龛上有副对联,蓝底金字。中间横批:文昌帝君,两侧写着:道生无极成始成终成万物、德尊太极至高至大至文昌。22字楷书楹联浓缩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文昌帝君的推崇。</p><p class="ql-block"> 文昌塑像面庞清瘦,仙风道骨,左手舒展竖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轻放腿上,目光慈祥而又威严,仿佛能洞察站在面前的人心中那些灰色的、邪恶的念头。在其它地方的文昌阁,文昌帝君后面一般有两个侍童:天聋和地哑,一个掌捧文人录运薄册,一个手持文昌大印,寓意为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考试机密不可泄露。但眼前,文昌帝君孤独地端坐莲花宝座上,两个侍童到哪贪玩了?</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实物展示柜内空空如也,也许正在准备布展。大殿墙上多是图片介绍。西边墙上是介绍文昌阁的沧桑历史:文昌阁建于清代,具体年份无法考证,1925年前后,文庙曾迁到此。解放后,军区部队曾使用过,2002年文物保护部门收回。文昌阁原来方位是坐东朝西,2003年规划维修时,受场地所限和便于开放,将文昌阁改为坐北朝南。东边墙上是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创始于隋朝,废止于清朝末年,绵延1300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木龛后面是新疆近代文化教育介绍了。由于文昌帝君主宰一个地方的文运文势,人们普遍认为文昌阁周边自然是人文福地了。</p><p class="ql-block"> 新疆的近代教育也与文昌阁渊源颇深。1891年,新疆巡抚魏光焘创设博达书院(地址在市一中北门校区内),这是当时新疆的最高学府,也是选拔贡生登科的场所,与文昌阁也不过200米的距离。1905年,科举废除,第二年博达书院正式改为省立中学堂,同年设省立法政学堂、俄文学堂、师范学堂。现在的乌鲁木齐市一中、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等学府都与博达书院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文昌阁所在的北门片区仍是乌鲁木齐的教育高地,名校环伺,房价也高于其它区域。</p><p class="ql-block"> 走出文昌殿,来到院内,四周高楼围拢,文昌阁略显逼仄局促。但与已经消失了的大西门附近的城隍庙、西大桥东头的三清宫、老东门附近的两湖会馆等众多古迹相比,文昌阁算是幸运了。与文昌阁一样幸运的还有前进街上供奉先圣师孔子的文庙了,文庙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市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乌鲁木齐各族群众延续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为两位主宰文化教育的神圣同时保留了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站在院内,双目微闭,仿佛看到了博达书院的莘莘学子在科举考试前,虔诚地祭拜文昌帝君,祈祷护佑,考取功名,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浩哥摸着红漆立柱,稍稍遗憾地说,一看就是现代建造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过若干年,眼前的文昌阁就是彻头彻尾的古建筑了。再说,历史上许多大名鼎鼎的亭台楼阁,哪个不是屡毁屡建呢?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也不过是几十年前修建的。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在这屡毁屡建中生生不息地传承文明基因、赓续历史血脉。</p><p class="ql-block"> 人们拜孔子、文昌、魁星等,饱含了为家里的读书人祈求庇佑考试顺利,从而一举夺魁的朴素情感。女儿大三假期,当得知高考前我们去拜文昌求好运时,莞尔一笑说:“我准备考研了,你们再去祈拜帝君。”爱人认真地说:“已经麻烦人家一次了,这次考研要靠自己努力。”</p><p class="ql-block"> 时至如今,文昌帝君作为科场护佑神的标签已不复存在。但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其演变蕴含的“劝善勉学、崇文重教”思想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古人遗留的众多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和浩哥走到文昌阁门口,院墙上镶嵌着10多块黑色的大理石,上面镌刻历代著名的劝学励志诗句。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跟着妈妈正一字一句地诵读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