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草原插队往事(六十二)</p> <p class="ql-block"> 我身高1.82米,在我插队的那个年代,属于身材比较高的人,脚也比多数人长一些,穿28号(46码)的鞋。那时,高大身材的人不多,大脚的人更少。我穿上合体的衣服、合脚的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母亲为此相当操心。那时,衣服还好说,买不到合适的,可以找裁缝做。鞋就不同了,家里人口多,父母都工作,自己做鞋穿根本不可能,只能买。那时我喜欢打篮球,特别费鞋,一双鞋穿不了多久就坏了,每年需要买好几次鞋,给不宽裕的家境增加了不少负担。</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生活时,不论如何困难,总还是能买到适合我穿的鞋,缝制出适合我穿的衣服。到草原插队后就不同了,想找一双合脚的靴子,穿上一件合体的蒙古袍,太困难了。我确实为此犯过难,幸亏遇到一些好心人,一次又一次帮助我破解了这个难题。</p> <p class="ql-block">一、毡靴确实很结实</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离天北京时,母亲担心我到草原后买不到合脚的鞋,特意嘱咐我,多带几双鞋,现在想起来,至少带了一双塑料底条绒面的布棉鞋,一双橡胶底帆布面的棉鞋,一双低腰球鞋,一双高腰球鞋,还有两双布单鞋。在随身行李中,鞋占了相当份量。衣服也带了好几身。这么多衣服和鞋,如果在北京,足够我穿两三年。但到草原后,这些衣服、鞋能能够让我坚持多长时间,谁也说不清。那时我也没有多想,总觉得内蒙古草原也是中国,虽然不如北京生活那么方便,但也不会没有办法,车到山前必有路,走一步说一步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北京出发那天,我们赶了一整天的路,天黑以后才到张家口住下。从张家口再往北走,就进入内蒙古自治区了,那里是高原地区,气温比北京、张家口低不少。因此,到张家口的第二天,有关部门就开始给我们这批知青发放在草原上过冬穿的服装,每人一件羊皮缝制的白茬蒙古袍和一条白茬皮裤,一双用羊毛制作的白色的毡靴,一条黄布腰带,还有一顶草绿色的棉军帽。所谓白茬蒙古袍、皮裤,就是用新揉制好的羊皮直接缝制成的蒙古袍和皮裤,这样的服装,没有在皮子上缝布面,也没有人工染上任何颜色,呈现的是羊皮本色。这样的皮袍、皮裤在草原上属于最简单、甚至带点原始色彩的服装,但新揉制好的白色羊皮看上去非常干净、非常鲜亮,再加上蒙古袍的边角都缝着黑边,把羊皮的白色衬托得更显眼,又搭配上黄色腰带,更增添了几分鲜亮。我看见先领到服装的知青,穿上这套蒙古族服装后,全身上下都是白色,感觉很新奇,很精神,也想赶快穿上这套服装,没有任何犹豫就快步向分发地点走去。</p><p class="ql-block"> 发服装的地点在一个大仓库的门口,发服装的人从仓库中拿出蒙古袍、皮裤、毡靴、帽子,分别堆放在门口地上的几块大毡子上,领服装的人挤在大毡子周围,随意挑选、试穿,当挑选到自己合身的服装、毡靴、帽子后,与发服装的人打声招呼,简单登记一下就可以拿走了,根本不需要身份证明或者其他凭证。我估计,发服装的人相信这群知青谁也不会多拿,也不会少拿。</p><p class="ql-block"> 我和十多个人挤在一起,在那一大堆蒙古袍中翻着、找着,一件又一件地试穿着,但总感觉试穿过的蒙古袍有些小,不太合身,毡靴也有些小,不合脚。发服装的同志见我身材比较高,找不到合适的蒙古袍和毡靴,专门到仓库中替我找了几趟,拿出好几件蒙古袍和好几双毡靴让我试穿,结果还是没有一件蒙古袍和一双毡靴让我满意。无奈之下,我选中了一件相对稍微长一点的蒙古袍。实际上,这件蒙古袍的袖长刚过我的手腕,盖不住手背,下摆只能到膝盖,护不了腿。挑出的皮裤,穿上身,站立时裤脚可以到脚面,试着作了几个蹲起动作后,裤子上出现褶皱,裤脚就只能到脚踝骨了。这条皮裤对我来说有些短。帽子也有些小,戴到头上紧紧巴巴。</p><p class="ql-block"> 我选中的那双毡靴,看上去比一般的毡靴稍长一些,靴腰也稍高一些,但是穿上后,感觉靴子里面放脚的部位特别细,脚被挤在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都被挤着、硌着,不走路已经很难受,走起路来,脚被夹得生痛。</p><p class="ql-block"> 几位一起试穿毡靴的人可能也遇到这种情况,于是有人开玩笑说,这下咱们真感觉到旧社会妇女裹小脚的痛苦了,真的太可怜了、太痛苦了!时代进步了,妇女不裹小脚、不受罪了,那也不能让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受罪呀!听到我们的说笑,发服装的人告诉我们说,新毡靴都硌脚,穿一阵子,毡子松了就合脚了。我问他,怎么才能让毡靴尽快变松,合脚呢?那位同志用手指着远处一群围着一辆大卡车的人说,你和他们一起,让卡车压几下,毡靴就会变松合脚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头上顶着那顶戴上有些紧的棉帽,披着那件下摆将及膝盖的蒙古袍,一手提着那条有些短的皮裤,一手提着那双不合脚的毡靴,来到卡车旁边,和早已聚集在那里的几位知青一起,请求卡车司机帮助我们压毡靴。那位司机发动了卡车,帮助我们来回压了几趟毡靴,就不再帮我们压了。我们再次请求他帮助时,他推辞说有别的事要做,关上车门,锁上车,走人了。那人走远后,一位男知青开玩笑说,咱们都是男生,司机当然不会照顾咱们,如果有女生求他,保证会发动汽车,帮助压毡靴。玩笑归玩笑,实际上卡车压过几次后,效果不明显,毡靴穿上后仍然不合脚,我只能另想办法了。</p> <p class="ql-block"> 从张家口到东乌旗的路上,每当看到有人请求汽车司机帮助用汽车压毡靴时,我总会赶紧提着毡靴,凑过去,想粘点光,有时能凑合压上一次,有时司机根本不帮助我们压。一路上虽然多次进行了努力,但一直看不出毡靴有什么变化,穿上仍然十分硌脚。气得我没有办法,干脆使劲往地上摔,使劲用石头或木棍打,使劲用脚踩,但毡靴实在太结实了,无论我怎么折腾,始终没有明显变化,穿上照样不合脚。非常无奈。</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我们乘坐的都是大轿车,爬上张家口北面的大坝,进入内蒙古后,车内的温度很快就变得很冷,并且越往北走越冷。我记得,不知是那位知青从北京带出的,装满水的军用水壶,已经冻裂了。从北京带来的煮好的鸡蛋,冻得和石头一样硬,使劲往地上摔也不会裂开。我们坐在大轿车里,披着新发的蒙古袍,穿着从北京出发时穿的棉衣、棉鞋,似乎没有感觉到特别寒冷。即使有时感觉冻脚了,只要站起来,在车里活动活动,很快双脚就缓过来了。晚间住宿,一路都住在招待所、宾馆,房间中至少有一个火炉,并且在我们到达之前,当地人已经把炉火烧得很旺,房间里暖意融融,更不会觉得冷。就这样,一路上,我披着蒙古袍,没穿毡靴也对付到了我们生产队的冬季牧场,住进了蒙古包。</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