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中的美篇

张宜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作廿四年店员讲述山东省老烟台“生生堂”药店(下篇)</p><p class="ql-block"> 口述 / 蔡洪吉 整理 / 毛贤君(1996年12月发表)</p><p class="ql-block"> 为免去顾客煎药的麻烦,建国后,“生生堂”还开展过代客煎药的业务。每付药仅收二角钱手续费。在第七任经理周谷臣的支持下,我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煎药炉子,专门烧煤球,一天煎30-40付药,药吊子里药凉了,还要过滤出来,把二遍药煎在一起。我一个人忙不开,店里就派老职工唐克礼来给我作助手。以后店里叫我去做丸药,这份工作我就交给郑式芳和唐克礼了。</p><p class="ql-block"> “生生堂”药材品种齐全,在市区药店同业中,哪家也比不上。常备药材600多种,川药备有川乌、草乌、川明夕、川雄、川贝母等,两广药材则备有广东药厂出产或从广东口岸进口的丸散及两广产的白花蛇、金钱蛇、广木香、穿山甲、砂仁等。云南药则备有云南白药、茯苓等。就连一些一年卖不上三回两回的药材,也准备着。即使压本钱,为了方便患者,也要准备好。如桔子皮、学名陈皮,外皮叫桔红,皮里面白的那部份叫桔白,桔瓣上的筋叫桔络,还有桔核,可帮助消化,消炎治咳嗽。除桔红外,都是不常用的背路货,生生堂都常年备货。再如鸡蛋白里的白膜,俗称蛋成,也是药材,能起消炎作用。再如马直菜这种野菜也可入药,学名马齿苋,一年也卖不上三回两回,“生生堂”也准备着。俗话说“百货中百客”。由于“生生堂”药材品种在烟台市区乃至胶东地区最齐全,所以顾客买药都愿到“生生堂”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灵活的经营策略</p><p class="ql-block"> “生生堂”十分重视信息,经营手腕灵活,我刚进店时,经理邹巨川业务熟练,善于鉴别各种药材。他每年出两次差,亲自进药。春天,他到济南参加药材大会。秋天,到河北祁州多加药材大会。以后,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仅从济南和祁州两地进药材适应不了生意的发展,他就派店员们出差,俗称跑外城。他要求每个出差人员每天给店里写封信,报告当地药材行情和需求情况。此外,在天津他委托“同顺昌”药店,在上海委托“协成源”药铺,来信通报当地行情,所需费用全由“生生堂”报销。加上“生生堂”在青岛、威海设立分店后,基本形成一个信息网络。由于注意搜集信息,就能做到多财善贾。1942年6~7月间,我到本省滕县去收购金银花。由于天天向店里写信,报告信息,经理来信告诉我,按标准大胆地收购,我短期内就采购到一万斤,经理非常满意。</p><p class="ql-block"> 在烟台市区采购药材时,经理邹巨川告诉店员们,只要药材的质量好,就可酌情处理,见机行事,价格高点没关系,不用回店请示,以免误事。记得1938年,邴盛武领着我在市区内采购药材。我专门到各个马车店(可停放马车和二把手小推车,专供农村来城市送货的农民食宿,收费低廉,又称大车店),去买农民赶着小毛驴驮来的药材,这种业务俗称跑店口。那时市区内大车店比较出名的有解放路河东沿的“广太和”大车店,专门接待牟平文登来的客商。南大街和二马路交界处南边有个“长顺栈”,专门接待海阳来的客商。南大街现百货大楼附近的“怡太栈”“怡太西”两个大车店,则专门接待莱阳、莱西客商。瑞丰面粉厂附近的“吉升北栈”、华丰前街的“吉升老栈”、海防营东侧的“吉成升”则专门接待蓬莱、黄县客商。到药材收购的旺季,几乎天天都有客商把货送到大车店,在院子里交易。对于黄芩、防风、柴胡这些药材,其它药店的采购员比方说出每斤一毛,我就出一毛一。他们出一毛二,我出一毛三。他们做不了主,要回店请示。而当他们回去请示时,这些药材就被我买到手。所以生生堂在同行业竞争中能略胜一筹。药材买回来就发往上海、天津,销售出去,加速资金的周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对药材进行深加工</p><p class="ql-block"> “生生堂”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可以把收来的草药进行深加工,生产出各种成药,,既满足了各类患者的需要,又增加盈利。我刚进店时,每当吃完晚饭,全店职工一齐动手做药丸子,连吃股份的掌柜及第二、三把手也要干活。药材经过精功细作为成药,价格成倍翻番,盈利十分可观。当时“生生堂”自制的成药比较著名的有如下几种:</p><p class="ql-block"> 丸:有活络丸、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丸、六味丸、滋补丸、八味丸、木香顺气丸、牛黄清心丸、山楂丸等二十余种,有五分丸、一钱丸、二钱丸三种,患者可根据需要,随意选购。</p><p class="ql-block"> 散:有七粒散、跌打损伤九分散、牛黄镇惊散等。</p><p class="ql-block"> 膏:有专治妇女病的益母膏、专治咳嗽的梨膏。贴的膏药则有虎骨膏、拔毒膏、暖脐膏等。</p><p class="ql-block"> “生生堂”制药时,不仅专门选用上等药材,而且工艺要求十分严格。比如在炼蜂蜜时,一锅蜜熬开了,刚开锅时蜂蜜直往上窜,这样还不符合要求,再烧到一定火候,蜂蜜往回收转圈窜,再拿碗凉水来,把蜂蜜往凉水里滴一滴不散形,这叫水滴成珠,这才熬到火候。再如熬梨膏,对梨的要求也很严格,要到莱阳芦儿港去熬。在当地收购之后,安上锅灶,雇女工把梨打成萝卜丝一样的梨丝。熬梨汁时,要把梨渣熬的没有梨味,梨汁运回烟台,配上药之后炼成膏。在出售成药时,还照顾到不同患者的消费层次。如丸药,家境富裕的患者,买丸药可买带蜡丸的,丸上还印有标志药名的金字。家境贫寒的患者,可买不带蜡丸的丸药,虽然价格便宜,但疗效比带蜡丸的不差分毫。由于“生生堂”的成药疗效显著,所以不仅供本店销售,而且还往外埠批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名医罗盛初</p><p class="ql-block"> “生生堂”还注意延揽名医来店坐堂和挂牌,以招徕顾客。来看病的人持单在店内抓药,自然增加了本店的销售收入,老店名医,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所谓“坐堂”大夫,就是店里提供食宿,挣工薪。所谓“挂牌”,就是只挣看病钱,叫做收脉礼,店里提供食宿,不发工资。脉礼根据大夫医术水平和名气大小而定。名医罗盛初在“生生堂”挂牌,脉礼门诊五毛,出诊大洋一元。(当时一元可买20斤面粉),车马费在外。关于罗大夫趣闻逸事很多。我进店时,他在街上挂着一个椭圆形的木制牌子:中医士罗盛初专治疑难杂症。据我老伴邹淑卿回忆:她12岁那年(即1931年),脖子肿了,耳朵也肿起来,吃饭难以下咽,吃了许多偏方也没治好。找到罗盛初治疗之后,他只在患者双手虎口、中指、大拇指各扎一针,又开了三付汤药,说吃了这三付汤药就好了,没有事。我老伴吃了这三付汤药果然痊愈,可见罗大夫的医术非常精湛。</p><p class="ql-block"> 罗盛初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也高尚。凡“生生堂”职工来看病,以及急难病症、贫穷病人都不收脉礼。我亲眼看见过罗大夫行医,当时北大街和桃花街十字路口附近,有个“益兴祥”绸缎庄。有一天“协增昌”绸缎庄经理闲暇无事来串门。当他回家时,“益兴祥”绸缎庄的人出门送客,当他一回头想让主人留步,不料仰脸摔在门口,没有气了。掌忙派人到“生生堂”请医生,四个挂牌医生都束手无策,只好说请罗大夫。罗大夫看了之后,把了把脉,说:“快拿人马平安散来。”只见他把药装入一个药鼓中,对准患者的两个鼻孔喷了三次药。又叫“生生堂”帮帐先生于乃济过来帮忙。把患者扶起来,把膝盖顶在他的屁股上,罗大夫两手摁住那患者的脖子,往前一推一拉,患者连打了四五道个喷嚏。罗大夫说他这是跌昏憋气了,叫人扶到“益兴祥”绸缎庄里去躺一会,就没事了。后来罗大夫又给这位经理把脉,说他心虚气短,有五、六种病的症状,不仅要吃中药,还要吃补药。经理对罗盛初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您开什么药,我吃什么药。”服过药之后,患者感觉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军阀刘珍年率部进驻烟台后,他就到“生生堂”来挂牌行医。1942年前后,他已将近50岁了。1945年8月,烟台第一次解放后,他领着老伴回了江西老家,从此就和“生生堂”断了联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店员的待遇及有关店规</p><p class="ql-block"> “生生堂”的几任经理都对改善店员的生活比较重视。店员福利在烟台市医药业同业中比较出名。进“生生堂”学生意,是一件被人羡慕的事。用当时的俗话说就是掌柜“舍得给伙计们吃。”</p><p class="ql-block"> 先讲吃,一年到头一日三餐为早餐馒头、咸菜,中午米饭、馒头、两个菜,晚上米饭、馒头、四个菜。大路莱为豆芽、韭菜、大白菜管饱。每年仲秋节晚间全店职工聚在一起大会餐。宴会吃的俗称为“半桌头”,一开始先上两个凉菜,再上一个大件,碗里是海杂拌。再上四个热菜,扣肉这道菜是缺不了的。之后,又来一个大件,一大海碗海杂拌纯猪肉。再上四个汤菜。白酒、黄酒管喝,最后上四大碗汤莱吃饭。</p><p class="ql-block"> 医疗条件较好,本店职工患病,找店内医生治疗,脉礼、药费都免。</p><p class="ql-block"> 店内店员收入较高。我刚进店时,一年只干了八个月,到年底算一算挣了八元钱(当时物价布鞋3角钱一双)。</p><p class="ql-block"> 假期一人一年集中起来放40天,平日则没有假期。端午、八月十五各放半天假,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一放到正月十五(轮流值班)。</p><p class="ql-block"> “生生堂”还有个留后情的老规矩。即每年年底点货时,一百斤药材帐上只记80斤,做帐时再打一个八折,这80斤药材帐上只记64斤。余下药材折合当时款项按惯例东家(即出资者)、西家(店中从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生产经营者)各一半。按股东股份多少分纯利叫提成,按工作年限长短、地位及技术高低除工资外再给予格外奖励叫插花。至于一年到底盈利多少,谁分多少,属于店里的经营机密。只是经理和会计心中有数,我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生生堂”的店员们天亮即起,7时左右吃早饭,中午也不休息,卖药的店员在中午顾客少时,可在店中的躺柜上坐一坐。晚饭后一直干到9点方可入睡。店员们一年到头只准在店内活动,晚间不准上街,更不准在外面过夜和嫖娼,如发现马上开除出店。谁若品德不好,等他回家过年时,“生生堂”经理就给他家中去封信,请他另谋高就。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炒他的鱿鱼。</p><p class="ql-block"> “生生堂”对青年店员们业务学习抓的很紧。一有空就吩咐店员们练算盘,背药名,要求青年店员们基本功过硬。比如“生生堂”常卖药材有几百种,这些药能治什么病?一付方子中那几种药材不宜开在一起?最大剂量多少?放在那里?都要背得滚瓜烂熟。我那时没有文化,全凭嘴勤、手勤、脑勤死背硬记。拿麦冬这种药材来说,小个叫麦冬,大个叫寸冬,比寸冬大的叫花提,再大一点叫提青。再如川雄也分等级,必须烂熟于心。如果记不准,经理在接待外地采购员时,叫你拿寸冬,你若拿出花提或者分辨不出药材的等级,那就当众丢丑了。再如到大车店去采购黄芹,黄芹条长就称为条芹。一捆黄芹,条芹越多卖价越高。在大车店内,人声嘈杂,讨价还价。在短时间内就要做出判断,一旦失误,就影响店内生意。所以,青年店员都勤学苦练,希望自己早日成为一个既会算帐,又会制药,既能采购,又懂药理,放哪哪行的“踩把脚”(即多面手)。</p><p class="ql-block"> (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2月18日烟台生生堂药房第三代掌门人邴盛武(坐者)与徒弟撮影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台生生堂药房内建筑和晾晒草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烟台生生堂药行货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台生生堂药房所用药材、药理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台生生堂药房所用药材、药理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台生生堂药房1920年代大型手动药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民国时期烟台生生堂药房药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民国时期烟台生生堂药房药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台口腔医院原建筑</p>